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倡和集

同時遂昌鄭元?為之《序》,二人亦自有《序》。 集後附錄數首,皆砥在荊南前後之作,及治賦砥哀詞,與其追和之詩。 故以砥為主,綴元人之末,此不得已之變例也。

古籍簡介

《荊南倡和集》·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四庫提要

元周砥、馬治同撰。砥字履道,無錫人;治字孝常,宜興人。《明史·文苑傳》,並附載《陶宗儀傳》末。至正癸巳、甲午、乙未三年,砥遭亂,客治家,治館砥於宜興荊溪之南,隨事倡和,積詩一卷,錄成二帙,各懷其一。同時遂昌鄭元?為之《序》,二人亦自有《序》。後砥從張士誠死於兵,而治入明為內邱縣知縣,遷建昌府知府,與高啟友善,遂以此集手錄本付啟。啟復以與呂敏,有啟《後序》及徐賁《題志》。敏後仍歸諸馬氏。成化間,鄉人李廷芝攜至京師,俾李應禎、張弼校正付梓。集後附錄數首,皆砥在荊南前後之作,及治賦砥哀詞,與其追和之詩。砥以吟詠擅長,與顧阿瑛往來。《玉山雅集·紀游》諸編中,多載所作,格調皆極諧婉。其撰是集,正元末喪亂之際,感時傷事,尤情致纏綿。治詩稍遜於砥,而雋句絡繹,工力亦差能相敵。以視《松陵倡和》、《漢上題襟》,雖未必遽追配作者,而兩人皆無全集行世,存之亦足見其一斑焉。
(案:周砥與馬治詩同一集,而人隔兩朝,遂無時代可歸,今以治雖入明而在元所作,尚可謂之元詩;若砥則斷斷不可編於明。故以砥為主,綴元人之末,此不得已之變例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