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藨子

茶藨子

茶藨子屬植物的通稱,果實普遍可食,俗稱醋栗。此屬全球有160餘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和較寒冷地區,少數種類延伸到亞熱帶和熱帶山地,直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僅於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區有2種,大洋洲無分布。我國產59種30變種,隸屬於4亞屬10組15系,主產西南部、西北部至東北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茶藨子茶藨子

葉常1-3片簇生短枝上;托葉與葉柄合生或缺,膜質,寬圓形,長寬約1.5厘米,3~5裂,鋸齒緣,兩面疏被毛,裡面蒼白色;葉柄長1~2厘米,具白色毛。
花常因發育停止而成單性,單生;花白色,萼淡綠,單出腋生,懸垂於枝條下方,玲瓏可愛萼筒與子房合生,4~5裂;花瓣4~5,周位;雄蕊4~5,周位;子房下位,1室。花期4~5月。
漿果,長橢圓狀或球狀,徑約1~1.5公分,前端具宿存萼,8~9月成熟,由綠轉紅,似小燈籠。

分布

中國台灣高山上。性喜陰涼而略有陽光之處,常見生長於林緣或陽光尚可之林下。

用途

野生動物的食物。食用:紅熟的果實,酸中帶甜。采成熟果實,洗淨或擦拭乾淨,生食,甜中帶酸,可生津止渴。

生長氣候

該屬植物喜溫和氣候,但耐寒冷和乾旱。繁殖用種子、分根、插條和壓條等,栽植容易,管理省工。在歐美各國已久經栽培,培育出許多商用品種。近年來在我國東北地區已引種栽培,有些種類的果實成為製作飲料和糖果等的重要原料,某些種已作為東北和華北地區的觀賞植物。在我國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有大量野生資源,尚未開發利用。

冰川紀茶藨子

2015年11月,在對棲霞山國家森林公園進行生物多樣性普查時,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副教授許曉崗帶領的調研團隊,意外發現了幾十叢的茶藨子。這些茶藨子為冰川紀僥倖存活下來的孑遺植物,因稀有及藥用價值巨大,堪稱“植物大熊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