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流派

草書成就最為突出,書者甚眾,風貌各異,令人目不暇接,大多數作品具有濃郁的抒情意趣。透過那許多痛快淋漓、縱橫奇崛的書跡,我們極易捕捉明代書家們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他們筆下跌宕盤紆的線條,“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結體,深然而成的章法布局,使我們可以尋繹出種種不同於前人的精神風貌,領略到嶄新的書法審美內容。

簡介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年內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 章草是 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盡 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 大草或狂草。

代表人物

"草聖"-- 張芝
後漢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時人尊稱自為"張有道"。好書法,最擅章草。張芝曾臨池學書,池水為黑,家中衣帛書而後練,於此可見其功力之深 。被後人稱讚 "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尊為"草聖"。 張芝在書壇上,一直享有極高地位。《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 杜度、崔璦。龍 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
張旭
生於唐上元三年(675),卒於玄宗天寶九年(750),張旭蘇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書。時以李白詩歌,裴 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為人桀驁狂放,精善草書,不治他技,為人豁達,嗜酒,世號"張顛"。明瓚《雲林集》謂張旭草書《春草帖》鋒穎纖悉,可尋其源。而麻紙樺煤,古意溢目,真足為唐人書法之冠。
懷素
懷素字藏真,今湖南長沙人。俗姓錢。自幼出家為僧。生於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卒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為玄奘三藏法師之門人。於經禪之暇,頗好筆翰,尤好草書,自言得草書三昧。於故里零陵,廣種芭蕉,以蕉葉代紙揮毫作書,因名所居曰"綠 天庵"。好飲,酒酣興發,到處揮毫,人稱為醉僧。以草書著名。是繼張旭之後又一位狂草 藝術家。唐呂總《續書評》云:"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宣和書楷》卷十九 謂:"懷素草書,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種書體都有這種草化的結晶,如篆草,章草,今草, 行草,狂草,從狹義而言,是"解散隸法,用以赴急"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