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節

茶果節

茶果節是高要市內西南片地區大多數鄉村的傳統節日,起源已不可考究,每個村的茶果節日期都有差別,但主要集中在每年春節和中秋前後的日子(據說有的村十年、六年才辦一次,相當於村的紀念日,但聿光還沒發現那個村是這樣過節的),大概和春節拜年慶團圓,慶賀秋收和中秋送月餅的習俗有關,這兩段時間是以前鄉下人走訪親戚的黃金時節,一來是農閒的時候,二來半年勞作已有積蓄,閒而有錢,相得益彰。

簡介

茶果節,顧名思義,就是品茶和品食的節日,其中以食物方面比較著重,人們就地取材,多利用綠色環保作物自製一些傳統的小吃以應節或互贈親友。較普遍的有:瀨粉、大團、撲撐、裹蒸、湯圓、入口角、茶果、白水仔、水菱角、盪粉、芋團、甜糕、番薯拌粉、煎堆、水欖等。有些傳統食品甚至已經登堂入室,走上商業化出品,成為地區性的美食,例如裹蒸,煎堆,水欖等。相傳“水欖”原是象欖般兩頭尖,中間大,中間包著各種餡料,象餃子般樣子,現在已經變成球圓形的了。

茶果節傳說

茶果節源於遠古時代,傳說有一種瘟神(魔怪)在生產生活中為害百姓。如每年都會不同程度地發生水災、旱災、瘟疫、疾病等。在高要宋隆白土一帶,人們為了送走瘟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合家平安,所以每年春節期間,在正月和二月的初五、初八、初十、十二這些日子,分別舉行一次“行村”或叫“行社”活動,有的村6年輪做一次,叫做“奉香”。行村的做法大概是:首先請來道士,然後村民用紙紮一隻花船,由道士施法術驅除魔怪,道士手執銅鑼邊敲邊唱邊放花船,放花船則是將瘟神捉入花船放入江河,流出大海。邊放花船邊唱歌,歌詞大意是:“行灘鑼鼓喜連連,敲起明鑼就開船,讀書君子講書篇,耕田男女講時年,做官便講官家禮,生意滔滔講賺錢,疍家行船講水路,十八縷蔭講少年……”一直唱到驅邪出外,引福歸堂。意思是將花船引向了江海,驅走了魔怪,把福祿引回了家中。每年到了行村期間,村民便自覺集資買一隻花船,在村前的空地上或土地公上進行施法,家家戶戶燒香拜神、煮茶果,從此便叫“茶果節”。起始時,在茶果節每家只是由外公外婆來食茶果,後來發展成了一個風俗習慣,各村定出一個日子叫“茶果節”,男女老少都來食茶果。而現在的“茶果節”已經成為走親訪友、互相交流、非常熱鬧的民間傳統節日了。

主要分布地區

高要蜆崗鎮

農曆二月十三:杜村、橫崗

陽曆03.08:芙羅村

高要蓮塘鎮

農曆正月初六:溫貫村

農曆正月初八:上山村

農曆正月初九:山頭村(歐村)

農曆正月十三:稔崗村

農曆二月初二:龍塘村(農曆六月十九)、湖塘村、平坳村

農曆二月十三:官塘村

農曆二月十三:波西村

農曆二月十三:石腳村

農曆二月十三:青塘村

公曆5月1日:下波洞村

農曆八月初二:上波洞村

農曆八月初十:羅勒村

鎮安村

圍安村

柑園村

大竹園村

荔枝村

荷村村

活村村

坳邊村

上察村

察步村

下圍村

高斗村

伍村村

高要白土鎮

農曆正月初五:沿朗村

農曆正月初六:下山村、大輅頭村、朗鶴村

農曆正月初八:冷水村(七月十四)

農曆正月初九:羅有村(八月十二)、塱尾村

農曆正月十二:思福橫崗村、洲龍村、蟬坑村、馬安村(二片和三片)

農曆正月十三:茆山村(八月初三)、 樂堂村、久留村(陳駱坊,伍坊中和里,嶺腳村)、馬安村(一片)

農曆正月十五:中崗(慕容)

農曆二月初二:九山村( 南星里、德星里、新宅(龍抬頭)),雅瑤村(厚崗坑、鍾、李姓)

農曆二月初十:富科村、雅瑤村、下灶村

農曆二月十五:桂崗村

農曆二月十九:幕村村(八月初三)

農曆二月十九:九山村老鄧(乾鎮門)

農曆三月初三:九山村新村(敦本里)、瑤瑤村(新譚村、老譚村)

農曆三月廿三:清珠崗

農曆五月初一:東岸村

農曆五月十八:南崗村

農曆八月十五:大旗村、長塘村

農曆八月廿七:久留村(孔坊)

中崗村:農曆正月初八、農曆正月初九、農曆正月初十、農曆正月十五

高要回龍鎮

正月初五:松山村、大田埌村

正月初八:松塘村、大井村

二月初二:旺洞村

農曆八月初二:寬郊村 旺洞村

高要蛟塘鎮

農曆八月十五:蛟塘村、十字路村

新曆十月一日:良村
農曆正月初五:祿欄村
農曆正月初八:赤坳村

農曆正月十二:雲路村

高要金渡鎮

農曆八月初三:腰崗村

煎堆 煎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