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水產

荊州水產

荊州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素稱“魚米之鄉”,大小河流縱橫交錯,湖庫塘堰星羅棋布,水產資源極為豐富,發展水產生產的條件得天獨厚。全市共有水域面積520萬畝,占全市版土面積的24.78%,其中湖泊52萬畝,水庫6.5萬畝,溝渠12.5萬畝,精養魚池75萬畝,塘堰30萬畝,其它水面25萬畝。2007年全市水產放養面積達到196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76.3萬噸,占全省水產品產量20.6 % , 水產品產量居全省市州之首。漁業產值達到72.8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00元,同漁業為農民增收貢獻150元以上。水產業已成為荊州的特色產業、農民的致富產業、荊州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荊州市水產業發展概況

荊州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素稱“魚米之鄉”,大小河流縱橫交錯,湖庫塘堰星羅棋布,水產資源極為豐富,發展水產生產的條件得天獨厚。全市共有水域面積520萬畝,占全市版土面積的24.78% ,可養水面200萬畝,其中湖泊52萬畝,水庫6.5萬畝,溝渠12.5萬畝,精養魚池75萬畝,塘堰30萬畝,其它水面25萬畝。2007年全市水產放養面積達到196萬畝,其中名特優養殖面積達到100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76.3萬噸,占全省水產品產量20.6 % , 水產品產量居全省市州之首。其中名特優水產品產量達到60萬噸,占總產量的78.2% ;漁業產值達到72.8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00元,同漁業為農民增收貢獻150元以上.水產業已成為荊州的特色產業、農民的致富產業、荊州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08年,全市水產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抓水產”的戰略決策,全面實施水產業壯大工程,緊緊圍繞“漁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的“211”目標(即到2010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00萬噸,漁業產值達到100億元),以實現漁業現代化為重點,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不斷推進產業化經營,發展生態漁業,加強品牌建設,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漁業經濟效益,構建“平安漁業”,促進全市漁業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2008年,全市規劃養殖面積達到200萬畝,增加6萬畝以上;水產品總產量達到85萬噸,增加10萬噸;漁業產值達到82億元,增加10億元;漁業為全市農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為全面實施水產業壯大工程,紮實推進現代漁業建設,主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發展生態漁業,推行健康養殖。一是開展水產生態修復,恢復天然養殖水域,搞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嚴禁城郊型湖泊、水庫、飲用水域養殖珍珠和化肥養魚,切實改善漁業水質,保護養殖生態環境。二是配合環保等部門整治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對漁業水域造成的污染,依法保護漁業水域環境。三是大力發展小龍蝦野生寄養、蝦蟹混養、魚藕共生、魚鱉混養、種青養魚、網箱養魚等生態養殖模式,最佳化漁業養殖模式,提高單位面積效益。四是推廣生態健康養殖示範,擴大輻射規模。2008年 全市要創建國家級、省級生態養殖示範縣、區、場5個以上。五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以養殖標準化為切入點,抓緊制定和完善水產品生產標準或技術操作規程,繼續抓好無公害產地產品“一體化”推進行動,力爭全市放養水面無公害化生產達到85%以上,5個大縣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率達到100%。

創建水產大縣,完善水產板塊建設。

2008年,重點抓好洪湖、監利、公安、石首和荊州區5個水產大縣的創建工作,7個省級水產板塊和3個市級水產板塊建設。突出抓好板塊連線,以水產板塊建設為基礎,積極推進水產大縣大戶創建。在大縣建設的過程中,重點加強對水產板塊提檔升級,建成既能抵禦自然災害,又具備現代漁業生產能力的高標準板塊生產基地,提高水產大縣創建標準和水平。板塊基地要進一步結合“三改一建”,按照水深2米、排灌配套、集中連片的要求,新開挖精養魚池15萬畝,改造魚池30萬畝,進一步完善生產配套設施,力爭精養魚池養殖單產增加30公斤以上。為全面實現“211”發展目標打好堅實的基礎。

狠抓結構調整,發展“一魚一產業”

突出特色,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進一步提高名特優比重,全力推進“一魚一產業”的發展。2008年,大力推廣小龍蝦、河蟹等8大主導品種及野生寄養小龍蝦等8大實用技術,做大做強小龍蝦、河蟹、黃鱔、龜鱉、黃顙魚5大產業。小龍蝦產量達到8萬噸、增2.2萬噸,產值達到10億元、增3.5億元;河蟹產量達到4萬噸、增2500噸,產值達到16億元、增1.5億元;黃鱔產量達到5.5萬噸、增1萬噸,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增2億元;龜鱉產量達到1萬噸、增1700噸,產值達到5億元、增1億元;黃顙魚產量達到3萬噸、增2萬噸,產值達到5億元、增3億元。全力實施水產苗種工程,貫徹落實《湖北省水產苗種管理辦法》,全面推進苗種生產許可證制度,規範苗種生產、經營管理,抓好水產養殖的種苗源頭。

強化體系建設,提升水產品質量

一是完善水生動物檢疫防治體系,建立疫病防控網路。重點抓好洪湖、監利、公安、石首、松滋等水生動物檢疫防治站,儘快建成投入使用,保障全市疫病有效監控。二是進一步完善鄉鎮水產技術服務體系,建立“以錢養事”的新機制,確保以錢養事的資金落實到位。三是加大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監控,建立可追溯制度。以板塊基地、生態漁業示範基地和出口備案基地為重點,抓好水產投入品的日常監管、聯合督查和違禁藥殘例行檢測、專項整治,做好從產地到市場的全程質量監控,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突破發展加工業,推進產業化經營

一是提升水產品加工水平,在深加工上作文章。支持水產品加工由初級加工向精細加工發展,力爭全市水產品加工技術水平有突破性提高。二是扶持做大水產加工龍頭企業。重點培植洪湖德炎、井力、監利越盛、天河、荊州中科等十家水產加工龍頭企業。通過扶持加工園區、出口養殖基地等手段,實施企業與基地對接。努力打造5家產值超億元、出口創匯超1000萬美元的加工龍頭企業。三是擴大延伸水產流通渠道。以水產大縣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建設水產品批發市場,大力發展漁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逐步形成“龍頭+基地+協會+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組織化程度,提高規模效益。

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打造荊州水產精品

以洪湖德炎小龍蝦、石首筆架魚肚等市場上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品牌為基礎,發展生產,形成生產規模和產品批量。二是強化品牌意識,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整合現有品牌,重點打造洪湖德炎小龍蝦、洪湖清水牌河蟹、荊州黃鱔、筆架魚肚、荊州青蓮烏龜等水產品牌,加大扶持、整合力度,力爭2008年創建1個以上全國名牌或全省名牌。三是本著“立足保護搞開發,搞好開發促保護”的指導思想,加大中華鱘的增殖放流和開發利用力度,營造聲勢,形成荊州品牌。

創新漁業科技,推動科技進村入戶工作

一是開展新品種新模式的推廣。重點抓好“10大品種、10大技術、10大標準”的推廣套用,結合漁業科技入戶工程,在全市進行全面推廣落實。二是抓好科技培訓,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送科技下鄉活動。把主推養殖品種養殖技術、飼料和漁藥等通過各種途徑推廣到養殖戶手中,切實提高漁民的養殖水平。三是開展病害防治攻關,尋求替代藥物,搞好魚病綜合防治工作。重點對小瓜蟲、孢子蟲等寄生蟲病新魚藥的科研攻關,儘快解決影響全市水產養殖健康發展的關鍵病害。四是組織科技攻關。依託科研院所重點對河蟹、小龍蝦、鮰魚、鱔鰍、蓮藕等水生動植物養殖、種苗培育、栽培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並切實抓好科技成果的套用轉化。五是繼續強化漁業科技入戶工程。2008年,全市漁業科技入戶繼續重點抓好5000個示範戶的工作,提高輻射能力,增加帶動力,形成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普及實用技術,提高增收能力。

加強漁政管理,維護正常漁業生產秩序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重點抓好禁漁期制度實施、保護區建設、增殖放流工作和各種專項漁政執法行動。二是全面實施養殖證制度,進一步提高養殖證和捕撈證的核發率,依法查處漁業污染事故。三是爭取全市漁政人員參公管理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強漁政隊伍建設,提高漁政人員的素質和執法水平,文明執法。四是抓好漁業水上安全管理工作,健全漁業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重點做好漁船登記、檢驗管理,確保漁業水上安全。五是繼續做好漁用燃油補貼發放和禁漁期漁民生產生活的安置工作。嚴厲打擊電、毒、炸魚等漁業違法行為和違法分子,保護水域漁業資源,維護正常漁業生產秩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