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區志

簡介《廣州市荔灣區志》,是荔灣區歷史上第一部地方志。 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被占近四年,入城之日,英軍放火焚燒十三行一帶商戶民居千餘家。 抗日戰爭期間,廣州被占七年,城陷之日,“西關一帶,遭日寇燒殺搶掠尤為慘烈”。

簡介

《廣州市荔灣區志》,是荔灣區歷史上第一部地方志。荔灣兩千多年的沿革與社會發展狀況,過去只散見於《廣州府志》、《南海縣誌》、《番禺縣誌》及歷代有關史書,難窺全貌。改革開放,迎來盛世修志之機,編纂《荔灣區志》得以實現。歷時八年,多方努力,協力成書,值得慶賀。
荔灣地區歷史上地處廣州府城西門外,俗稱西關,西鄰名鎮佛山,南瀕珠江白鵝潭,外通大洋,內航各地,水陸交通暢達,漁農商貿得天時地利,民殷物阜,向為府治所重。歷代人民智慧,使西關名傳嶺海,留下不少史跡名勝:漢代泥城、南北朝西來庵(華林寺前身)、唐代荔枝園、南漢昌華苑、宋代仁威廟、元代御果園、詩人唱詠的荔枝灣、以盛產“五秀”聞名的泮塘??這些,或湮沒了,留給人們美好的回憶,或是歷史遺珠,為今天保護的文物,皆足證此地源遠流長,人文繼起,歷代不衰。
明清時期,接待番商貢使的懷遠驛和我國對外貿易口岸十三行出現以後,西關更成為宜商宜居的勝地。殷商巨賈、社會名流的園林大宅、西關大屋相倚而建,雖是廣州之一隅,而“大戶甲於廣州”。由於商貿發達,名流匯聚,各業興旺,街市繁華,加上“西關是我國‘西學東漸’之窗”,善納海外文明的西關人,兼容並蓄,自成一方風俗文化,為瑰麗的嶺南文化增添了色彩。
然而,19世紀40 年代至建國前的百多年間,帝國主義不斷侵略我國,西關屢受其害。摘史片段,即見一斑。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西破增 、泥城、西村”,南攻商館區,“十三行被夷兵搶奪”。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被占近四年,入城之日,英軍放火焚燒十三行一帶商戶民居千餘家。沙面淪為英法租界,此後成為他們控制掠奪廣州的基地、侵略的橋頭堡;震驚世界的“沙基慘案”,即此租界暴行。抗日戰爭期間,廣州被占七年,城陷之日,“西關一帶,遭日寇燒殺搶掠尤為慘烈”。西關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主與平等,前仆後繼,不屈不撓。新中國成立,宣告了這段國家民族血淚史的結束。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近代中國人民浴血奮鬥所求的國泰民安,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有正確的路線指引,有優越的社會制度,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才能得以實現。
建國後,荔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以高度的愛國熱忱和革命幹勁,迅速洗刷掉半封建半殖民地遺下的污泥濁水,醫治戰爭遺留的創傷,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古老的城區煥發了新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荔灣區堅持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城區建設、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緊隨時代車輪的荔灣人,在黨的十五大精神指導下,在邁向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征途上,必定再創輝煌,續寫更壯麗的歷史篇章!
承市編志辦、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及有關人士對《廣州市荔灣區志》的編寫給予熱情的指導,傾注大量的心血,付出艱辛的勞動,在此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陶子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