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吳

荊吳
拼音:
解釋:1.春秋時的楚國與吳國,後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 2.漢初封建的九個同姓諸侯國之一。

jīng wú ㄐㄧㄥ ㄨˊ 荊吳 

(1). 春秋 時的 楚國 與 吳國 ,後泛指 長江 中下游地區。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 荊 吳 鄭 衛 之聲,《韶》《濩》《武》《象》之樂。” 晉 陸機 《辯亡論上》:“﹝ 孫權 ﹞謀無遺,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 荊 吳 ,而與天下爭衡矣。” 唐 李群玉 《洞庭驛樓雪夜宴集》詩:“目窮 衡 巫 表,興盡 荊 吳 秋。”
(2). 漢 初封建的九個同姓諸侯國之一。《漢書·諸侯王表》:“東帶 江 湖 ,薄 會稽 ,為 荊吳 。” 顏師古 註:“ 文穎 曰:‘即今 吳 也。 高帝 六年為 荊國 ,十年更名 吳 。’ 荊吳 ,同是一國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