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家村

荊家村

萊西市南墅鎮由荊姓人在此建村,取名荊家。後來荊姓絕戶,而村名末改。

基本信息

1、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南墅鎮荊家村

村名由來

荷塘

萊西市南墅鎮由荊姓人在此建村,取名荊家。後來荊姓絕戶,而村名末改。

政區人口

位於萊西市西北約50公里處,為萊西市南墅鎮所轄行政村。東與西館張家,南與西館孫家,北與新埠村相鄰,西與萊州市東埠村接界。

經濟狀況

截止2004年,該村總面積為1350畝,總人口376人。可耕地總面積為1260畝。小萊路在村南貫通,交通十分便利。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擁有平塘6個,水庫1座,大口機井3眼,揚水站3座。北、東、南三面環河,村南的小沽河水常年奔騰不息。村莊四周被成片鬱鬱蔥蔥的毛白楊合抱。清水、綠樹、紅瓦構勒出荊家村清靜、幽雅、安祥的居住環境。

優勢產業

該村沿革了傳統的種植模式與高效農業,以及養殖業共同發展的道路,並在逐漸地由傳統農業模式向高產高效農業轉軌。採取多種方法,多種渠道引導全體村民改變種植結構,改善經營規模。重視規模效益和引進新品種,村集體用墊資購苗,獲益返本和免費供苗等方法,鼓勵村民有規模地發展林果業。素有“中華壽桃”第一村的美譽,是中華壽桃的發祥地。春艷桃、無核葡萄在這裡得到了推廣,嶗山棚種桃也小有規模。同時,村兩委還無償地為村民、果農提供產前宣傳、產中技術指導、產後銷售等一系列配套服務,解除了村民的後顧之憂,提高了村民創收的積極性。採用優惠提供場地,免費防疫等有利措施,鼓勵人們發展高效養殖業。截止到2004年,蛋雞存欄達到了13000隻,肉食雞年出欄2萬隻以上,耕牛戶均2頭,豬、羊等小牲畜也在向規模化發展。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915元,集體經濟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

社會事業

截止到2004年,村兩委先後投資修整了3條文明主街,漿砌了排水溝,美化、綠化了街道兩側,安裝了路燈,修繕了文化大院,為人們的生活條件提供了便利,也豐富了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村集體還為每戶貼補60元安裝有線電視,使有線電視的入戶率達到90%以上,為每戶貼補160元安裝了自來水。村集體每年免費為民眾發放豬肉、大米、魚等年貨。電話、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機車及各種農用機械已成為村民家庭生活的日常用品。移風易俗,計畫生育深入人心,社會治安穩定,沒有出現治安刑事案件和上訪事件。1992年被青島市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的榮譽稱號。

2、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荊家村

基本情況

六合鄉荊家村位於六合鄉政府駐地向西南1.2公里處,東靠辛河路,北鄰小義和村,據有關資料顯示,有耕地1450畝,650口人,黨員18名,團員68名。

村史由來

1920年前,該地因黃河沖積形成一片高地,形似“鰨魚”凸入河灘形成鰨咀,幫得地名“鰨米咀”。1924年利津縣姜家莊(今王莊鄉)王福昌一家,遷到高地居住。後荊氏也遷此地成村,村名沿用“鰨米咀”。以後黃河衝散村莊,高地淤平,荊氏也返回原地居住,改稱荊家屋子。1945年簡稱荊家至今。1983年劃歸河口區,1991年河口區人民政府命名該村標準名“荊家”。

荊家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積極支前,先後有25人參軍,2人壯烈牲,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貢獻。

經濟發展

1959年荊家村第一個黨支部建立,支部書記蓋其明,支部委員荊其收、許本禮,帶領民眾搞好生產,艱苦奮鬥,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組織帶領民眾勞動致富,為走上小康之路起了重大作用。1980年為本村通上了電,解決了用電問題,告別了煤油燈時代。1992年在本村修東西柏油路一條,連線辛河路。2003年至2005年期間又修築環村路若干條,確實解決了民眾出行難的問題,1994年在村南修築103㎡小庫一座,安裝了自來水,讓民眾用上了自來水。

原村集體經濟較為落後,以種植小麥大豆、棉花等農作物為主。1996年以來,村兩委組織、發動民眾從事勞務輸出,並以建築、運輸、餐飲、工程等行業為主。年創經濟效益45萬元。1998年總產值226.4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200元。為同奔小康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