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翅蝽象

茶翅蝽象

茶翅蝽象又名臭板蟲、臭大姐。 成蟲體長15毫米左右,寬8毫米左右。 茶翅蝽象危害杜仲嫩梢或果實較輕時,一般不進行化學防治。

基本資料

名稱:茶翅蝽象

茶翅蝽象茶翅蝽象

類屬:半翅目 蝽科
茶翅蝽象又名臭板蟲、臭大姐。主要危害杜仲嫩梢和杜仲果實。

分布與危害

寄主與分布:茶翅蝽象食性根雜,除危害杜仲外,還危害梨、蘋果、桃、李、杏、櫻桃、山楂、石榴、柿、梅、柑桔、榆、桑等樹種。廣泛分布於河南、河北、北京、山東、江蘇、安徽、陝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等省(市)。
危害特徵:以成蟲、若蟲吸含平茬幼樹和嫁接苗幼嫩頂梢、果實果柄部位的汁液。嫩梢被譽後頂梢乾枯變黑,頂梢暫時停止生長,10~15天后由危害部儉以下側芽萌發2~4個新梢,呈叢生狀;危害杜仲果實,主要從果柄處刺吸果實汁液為主,被刺吸危害的果實逐漸乾縮變黑,甚至脫落。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5毫米左右,寬8毫米左右。體扁平,略呈橢圓形。全體黃褐色至茶褐色。觸角褐色,5節,第4節的兩端和第5節的基部為黃褐色。前胸背板前緣有4個黃褐色排列斑。小盾片有5個小黃斑,兩側的斑點明顯。卵短圓筒形,頂平坦,中央稍鼓起,周緣環生短小刺毛。卵初產時乳白色,接近孵化時變褐色,常20餘粒排列成塊。若蟲形似成蟲,無翅。初孵化時體為白色。腹背有黑斑,體長約2毫米,胸部及腹部第l~2節兩側有刺狀突起。腹部第3~5節各有一紅褐疣突。

發生規律

在河南省1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牆縫、石縫,樹洞和草堆等處越冬。翌年5月中旬開始活動,先危害杜仲幼嫩頂梢,6月中旬開始產卵,卵多產於葉背,常20餘粒排列成一卵塊。卵期4~5天,若蟲孵化後,先靜伏於卵殼周圍或上面,以後分散危害。成蟲及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嫩梢和果實的果柄;危害嫩梢時被害株率可達100%,被害株高生長或新梢生長量下降:危害果實,嚴重時被害果率可達25%以上,使杜仲果實大幅度減產,也影響杜仲種子的質量和發芽率,7月中旬出現當年成蟲,發生不整齊。8月中旬越冬代成蟲尚有產卵,9月上旬仍能危害果實。9月下旬以後當年成蟲飛向房屋、石縫及其他場所潛伏越冬。

防治方法

成蟲越冬期在集中發生地進行人工捕捉。夏季在炎熱的中午前後,該蟲多群集於杜仲枝幹背陰處,也可採取人工捕殺。茶翅蝽象危害杜仲嫩梢或果實較輕時,一般不進行化學防治。當危害果實嚴重時,噴施50%氧化樂果800~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