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恩圍

《鍾氏家譜》載,荷恩堂建於明朝正德辛未年(1511年7月),至今已有493年歷史。 荷恩堂位於龍南縣渡江鎮象塘腹心地帶,坐北朝南,占地2000餘平方米,流光溢彩。 光緒七年,《荷恩堂社倉序》內載文中僅數言可知,此堂是報恩堂,又是為民堂,是報恩和為民的光輝典範。

《鍾氏家譜》載,荷恩堂建於明朝正德辛未年(1511年7月),至今已有493年歷史。
荷恩堂位於龍南縣渡江鎮象塘腹心地帶,坐北朝南,占地2000餘平方米,流光溢彩。四棟左右兩側為主牆體,高達15米有餘。青磚從牆腳到頂,牆體堅固。飛檐上有32對青龍、鳳凰、孔雀、白鶴、天鵝等裝飾物,栩栩而生,似騰空欲飛,可謂巧奪天工。
正大門兩根方形石柱上有楹聯一對:“荷寵承庥仗祖宗在天之福”,“恩明誼美卜孫子奕世其昌”。四進石柱高五米,其陰刻一聯為:“象水本源清四派分流喜我公開其先路”。“寵圖家學舊一經垂訓願同族紹厥前徽”。
石柱上的兩副對聯高度概括了當年建堂緣由:鍾萬祿(1468—1511年),終年43歲,一生好行善積德,收養一外地貧困家庭之子鍾康進,供其讀書。鍾康進學業有成,中得舉人,登上仕途,步步高升,異地為斷,前程錦繡。
鍾康進為官清正廉是,知恩以湧泉相報,特此建造此堂,以曉諭和教誡後人。無可諱言,荷恩堂建成後五百多年來,一直激勵後人奮發努力、從善為人、尊敬長者、知恩圖報,從而對形成淳樸、厚道、樂於助人、勇於進取之良好風氣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四進祠內的兩邊,各有兩對由條石構成的石框側小門。
荷恩堂門前有一口長方形約600餘平方米的池塘。塘中種有蓮荷,稱為荷塘。每當夏天,清風爽爽,蓮荷花開,生機勃勃,芬芳撲鼻,沁人心脾。池塘沿岸,有護堤,還建有1200平方米的廣場,其周邊辟有寬4米,長380米的整潔道路。荷恩堂與祿公祠、鍾氏祠、水圍、書院緊緊相連,散發出濃濃的書馨飄香。
《鍾氏家譜》載《荷恩堂社倉序》:“……勸民助粟,當社立倉,權司於民,視年歲之豐凶,濟貧寒之緩急;倉設荷恩堂中棟,繼又仗有公之力,置買圍屋一座……”。
光緒七年,《荷恩堂社倉序》內載文中僅數言可知,此堂是報恩堂,又是為民堂,是報恩和為民的光輝典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