荷蓮豆菜

荷蓮豆菜

荷蓮豆菜。團葉鵝兒腸、地花生、痞子草(《貴州民間藥物》),荷連豆、水青草、青蛇仔、有米菜(《海南植物志》),串錢草、水荷蘭、水流冰、青錢草(《廣西藥植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藥名】:荷蓮豆菜
【別名】:團葉鵝兒腸、水藍青、水冰片、穿線蛇、串蓮草、水荷蘭、野豌豆尖、對葉蓮、青芳草、粉丹草、對節草、月光草、金玉藤、十二時草、田日星、 倒藤匙、地花生、痞子藥、月亮草、野豌豆菜
【漢語拼音】:he lian dou ca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maria diandra Bl.[D.cordata(L.) Willd. Ex Roem. Et Schult. Subsp. Dianda(Bl.)Duke;D.cordata(L.)Willd.ex Roem. et Schult.
【歸經】:肝;胃;膀胱經

藥理作用

本品所含抗白血病物質荷蓮豆素,對人類白血病細胞和上皮細胞組織培養的MIC分別為< 0.25μm/ml和10ug/ml,並能延長白血病鼠的半數生存時間,毒性低且無積蓄[1]。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含荷蓮豆素(cordacin)[1],琥珀酸(suc- cinic acid), 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 (oleio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2],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3],荷蓮豆鹼(cprdatamine)[4]。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解毒
【考證】: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科屬分類】:石竹科
【拉丁文名】:Herba Drymariae
【主治】:黃疸;水腫;瘧疾;驚風;風濕腳氣;瘡癰癤毒;小兒疳積;目翳;胬肉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陰濕地帶。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風濕,黃疸,散痞塊。
2.《廣西藥植名錄》:消炎,消腫,解毒,清熱。治熱瘡,瘡癤,癰毒,蛇傷,眼膜炎,小兒疳積及小兒哮喘。
3.《雲南中草藥》:清熱消炎,利濕退翳。治黃疸,瘧疾,翼狀胬肉,骨折,瘡癰。
【採收和儲藏】:夏季采全草,曬乾或鮮用。

資源分布

分布於西南、華南及福建、台灣等地。

選方

①治黃疸:團葉鵝兒腸、金針花各一兩。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②治風濕腳氣:團葉鵝兒腸一兩。泡酒服。
③治痞塊:團葉鵝兒腸搗爛,炒熱包患處。(選方均出《貴州民間藥物》)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性味】:苦;性涼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荷蓮豆單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鮮品15~30g;或泡酒;或絞計。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出處】:《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