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人涉澭

荊人涉澭

荊人涉澭(又名︰循表夜涉、楚人過河),拼音jīng rén shè yōng,成語典故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

基本信息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形容做事教條,墨守成規的人。

成語出處

解釋: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出自:《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翻譯

楚國人要去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裡設立標記。澭河裡的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道,還是順著(原來的)標記在夜間渡水,(結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朝廷動盪。以前他們設立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現在水位已經變化,水漲了很多,(可是)楚國人還是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這是他們為什麼慘敗的原因。

現在的國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這種情況。時代已經與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適應了,但還在說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難道不可悲嗎?

作者簡介

呂氏春秋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巨著,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夕。

呂不韋是一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秦國。呂不韋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秦昭王孫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後來繼位為秦莊襄王后,被任用為丞相。

在那時,魏國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麼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複。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後,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一斑:“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一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鹹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訊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願意出頭罷了。不過,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該作品中的“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被選入“北師大版5年級”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第六單元第二十八課“《呂氏春秋》一則”(P119)

呂不韋(?~約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異人(後改名子楚),異人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子楚也不以禮相待。

導引

從現象觀察,荊人似乎做事很仔細,戰前準備很充分,可是,就是這種“仔細”和“充分”,葬送了他們的勝利結果。因為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人的認識必須與時俱進。

原文

呂氏春秋·察今》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

詞義

1.欲:想要,將要。

2.襲:偷襲。

3.使:派。

4.荊:楚國的別稱。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東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詞作動詞用,立標記。

7.暴益:突然上漲。益:同“溢”,滿,漲。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沒。

9.而:如,好像。

10.循:按照、依照

11.今水已變而益多矣:(益):更

12.荊人:即楚人。

13.向:根據。導:指引導渡河。

14.都舍:都市裡的房屋。

15.尚猶:仍舊。

16.法先王之法:前一個“法”字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是動詞,“效法”的意思。後一個“法”是名詞,“法令”的意思。

17.虧:欠缺,缺損,這裡引申為差異的意思。一說“虧”通“詭”,意思是“不能適應”

18.導:渡。

19.澭:水名。

」①朝向,面向。《核工記》:“全核向背皆山。”②從前,往昔。《荊人涉澭》:“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楊布打狗》:“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涉的古字形狀是中間一道水,兩邊兩隻腳,就像人徒步過水的樣子。①本義是徒步過水,後來泛指趟水。《荊人涉澭》:“循表而夜涉,溺水者千者餘人。”②廣泛閱讀。《陶侃惜陰》:“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題目

1.循表而夜涉()

2.向其先表之時()

3.荊人“所以敗”原因是水漲後,楚人卻還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

道理

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如果不顧條件的改變而以老眼光、老辦法來看待變化了的事物,只能像選文中渡河的楚國人一樣落得一個失敗的下場。所以說,我們做事要有發展眼光,否則,也會落得文中楚人那樣的結果。

荊人“使人先表澭水”的意圖是軍事偵察,結果淹死一千多人。荊人的如意算盤落空的原因是他們忽視了事物的發展變化。(原先做好標誌的時候本是可以涉水過河的,如今河水暴漲,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了,楚國人還是按著原來的標誌過河,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切忌靜止、孤立的分析問題。忘記了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忘記了適應已經發展和改變的局勢而改換對策,事必敗也。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人的認識必須與時俱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