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業

草業

與草相關的產業。中國草業已進入新的歷史機遇期,中國的草產業將有大發展。因為中國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中國正在發生從耕地農業到草地農業的變革,人工種草面積已達2.8億畝。年理論產草4500萬噸,分布在21個省區,登記統計加工企業300多家已形成自產自用型、生態功能型、商品生產型三類飼草種植加工業

基本簡介

中國人工種草面積達2.8億畝,年理論產草4500萬噸;已形成自產自用型、生態功能型、商品生產型三類飼草種植加工業;全國登記統計的草產品加工企業已有300多家,分布在21個省區,主要集中於北方的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寧夏、河南、河北等地。

在畜牧業結構中的地位

國際上畜牧業已開發國家都把發展草食動物作為發展農業的國策來抓, 牛羊肉在肉類中的比重都達到50%以上, 農業總產值中草地畜牧業產值占很高的比例。如美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0%, 加拿大占65%, 德國占74%, 法國占57%。而畜牧業產值中60%以上是由牧草轉化來的, 即使美國這樣的糧食出口大國, 畜產品的73%都是由牧草轉化來的。紐西蘭、美國、愛爾蘭、瑞士、丹麥等國, 草地畜牧業十分發達, 畜牧業產值中80%以上是由牧草轉化來的。

我國畜牧業的結構在全世界是比較獨特的, 以消耗糧食為主的豬肉和禽產品占優勢, 以食草為主的草食動物比例較小。儘管通過20多年的調整有所改變, 豬肉在肉類產品中的比例由1985年的86%降低到1999年的67%, 而牛羊肉從1985年的6.0%上升到1999年的12.4%, 但與畜牧業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豬肉和禽產品供過於求, 加之來自工業飼料的激素和其他添加劑對畜產品污染的加重, 市場不穩定, 出現了較大的波動, 但牛羊肉和奶的需求量一直在上升。我國牛羊肉生產成本和價格均大幅度地低於國際市場, 其中牛肉低80%, 羊肉低54%。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不會受到國際上牛羊肉進口的衝擊, 還有機會擴大出口。

我國人均牛奶年消耗量為6千克, 國際平均為100千克左右, 而畜牧業已開發國家為400千克以上。絕大部分奶牛場的奶牛是從國外進口的優良品種, 但全國奶牛平均每個泌乳期產奶量為4 000千克, 北京地區為6 000千克, 而畜牧業已開發國家均在8 000~10 000千克, 差距較大。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缺乏優質蛋白飼草的支撐, 飼養奶牛僅靠秸桿、精料 (糧食) 和青貯玉米, 不能發揮優良奶牛品種的產奶性能。只有蛋白飼草供應充足, 才能提高產奶量。隨著我國“小學生牛奶”工程的深入, 國民對牛奶消費水平的提高, 奶業將在我國畜牧業乃致農業結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奶業高效發展中起支撐作用的高蛋白飼草的生產也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在種植業中的地位

種植業結構是指種植業內各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牧草飼料作物的比例關係。美國有近1/3的耕地用於種植紫花苜蓿, 進行草糧輪作, 提高了土壤肥力, 降低了因化肥造成的土壤和水污染, 保證了糧食總產量的穩定。同時形成了產值近20億美元的苜蓿草產業, 並帶動了養殖、農機製造、飼料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總產值超過百億美元。1992年國務院的《我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與對策》報告中指出要將傳統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 逐步轉變為“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實踐證明, 種植多年生豆科牧草進行草糧輪作, 可增加土壤肥力, 同時也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國有6000萬公頃中低產田, 完全可以通過草糧輪作, 改善土壤肥力, 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草糧輪作將是我國農區實現種植業“三元結構”, 實現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草業在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國草業發展現狀

草地資源日漸退化

改革開放促使我國經濟飛速發展, 同時也促使我國草地資源迅速發展。但是, 我國草地資源的實際開發利用過程中大多採用粗放型管理方式, 雖然取得一定成就, 但造成了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綠地覆蓋面積不斷下降, 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非常嚴重。農業經濟發展促使我國大量草場被開墾成為農田, 造成非常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與草場退黃, 生態環境發展矛盾日漸尖銳。

生產方式較為落後

我國雖然在草業發展方面採取了一定的對策, 但草地建設工作仍停留在少量採取人工栽植的形式, 絕大多數牧區仍然沿用傳統發展模式, 原始生產發展形式使得草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生產力水平並不高。產出、投入存在著一定的平衡關係, 由於投入相對較少, 使得草業發展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

南北供求結構失衡

我國90%以上畜產品都來自於農區, 這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 此外, 工業酒精、飲料產品的主要原料同樣是糧食, 也需要大量糧食。因此, 南方的糧食需求除口糧需求外, 還包括大量的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的需求。南方具有充足的水熱資源, 自然條件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農作物生長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 北方地區缺乏水資源, 如由南方調來水資源生產糧食, 再將糧食運往南方, 這種“北糧南運”模式不合理。南方完全可以加快發展草業來彌補飼料用糧的缺口, 因此, 南方草業的發展迫在眉睫。

國外草業發展的經驗和啟示

世界各國根據其不同的自然、社會、經濟等條件的不同, 其草業的發展方式也不同, 國外的草業發展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 其草場主要是人工草場與天然草場的結合, 而且生產力水平較高, 通常採用大規模粗放經營, 具有代表性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以美國為例, 廣闊的草地、充足的水熱資源為其草業、畜牧業等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美國草原畜牧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科技貢獻率高, 生產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 自由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較高。政府對當地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指導與輔助, 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動物疫病防治體系與法制體系, 尤其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美國農業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在一定程度上種植業是跟從於畜牧業, 即種植業為畜牧業優先服務, 為畜牧業的飼料供應提供保障, 美國種植業與畜牧業緊密相連, 相輔相成。

第二類是以歐洲和紐西蘭為代表, 這類國家和地區面積一般較小, 自然資源並不富足, 而且天然草場較少, 主要建設人工草場, 通過套用現代科技與經營管理方式來提高其生產力水平。紐西蘭整個經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其草業和畜牧業支撐起來, 其畜牧產品的出口量一直居於世界前列。由於該國自然條件優越, 氣候適宜, 其天然草場並不廣闊, 大力開展人工草場的建設, 並且採用輪牧方式, 一方面, 有利於保護和改良其草場, 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其產品的質量。同時, 由於該國草原規模不大, 重視草場的集約經營, 通過現代農業技術的套用, 提高其生產力水平, 進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創造出了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各項效益。另外, 該國不僅注重生產力提高, 在草場保護與建設方面也極其重視, 以草畜平衡為原則, 以其對當個草場的實際情況的精確分析為基礎, 開展適度經營, 不僅滿足國家需要, 又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第三類主要是非洲、西南亞和中亞等地, 這些國家和地區往往專注於對天然草場的開發與利用, 忽略建設人工草場的重要性, 所獲取的各類效益一般都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 只適合其短期生產, 不利於草業和畜牧業的持續發展。比如一些中亞國家, 草業和畜牧業具有很長的發展歷史, 第一產業主要以農牧業和石油開採業為主, 產業結構單一。水源短缺, 不利於農牧業發展。這些國家和地區具有大量的農業人口, 其勞動力構成以農業勞動力為主, 而且農業生產方式落後, 經營管理制度體系不健全, 缺乏資金投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