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澤神會

”神會答道:“這東西就是無主,見就是主。 ”慧能也說道:“那我是也見,也不見。 ”六祖答道:“生前的惡行記憶本無,生後的善行今有。

荷澤神會

唐代禪師荷澤神會(公元670年—758年),湖北襄陽人,俗姓高。童年時就從師學經史,尤好老莊之學,後來讀《後漢

荷澤神會荷澤神會
》知有佛教,後於國昌寺從顥元出家。他對禪宗的通俗化的貢獻很大。

人物故事

荷澤神會十三歲時,從荊州玉泉寺前往廣東韶州曹溪處參拜六祖慧能。
慧能問道:“你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是否帶來你最根本的東西?如果你帶來了,那么你應該知道它的主體是什麼?你

荷澤神會荷澤神會
說說看。”
神會答道:“這東西就是無主,見就是主。”
慧能說道:“你這小和尚,詞鋒倒也敏利。”
神會問道:“師父坐禪時,是見還是不見?”
慧能打了他三杖,問道:“我打你是痛,還是不痛?”
神會答道:“我感覺也痛,也不痛。”
慧能也說道:“那我是也見,也不見。”
神會又問道:“什麼是也見,也不見?”
慧能說道:“我見,是因常見己之過錯;不見,是因我未見他人之是非善惡。至於你不痛,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樣無知覺;如果是痛,那么就像俗人一樣會有怨憤之心。見和不見,都是兩邊的執著,痛和不痛都是生滅的現象啊!你還沒有見到自性。”
神會一聽,大為慚愧,立刻向慧能行禮。
慧能諄諄地教導他:“你如果心迷不見,就請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見性,就依法修行。你執迷不悟,卻來問我見與不見,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不能代替我悟。為什麼不自證自見,反問我見與不見。”
神會再次行禮,禮拜了上百次,求師父饒恕。從而成為慧能最虔誠的信徒。
神會在廣東韶州曹溪六祖慧能處住了幾年,頗受慧能的器重。為了增廣見聞,不久他又北上參學。先到江西青原山參拜行思禪師,然後又到河南洛陽受戒。唐景龍年中,神會又到了曹溪。他認真閱讀佛教經典,但有六處感到困惑不解,於是他便去請教六祖慧能。神會的六問和六祖的六答是:
第—問:“在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三學中,所謂戒,應戒何物?所謂定,應從何處修習?所謂慧,應從何處獲得?”
六祖答道:“定就是定其心,戒則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觀照,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道:“生前的惡行記憶本無,生後的善行今有。念念不忘行善,後代人天不久。你現正在聽我的話,我就是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明了生滅的意義,所見就如同聾耳瞎眼。”
六祖答道:“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脫離這兩種見解,自然除去生滅的錯誤觀點。”
第四問:“先頓悟而後漸悟,先漸悟而後頓悟,不了悟頓、漸的人,心裡常常迷悶。”六祖答道:“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不變的條
件,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怎樣才是正確的呢?”
六祖答道:“本性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平等沒有先後,定、慧雙修,自心就是正。”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最初從何處出?”
六祖答道:“說就是先佛而後法,聽則是先法而後佛。如果說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都從自己心裡出。”
神會在六祖慧能去世後,曾到洛陽弘揚六祖的頓教,確立了六祖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並著有《顯宗記》盛行於世。
後來,神會在山東菏澤建寺,開創菏澤宗,他因此又叫菏澤神會。神會的禪法稱為“無念禪”,即他說的:“不作意即是無念”(《神會語錄》第一殘卷《與拓跋開府書》),又說:“法無去來,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神會語錄》,見《景德傳燈錄》卷28)不過,神會最重視的是知見解脫,主張定、慧同等。神會的菏澤宗持續了150年,到唐末便衰竭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