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鷺

草鷺

草鷺(學名:Ardea purpurea)是大、中型涉禽,體形呈紡錘形,草鷺的額和頭頂藍黑色,枕部有兩枚灰黑色長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懸垂於頭後,狀如辮子,胸前有飾羽。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頸長、腿長。腿部被羽,脛部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沒有明顯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個食道都能儲存食物。飛時頭頸彎曲。選擇固定的地點築巢,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沼澤、水庫和水塘岸邊及其淺水處,特別是生長有大片蘆葦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為喜歡。常成小群棲息於稠密的蘆葦沼澤地上或水域附近灌叢中,主要以小魚、蛙、甲殼類、蜥蜴、蝗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於中國,印度,伊朗,歐洲南部,非洲及馬達加斯加島等地。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草鷺

【中文別名】草當、花窪子、黃莊、紫鷺

【拉丁學名】

【命名時間】Linnaeus,1766

【英文名稱】Purple Heron

【科屬分類】鳥綱 、鸛形目、鷺科

外形特徵

草鷺草鷺

草鷺的額和頭頂藍黑色,枕部有兩枚灰黑色長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懸垂於頭後,狀如辮子。其餘頭和頸棕栗色。從嘴裂處開始有一藍色縱紋,向後經頰延伸至後枕部,並於枕部會合形成一條寬闊的黑色縱紋沿後頸向下延伸至後頸基部,頸側亦有一條同樣顏色的縱紋沿頸側延伸至前胸。背、腰和尾上復羽灰褐色。兩肩和下背被有矛狀長羽,羽端分散如絲、顏色為灰白色或灰褐色;尾暗褐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初級飛羽和初級復羽深暗褐色,亦具金屬光澤。次級飛羽及翅上大復羽灰褐色;小復羽和中復羽亦為灰褐色。翅角及翼前緣棕栗色。頦、喉白色,前頸基部有銀灰色或白色長的矛狀飾羽。胸和上腹中央基部棕栗色,先端藍黑色,下腹藍黑色,脅灰色,尾下復羽基部白色,羽端黑色,腋羽紅棕色,翅下大復羽灰色,中和小復羽以及腿復羽紅棕色。虹膜黃色,嘴暗黃色,嘴峰角褐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脛裸露部和腳後緣黃色,前緣赤褐色。

幼鳥額、頭頂黑色,無羽冠,頸赤褐色,前頸密布暗褐色縱紋;背、肩和翅上復羽暗褐色,具寬的赤褐色羽緣,胸黃褐色,具暗褐色縱紋。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775~1250克,雌性1075~1160克;體長雄性830~970毫米,雌性840~970毫米,嘴峰雄性105~130毫米,雌性109~130毫米,翅雄性370~379毫米,雌性348~390毫米;尾雄性118~140毫米,雌性110~136毫米;跗跖雄性112~135毫米,雌性115~145毫米。壽命25年。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沼澤、水庫和水塘岸邊及其淺水處,特別是生長有大片蘆葦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為喜歡。常成小群棲息於稠密的蘆葦沼澤地上或水域附近灌叢中,有時亦與蒼鷺、白鷺一起棲息。

生活習性

草鷺活動時彼此分散開單獨或成對活動和覓食。休息時則多聚集在一起。行動遲緩,常慢步在水邊淺水處低頭覓食,有時亦長時間的站立不動,或收起一腿。僅用一腳站立於水邊,靜靜的觀察和等候魚群和其他動物到來。飛行時頸向後縮成“z”字形,頭縮至兩肩之間,兩翅鼓動緩慢、腳向後直伸,遠遠突出於尾外。飛行慢而從容。嗚聲響亮而有些嘶啞。似“刮刮”聲。不過一般很少鳴叫。

主要以小魚、蛙、甲殼類、蜥蜴、蝗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覓食活動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黃昏覓食活動最為頻繁。覓食時常分散在水邊淺水處邊走邊覓食,也常常靜靜的守候在水邊不動,長時間的等候過往魚類和其他動物食物。

草鷺部分為留鳥,部分遷徙,特別是在中國東北和華北繁殖的種群多要遷徙、春季最早於3月末4月初遷來繁殖地,秋季於10月中下旬南遷,在更靠南的地方甚至持續到12月中旬才最後遷走,遷徙時常集成3~5隻的小群遷飛,也有多至10餘只到數十隻的大群遷飛。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草鷺分布圖草鷺分布圖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汶萊、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賴索托、利比亞、列支敦斯登、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士、敘利亞、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聯、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巴貝多、丹麥、法羅群島、芬蘭、冰島、愛爾蘭、立陶宛、盧森堡、挪威、俄羅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瑞典、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國。

中國分布

在中國遍布東部及東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為夏候鳥;上海、福建為旅鳥、夏候鳥;雲南為留鳥;廣東、香港、廣西、台灣為旅鳥或冬候鳥。

生長繁殖

與蒼鷺、大白鷺一起混群棲息和營巢。繁殖期營巢蘆葦或草叢中,巢以葦或蒲葉彎折作為基礎,上面以葦桿、葦葉及蒲草編織而成,內墊葦穗等柔軟物。雌雄共同造巢,巢期約7~10天,巢大小為:外徑91.0cm,內徑43.0cm;巢高31.6cm;窩深9.7cm;巢緣距水面131.7cm。

每天或隔天產1枚卵,卵橢圓形,則產下為深藍色,第二天變淺,第三天變為灰藍色。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孵化期27~28天,育雛期42天。

草鷺部分為留鳥,部分遷徙,特別是在中國東北和華北繁殖的種群多要遷徙、春季最早於3月末4月初遷來繁殖地,秋季於10月中下旬南遷,在更靠南的地方甚至持續到12月中旬才最後遷走,遷徙時常集成3-5隻的小群遷飛,也有多至10餘只到數十隻的大群遷飛。

草鷺在中國的分布和種群數量均不及蒼鷺普遍和常見。由於沼澤地的開墾,圍湖造田和民眾檢食鳥蛋,近來種計數量更為減少。

亞種分布

(3種)

1.

分布於古北界西部、包括非洲北部、哈薩克斯坦、伊朗、非洲撒哈拉,維德角群島。

2.

分布於馬達加斯加。

3.

分布於亞洲東部,印尼,菲律賓。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草鷺在中國的分布和種群數量均不及蒼鷺普遍和常見。由於沼澤地的開墾,圍湖造田和人為檢食鳥蛋,種計數量更為減少。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草鷺草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