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仙墓

范鴻仙墓

范鴻仙墓位於中山陵園東馬腰東坡處,原墓的規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戰中被毀。抗戰勝利後,在原址重建。墓為長方形,墓前豎有一塊約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鴻仙將軍之墓”七個鎏金大字。范鴻仙墓在十年動亂中被徹底毀壞。1972年10月21日,國務院指示江蘇省人民政府著手修復范墓。同時,將范夫人、老同盟會員李貞如的遺骨由湯山墳頭移來合葬。墓碑上刻“范鴻仙先生之墓”七個大字。從紫金山東麓馬群一側的入口,沿著長長的甬道,可以直接通往范鴻仙陵園。

基本信息

范鴻仙墓位於中山陵園東螞腰東坡處,原墓的規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戰中被毀。抗戰勝

范鴻仙墓園范鴻仙墓園
利後,在原址重建。墓為長方形,墓前豎有一塊約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鴻仙將軍之墓”七個鎏金大字。范鴻仙墓在十年動亂中被徹底毀壞。1972年10月21日,國務院指示江蘇省人民政府著手修復范墓。同時,將范夫人、老同盟會員李貞如的遺骨由湯山墳頭移來合葬。墓碑上刻“范鴻仙先生之墓”七個大字。

范氏其人

范鴻仙,名啟光,字鴻仙,188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1908年春,范鴻仙離家赴上海投身革命運動,並加入同盟會,與章炳麟、宋教仁、陳其美、于右任等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范任主筆,他以“孤鴻”為筆名,經常撰文鼓吹革命,提倡共和,揭露清王朝的黑暗腐敗,被中外反動派視為眼中釘。孫中山發動武裝討袁的“二次革命”時,范鴻仙親自到蕪湖,發兵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他流亡日本。1914年,他受孫中山之命.由日本返回上海發動反袁軍事鬥爭。袁世凱懸賞10萬銀元,捉拿范鴻仙。9月20日清晨,范鴻仙在戈登路起草軍書時,被袁世凱派遣的匪徒殺害,終年32歲。

壯烈犧牲

范鴻仙被害的訊息傳出後,舉國震驚。孫中山先生電召范鴻仙夫人李貞如前往日本,親予撫恤慰問,他高度評價了范鴻仙的一生,並答應“待革命成功後,定將范鴻仙舉行國葬”。1929年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將范鴻仙附葬中山陵園內。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范鴻仙為陸軍上將,並組織葬事籌備委員會,辦理其葬事。同年11月,國民黨中央派人到上海將范鴻仙靈柩迎到南京,暫厝第一公園內的國民革命烈士祠內。1934年2月18日,國民政府及各界人士在停靈處舉行公祭儀式,2月19日舉行國葬。

英雄安息

今日的墓園遠遠不如昔日之規模,僅在東螞腰口,還有一塊當年建墓用的花崗石,長約1.5米,寬約0.7米,厚約0.2米,尚未完全成形石料;墓道的彈石路面,依稀尚存,由墓道至20米處,遺有一當年建造的牌坊的舊礎。范鴻仙墓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