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公司

英特爾公司

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 港交所:4335),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第一家推出 x86架構處理器的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由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安迪•葛洛夫,以積體電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在1968年共同創辦 Intel 公司,將高階晶片設計能力與領導業界的製造能力結合在一起。

基本信息

Intel簡介

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 港交所:4335),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第一家推出 x86 架構處理器的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由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安迪•葛洛夫,以積體電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在 1968 年共同創辦 Intel 公司,將高階晶片設計能力與領導業界的製造能力結合在一起。Intel 也有開發主機板晶片組、網路卡、快閃

英特爾公司英特爾公司
存儲器、繪圖晶片、嵌入式處理器,與對通訊與運算相關的產品等。現任經營高層是董事長-克雷格•貝瑞特及總經理兼執行長-保羅•歐德寧。Intel Inside 的廣告標語與 Pentium 系列處理器在 90 年代間非常成功的打響 Intel 的品牌名號。
Intel 早期在開發 SRAM 與 DRAM 的記憶體晶片,在 90 年代之前這些記憶體晶片是 Intel 的主要業務。在 90 年代時,Intel 做了相當大的投資在新的微處理器設計上與培養快速崛起的 PC 工業。在這段期間 Intel 成為 PC 微處理器的供應領導者,而且市場定位具有相當大的攻勢與有時令人爭議的行銷策略,就像是 Microsoft 支配著 PC 工業的發展方向。而 Millward Brown Optimor 發表的 2007 年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排名顯示出 Intel 的品牌價值由第 15 名掉落了 10 個名次到第 25 名。

創辦起源

英特爾總部
1968年至2006年英特爾公司舊商標1955年,“電晶體之父”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並吸引了許多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異行為引起員工的不滿。其中,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的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傑•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和維克多•格里尼克聯合辭職,並於1957

創辦人之一:羅伯特·諾宜斯(Robert Noyce)創辦人之一:羅伯特·諾宜斯(Robert Noyce)
年10月共同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安迪•葛洛夫於1963年在高登•摩爾的邀請下加入了仙童半導體公司。
由於仙童半導體快速發展,導致內部組織管理與產品問題日亦失衡。1968年7月,仙童半導體其中兩位共同創辦人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請辭,並於同年7月16日以“積體電路”一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創辦Intel公司。安迪•葛洛夫也志願跟隨高登•摩爾的腳步,成為英特爾第3位員工。
在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傳中表示,如果以“他是英特爾第3位員工”的角度來看,他是“英特爾創辦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權來說,因未受邀1美元價格購股,所以是英特爾首位自願加入的員工。

名稱起源

在剛創立新公司時,高登•摩爾與羅伯特•諾宜斯想要將新公司命名為“摩爾•諾宜斯”(Moore Noyce)。不過這個名稱卻像是“more noise”(更多的雜音),不太適合用於電子公司。於是在決定以 I

創辦人之一:高登•摩爾創辦人之一:高登•摩爾
NTegrated ELectronics 的字首組成的 Intel 之前,大約有一年的時間他們使用 “NM 電子”來做公司名稱。不過當時 Intel 的品牌已經被一家連鎖旅館註冊,所以當時他們就買下 Intel 商標才成為現今的 Intel 公司.

公司的進化史

Intel 的成長史可以分為幾個明顯的區段。在剛創立的時候,Intel 製造半導體的能力在當時而言是相當突出的,而當時他們主要的產品是 SRAM 的晶片。Intel 在 70 年代時因為擴廠與升級製程的關係,能夠主導多種記憶體的生產,因而業務增長。

英特爾公司網站英特爾公司網站

同時 Intel 在 1971 年製造出 第一顆處理器、1972 年製造出第一台微電腦,而在 80 年代初期他們的主要業務還是在 DRAM 晶片。不過,競爭力日益提升的日本半導體製造商在 1983 年大大的降低半導體市場的利潤,但是 IBM 個人電腦的成功讓 Intel 的 CEO Grove 深信要將公司透過開發方向指向處理器,來改變業務模式的基本方向。而在 80 年代的這十年之中發現這個決定是相當正確的,造成 Intel 在這 10 年間空前增長,成為最主要(和最有利可圖)的在 PC 產業的硬體供應商。
在 2000 年之後,高階處理器的需求成長在此時減緩,而且競爭者逐漸地獲得不小的市場份額,Intel 的支配地位就被削弱了。在 2000 年初時 CEO 克雷格•貝瑞特當時決定拓展公司在半導體產業之外的業務,不過最後少部分是成功的。
在 2005 年,Intel 的 CEO 保羅•歐德寧要重新把業務重點放在處理器核心與各式平台的晶片組,雇用超過 20000 名員工將公司改組。不過由於利潤降低,在 2006 年 9月 Intel 發布重組計畫,導致在 2006 年 7 月有高達 10% 的員工被解僱,而在劍橋大學的研究實驗室也在 2006 年底關閉。

領導團隊與企業架構

在 1968 年創立 Intel 的時候,當時的 CEO 是羅伯特•諾宜斯,在 1975 年則由高登•摩爾擔任 CEO 的位置。安迪•葛洛夫 在 1979 年擔任公司總裁的位置,而摩爾在 1987 年坐上董事長的位置時,

創辦人之一:安迪•葛洛夫創辦人之一:安迪•葛洛夫
則是輔以 CEO 稱號給葛洛夫。在 1997 年葛洛夫接替摩爾擔任董事長,而貝瑞特則是接任總裁的位置。而歐德寧之前是公司總裁,而且對 Intel 的設計持續相容於 IBM PC 的重要推手,於是 2005 年 5 月 18 日時貝瑞特將該公司的大權轉移到保羅•歐德寧。而董事會推舉歐德寧擔任 CEO 的位置,且貝瑞特接替了葛洛夫董事長的位置。而葛洛夫雖然從董事長的位置下台,但 Intel 還是保留了特別顧問的位置給他。

Intel 董事會

Craig Barrett
查倫•巴爾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
Susan Decker
James Guzy
Reed Hundt
Paul Otellini
James Plummer
David Pottruck
Jane Shaw
John Thornton
David Yoffie

雇員

Intel 並不是典型的矽谷企業,它的企業文化並不會像 Google 或是 昇陽 那么的隨性。它內部有相當嚴格的精英,能夠獲得豐富的工作酬勞,而且並不會長期看輕內部的雇員。
而這家公司之所以能夠遠近馳名,主要得力於它的執行團隊。Intel 已抵制了走向“局外人”的行政總裁。保羅•歐德寧在 Intel 度過 30 年的老公司時擔任 CEO 的角色。他的所有高層幕僚都已經通過多年的考驗。在許多情況下,英特爾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已用他們的所有職場生涯奉獻於 Intel,這在矽谷是一個非常罕見的事情。
Intel 有一條強制退休政策,只要執行長達到65歲時就強制退休,但其中只有一個 CEO 貝瑞特,是真正在 65 歲退休。以往的所有 CEO 的退休年齡都低於 65 歲;葛洛夫在 62 歲時退休,而羅伯特•諾伊斯高登•摩爾都在 58 歲時退休。而 57 歲的歐德寧在長期生涯中都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他有可能到 65 歲而退休的 CEO。
公司內沒有一個人有專屬的辦公室,甚至歐德寧也是在工作空間(一個開放式樓層使用各式隔板隔出空間)里工作。採用這種工作空間的設計目的是使雇員們達成平等原則,但是有些新進員工卻難以適應這樣子的改變。在業界中 Intel 並不是唯一採用此方案的公司,HP 其實也有相似概念的無辦公室設計。
Intel 也有製程設備在加州以外的地方,像是中國、以色列、愛爾蘭、印度、菲律賓、與俄羅斯等地。在美國的 Intel 雇用了比較多科羅拉多、麻州、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奧立岡、德克薩斯、華盛頓州,以及猶他的員工。在奧立岡的 Intel 雇用了超過 16,000 名員工,而這些員工主要來自 Hillsboro。而 Intel 在新墨西哥及亞歷桑納的分部也都超過 10,000 名員工。

多樣性

Intel 的有多樣化的員工群。他們的員工群是以種族、國籍、性別認同和宗教自由為編群組。在 1994 年,Intel 是最早擁有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跨性別群組的其中一家公司,而且也有穆斯林員工群,還有猶太員工群,以及以聖經為主的基督教員工群。
在 2002 年人權運動發表了第一份企業平等指數,英特爾得到了 100% 的評價。而且 2003 年與 2004 年的評比也都保持著優良的評價。此外,2005 年的 Working Mother 雜誌評選的 100 個最好公司,Intel 也名列其中。不過,Intel 的工作做法仍會受到批評,最顯著的就屬前雇員 Ken Hamidi 的訴訟案,他們一直受到來自 Intel 的多重失敗的訴訟。

摩爾定律

1965年高登•摩爾在《電子學》雜誌(Electronics Magazine)第114頁發表了影響科技業至今的摩爾定律。
Intel Inside
1989年4月,技術助理-丹尼斯•李•卡特認為英特爾的微處理器80386無法取代80286,主因是終端消費者不會想要80386所提供的強大運算能力,卡特認為必須直接說服80386微處理器才是終端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之後再葛洛夫的支持下,卡特在丹佛市報紙廣告登上將286黑體字畫上紅色“X”,報紙下一版面即出現386並引用文字說明它的優點,此廣告隨後在全美報紙登出,並帶動80386銷售量。
卡特認為:“我們希望處理器在電腦中占有更顯眼的位置,她極為重要卻看不見,人們不知道微處理器的存在,它們不認識我們。”“英特爾需要一個品牌,品牌名稱不會是386或是486,數字不能登記為商標。”,卡特主張針對終端消費者提出完整行銷計畫-“intel inside”,他希望打大眾廣告也和電腦品牌合推廣告,也是就是說電腦商如果廣告中包含“intel inside”以及其生產的電腦中也貼有“intel inside”貼紙,英特爾願意分攤廣告成本。另外當廣告和電腦出現英特爾的品牌可能會造成資訊混亂,沖淡自身品牌價值,所以在“intel inside”中的intel寫的樣式和公司正式商標不同。此計畫於1990年4月展開,直到2005年5月,歐特里尼擔任執行長調整組織架構及推動配套行銷再造工程為止。

微處理器的里程碑

1971年:4004微處理器
4004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Busicom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慧型的未來之路。
1972年:8008微處理器
8008處理器擁有相當於4004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誌1974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8008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準,Mark-8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年:8080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8080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395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几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年:8086-8088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8088處理器成為了IBM 新型主打產品IBM PC的大腦。8088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500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誌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年:286微處理器
英特爾286最初的名稱為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6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1500萬台採用286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年:英特3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擁有275,000個電晶體,是早期4004處理器的100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32位晶片,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式。
1989年:英特爾486™ DX CPU 微處理器
英特爾486™ 處理器從真正意義上表明用戶從依靠輸入命令運行電腦的年代進入了只需點擊即可操作的全新時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史學家David K. Allison回憶說,“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台彩色顯示電腦,並如此之快地在桌面進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爾486™ 處理器首次增加了一個內置的數學協處理器,將複雜的數學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計算速度。
1993年:英特爾奔騰(Pentium)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能夠讓電腦更加輕鬆地整合 “真實世界” 中的數據(如講話、聲音、筆跡和圖片)。通過漫畫和電視脫口秀節目宣傳的英特爾奔騰處理器,一經推出即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1995年:英特爾高能奔騰(Italium Pentium) 處理器
於1995 年秋季發布的英特爾高能奔騰處理器設計用於支持32位伺服器和工作站套用,以及高速的電腦輔助設計、機械工程和科學計算等。每一枚英特爾高能奔騰處理器在封裝時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級高速快取存儲晶片。強大的英特爾高能奔騰處理器擁有多達550萬個電晶體。不適應市場需要,過早夭折。
1997年:英特爾奔騰II(Pentium II)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II 處理器擁有750萬個電晶體,並採用了英特爾MMX™ 技術,專門設計用於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據。該產品採用了創新的單邊接觸卡盒(S.E.C)封裝,並整合了一枚高速快取存儲晶片。有了這一晶片,個人電腦用戶就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捕捉、編輯並與朋友和家人共享數字圖片;還可以對家庭電影進行編輯和添加文本、音樂或情景過渡;甚至可以使用視頻電話通過標準的電話線向網際網路傳送視頻。
1998年:英特爾奔騰II至強(Xeon)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II至強處理器設計用於滿足中高端伺服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爾為特定市場提供專屬處理器產品的戰略,英特爾奔騰II至強處理器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專門設計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執行所需的商業套用,如網際網路服務、企業數據存儲、數字內容創作以及電子和機械設計自動化等。基於該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可配置四或八枚處理器甚至更多。
1999年:英特爾賽揚(Celeron)處理器
作為英特爾面向具體市場開發產品這一戰略的繼續,英特爾賽揚處理器設計用於經濟型的個人電腦市場。該處理器為消費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價比,並為遊戲和教育軟體等套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年:英特爾奔騰III(Pentium III)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III處理器的70條創新指令——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序列擴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顯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等套用所需的性能。該產品設計用於大幅提升網際網路體驗,讓用戶得以瀏覽逼真的網上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品質的視頻等。該處理器集成了950萬個電晶體,並採用了0.25微米技術。
1999年:英特爾奔騰III至強(Pentium III Xeon)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III至強處理器在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提供額外的性能以支持電子商務套用及高端商業計算。該處理器整合了英特爾奔騰III 處理器所擁有的70條 SIMD 指令,使得多媒體和視頻流套用的性能顯著增強。並且英特爾奔騰III至強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的高速快取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匯流排到處理器的傳輸,使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該處理器設計用於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
2000年:英特爾奔騰4(Pentium 4)處理器
基於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創作專業品質的電影;通過網際網路傳送像電視一樣的視頻;使用實時視頻語音工具進行交流;實時渲染3D圖形;為 MP3 播放器快速編碼音樂;在與網際網路進行連線的狀態下同時運行多個多媒體套用。該處理器最初推出時就擁有4200萬個電晶體和僅為0.18微米的電路線。 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4004的運行速率為108KHz,而現今的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的初速率已經達到了1.5GHz,如果汽車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話,那么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只需要13秒。
2001年:英特爾至強(Xeon)處理器
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的套用目標是那些即將出現的高性能和中端雙路工作站、以及雙路和多路配置的伺服器。該平台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高性能和低價格優勢的全新作業系統和套用選擇。與基於英特爾 奔騰III至強處理器的系統相比,採用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的工作站根據套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預計可提升30%到90%左右。該處理器基於英特爾NetBurst™ 架構,設計用於為視頻和音頻套用、高級網際網路技術及複雜3D圖形提供所需要的計算動力。
2001年:英特爾安騰(Itanium)處理器
英特爾安騰處理器是英特爾推出的64位處理器家族中的首款產品。該處理器是在基於英特爾簡明並行指令計算(EPIC)設計技術的全新架構之基礎上開發製造的,設計用於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該處理器能夠為要求最苛刻的企業和高性能計算套用(包括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大型資料庫、計算機輔助的機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年:英特爾安騰2處理器(Itanium2)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處理器
英特爾安騰2處理器是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員,同樣是一款企業用處理器。該處理器家族為數據密集程度最高、業務最關鍵和技術要求最高的計算套用提供英特爾 架構的出色性能及規模經濟等優勢。該處理器能為資料庫、計算機輔助工程、網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領先的性能。
英特爾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處理器內含創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執行緒技術。超執行緒技術打造出新等級的高效能桌上型計算機,能同時快速執行多項運算套用, 或針對支持多重執行緒的軟體帶來更高的效能。超執行緒技術讓計算機效能增加25%。除了為桌上型計算機使用者提供超執行緒技術外,英特爾亦達成另一項計算 機里程碑,就是推出運作時脈達3.06GHz的Pentium 4處理器,是首款每秒執行30億個運算周期的商業微處理器,如此優異的性能要歸功於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微米製程技術,翌年,內建超執行緒技術的 Intel Pentium4處理器時脈達到3.2GHz。
2003年:英特爾 奔騰 M(Pentium M) /賽揚 M (Celeron M)處理器
英特爾奔騰M處理器,英特爾855晶片組家族以及英特爾PRO/無線2100網卡是英特爾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專門設計用於攜帶型計算,具有內建的無線區域網路能力和突破性的創新移動性能。該處理器支持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以及更輕更薄的筆記本電腦造形。
2005年: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
首顆內含2個處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處理器登場,正式揭開x86處理器多核心時代。(綽號膠水雙核,被別人這樣叫是有原因的,PD由於高頻低能噪音大,所以才有這個稱號)
2005年:Intel Core處理器
這是英特爾向酷睿架構邁進的第一步。但是,酷睿處理器並沒有採用酷睿架構,而是介於NetBurst和Core之間(第一個基於Core架構的處理器是酷睿2)。最初酷睿處理器是面向移動平台的,它是英特爾迅馳3的一個模組,但是後來蘋果轉向英特爾平台後推出的台式機就是採用的酷睿處理器。
酷睿使雙核技術在移動平台上第一次得到實現。與後來的酷睿2類似,酷睿仍然有數個版本:Duo雙核版,Solo單核版。其中還有數個低電壓版型號以滿足對節電要求苛刻的用戶的要求。
2006年:Intel Core 2 (酷睿2,俗稱“扣肉”)/ 賽揚 Duo 處理器
Core微架構桌面/移動處理器:桌面處理器核心代號Conroe。將命名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號比先前推出之最強的Intel Pentium D 960(3.6GHz)處理器,在效能方面提升了40%,省電效率亦增加40%,Core 2 Duo處理器內含2.91億個電晶體。移動處理器核心代號Merom。是迅馳3.5和迅馳4的處理器模組。當然這兩種酷睿2有區別,最主要的就是將FSB由667MHz/533MHz提升到了800MHz。
2007年:Intel 四核心伺服器用處理器
英特爾已經推出了若干四核台式機晶片,作為其雙核Quad和Extreme家族的組成部分。在伺服器領域,英特爾將在其低電壓3500和7300系列中交付使用不少於具有9個四核處理器的Xeons。
2007年:Intel QX9770四核至強45nm處理器
先進制程帶來的節能冷靜,HI-K的引進使CPU更加穩定。先進的SSE4.1指令集、快速除法器,卓越的執行效率,INTEL在處理器方面不斷領先
2008年:Intel Atom凌動處理器
低至0.6W的超低功耗處理器,帶給大家的是難以想像的節能與冷靜
未來:Intel Larrabee計畫
Larrabee核心是由1990年的P54C演變而來的,即第二款Pentium處理器,當然生產工藝已經進化到45nm,同時也加入了大量新技術,使其得以重新煥發青春。
Larrabee發布的時候將有32個IA核心(現在的樣品是16/24個),支持64位技術,並很可能會支持MMX指令集。事實上,Larrabee的指令集被稱為AVX(高級矢量指令集),整數512位,浮點1024位。Stiller估計Larrabee每Hz的理論單精度浮點性能為32Flops,也就是在2GHz下能超過2TFlops。
Intel TerraFlops 80核處理器
這裡的“80核”只是一種概念,並不是說處理器正好擁有80個物理核心,而是指處理器擁有大量規模化並行處理能力的核心。TerraFlops處理器將擁有至少28個核心,不同的核心有不同的處理領域,整個處理器運算速度將達到每秒萬億次,相當於現在對普通用戶還遙不可及的超級計算機的速度。目前,TerraFlops計畫只接納商業和政府用戶,但是根據英特爾的計畫,個人用戶也會在將來使用上萬億次計算能力的多核處理器。
英特爾處理器核的特點在於具有稱之為“寬動態執行”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其工作功耗比為奔騰4提供處理能力的Netburst架構要低。“我們期望到今年底自頂向下百分之百地採用核微架構,”Otellini說,“今年全年,我們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取代所有的產品,甚至以核微架構的變種滲透到奔騰處理器和賽揚處理器的領域。這就賦予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的性能領先地位,並賦予我們高度的成本優勢。”
3月26日,英特爾公司總裁兼執行長保羅•歐德寧在北京宣布:英特爾將投資25億美元在大連興建一座先進的300毫米晶圓製造廠。
2008年11月17日:英特爾發布core i7處理器
基於全新Nehalem架構的下一代桌面處理器將沿用“Core”(酷睿)名稱,命名為“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稱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而同架構伺服器處理器將繼續延用“Xeon”名稱。至於為什麼是“I7”,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Core 3”,Intel方面還沒給出詳細的解釋,估計意思是Intel的第七代處理器,但2000年推出Netbrust架構的Pentium 4處理器應該是屬於第七代產品的,真正解釋還是等Intel的回答吧。
Intel Core i7是一款45nm原生四核處理器,處理器擁有8MB三級快取,支持三通道 DDR3記憶體。處理器採用LGA 1366針腳設計,支持第二代超執行緒技術,也就是處理器能以八執行緒運行。根據網上流傳的測試,同頻Core i7比Core 2 Quad性能要高出很多。
綜合之前的資料來看,英特爾首先會發布三款Intel Core i7處理器,頻率分別為3.2GHz、2.93GHz和2.66GHz,主頻為3.2GHz的屬於Intel Core i7 Extreme,處理器售價為999美元,當然這款頂級處理器面向的是發燒級用戶。而頻率較低的2.66GHz的定價為284美元,約合1940元人民幣,面向的是普通消費者。全新一代Core i7處理器將於2008第四季度推出。Intel於2008年11月18日發布了三款Core i7處理器,分別為Core i7 920、Core i7 940和Core i7 965
而從英特爾技術峰會2008(IDF2008)上英特爾展示的情況來看,core i7的能力在core2 extreme qx9770(3.2GHz)的三倍左右。IDF上,intel工作人員使用一顆core i7 3.2GHz處理器演示了CineBench R10多執行緒渲染,結果很驚人。渲染開始後,四顆核心的八個執行緒同時開始工作,僅僅19秒鐘後完整的畫面就呈現在了螢幕上,得分超過45800。相比之下,core2 extreme qx9770 3.2GHz只能得到12000分左右,超頻到4.0GHz才勉強超過15000分,不到core i7的3分之一。core i7的超強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1. 基於Nehalem微架構
2. 2-8顆核心。
3. 內置三通道DDR3記憶體控制器。
4. 每顆核心獨享256KB二級快取。
5. 8 MB共享三級快取。
6. SSE 4.2指令集(七條新指令)。
7. 超執行緒技術。
8. Turbo mode(自動超頻)。
9. 微架構最佳化(支持64-bit模式的宏融合,提高環形數據流監測器性能,六個數據發射連線埠等等)
10. 提升預判單元性能,增加第二組分支照準快取。
11. 第二組512路的TLB。
12. 對於非整的SSE指令提升性能。
13. 提升虛擬機性能(根據Intel官方數據顯示,Nehalem相對65nm Core 2在雙程虛擬潛伏上有60%的提升,而相對45nm Core 2產品提升了20%)
14. 新的QPI匯流排。
15. 新的能源管理單元。
16. 45nm製程,32nm製程產品隨後上線,代號Westmere。
17. 新的1366針腳接口。
Nehalem相當於65nm產品有著如下幾個最重要的新增功能。
1. SSE4.1指令集(47個新SSE指令)。
2. 深層休眠技術(C6級休眠,只在移動晶片上使用)。
3. 加強型Intel動態加速技術(只在移動晶片上使用)。
4. 快速Radix-16分頻器和Super Shuffle engine,加強FPU性能
5. 加強型虛擬技術,虛擬機之間互動性能提升25%-75%。
Nehalem的核心部分比Core微架構改進了以下部分:
Cache設計:採用三級全內含式Cache設計,L1的設計與Core微架構一樣;L2採用超低延遲的設計,每個核心各擁有256KB的L2 Cache;L3則是採用共享式設計,被片上所有核心共享使用。
集成了記憶體控制器(IMC):記憶體控制器從北橋晶片組上轉移到CPU片上,支持三通道DDR3記憶體,記憶體讀取延遲大幅減少,記憶體頻寬則大幅提升,最多可達三倍。
快速通道互聯(QPI):取代前端匯流排(FSB)的一種點到點連線技術,20位寬的QPI連線其頻寬可達驚人的每秒25.6GB,遠超過原來的FSB。QPI最初能夠發放異彩的是支持多個處理器的伺服器平台,QPI可以用於多處理器之間的互聯。
Nehalem的核心部分比Core微架構新增加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New SSE4.2 Instructions (新增加SSE4.2指令)
Turbo Mode (核心加速模式)
Improved Lock Support (改進的鎖定支持)
Additional Caching Hierarchy (新的快取層次體系)
Deeper Buffers (更深的緩衝)
Improved Loop Streaming (改進的循環流)
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 (同步多執行緒
Faster Virtualization (更快的虛擬化)
Better Branch Prediction (更好的分支預測

英特爾處理器型號

桌上型用CPU
Intel 4004
Intel 4040
Intel 8086
Intel 8088
80186
80286
80386
80486
奔騰(Pentium)
Pentium Pro
Pentium II
賽揚(Celeron)
奔騰III(Pentium III)
奔騰4 (Pentium 4)
奔騰4極致版(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
賽揚D(Celeron D)
奔騰D(Pentium D)
奔騰D至尊版(Pentium D Exterme Eidition)
酷睿 雙核 Intel Core Duo
酷睿2 雙核 Intel Core 2 Duo
奔騰雙核 Intel pentium dual-core
酷睿2 至尊版 Intel Core 2 Extreme
酷睿2 四核 Intel Core 2 Quad
酷睿2 四核 至尊版 Intel Core 2 Quad eXtreme
賽揚雙核 Intel Celeron duo-core
酷睿i7 Intel Core i7
酷睿i7 至尊版 Intel Core i7 Extreme
筆記型電腦用CPU
Pentium III Mobile
Pentium 4 Mobile 區別於機動版Pentium 4
Mobile Pentium 4 最高至3.06GHz,區別與P4M
奔騰M(Pentium M)
賽揚M(Celeron M)
酷睿 雙核 (Intel Core Duo)
酷睿2 雙核 (Intel Core 2 Duo)
酷睿 單核(Intel Core Solo)
酷睿2 單核(Intel Core 2 Solo)
奔騰雙核 Intel pentium dual-core
凌動超低功耗處理器(Atom)
賽揚雙核 Intel celeron dual-core
伺服器用CPU
奔騰II至強(Pentium II Xeon)
奔騰III至強(Pentium III Xeon)
奔騰III伺服器(Pentium III Sever)
至強(Xeon)
安騰(Itanium)
安騰2(Itanium 2)
安騰3(Itanium 3)

晶片組型號

430系列
440系列 - 其中440BX是奔騰2時期的經典之作
810系列 - 這是Intel第一款款採用集成顯示卡的晶片組。不支援AGP,使得不能升級顯示卡。
815系列 - 是奔騰III處理器的不二選擇,其中815EP B-Step(又稱815EPT)正式支持圖拉丁(Tualatin)核心的CPU。
850系列 - 早期的850是為了配合奔騰4的倉促上市而設計的,採用不成熟的Socket423插座並搭配昂貴的RAMBUS記憶體使得它與Socket423的奔騰4同時被淘汰出局。新的850E後來作為工作站級別的晶片組上市。
845系列 - 為了摒棄昂貴的RAMBUS記憶體而設計的搭配SDRAM記憶體的晶片組。隨著DDR記憶體的上市,英特爾又推出了845D以及後續的845E、845G等晶片組。
852/855系列-為迅馳移動處理器設計的平台,分為GM(含有Intel集成顯示晶片)和GP(使用其它廠商的獨立顯示晶片),支持USB2.0的ICH4南橋晶片,802.11b無線網卡,是英特爾控制無線移動市場的重要系列[來源請求]
865/875系列 - 為全面支持含超執行緒技術(Hyper-Threading)的奔騰4設計的晶片組,首度支持雙通道記憶體、SATA硬碟、AGP8X和USB2.0等新技術。
848P - 865系列的簡化版本,去掉了對雙通道記憶體的支持。
915/925系列 - 原本是配合採用LGA775封裝的新型處理器而推出的採用PCI Express技術晶片組,後來卻也出現了大量改換Socket478插座和AGP插槽的型號。915晶片組摒棄了AGP技術而採用了PCI-Express匯流排,同時開始支持DDR2記憶體。其中925系列支持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處理器。
945/955/975系列 - 在原915/925晶片組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奔騰D雙核心CPU的支持。其中955和975系列支持了Pentium Extreme Edition處理器。945GT Express晶片組更是支持了Core Duo處理器。使用VRM11的975系列主機板更支援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
946系列 - 基於945晶片組,加入對800MHz的Intel Core 2處理器的支援。
965系列 - 加入對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的支援,原生雙通道DDRII800的支援,全面支持memory re-mapping技術,完全解決4GB以上記憶體的定址問題。採用全新的命名方法〔P965、Q965等〕取代沿用已久的945P等命名。
3X(31/33/35/38)系列 - 於965系列的基礎上加入1333MHz外頻的支援,並於P35/X38等高階晶片組中加入DDR3支援,代號bearlake。搭配南橋為ICH8系列或ICH9系列。
4X(41/43/45/48)系列 - 在3X系列的基礎上將前端匯流排從1333MHz提高到1600MHz,還加入了DDR3-1600的支持。搭配南橋為ICH10或ICH10R。PCI-E也由1.0提高到了2.0。在整體性能方面全面勝出3X系列主機板。
5X(51/53/55/58) 系列 - 目前只有x58主機板上市,搭配45nm的core i7 成為現在頂級的桌面平台。其他系列主機板即將上市。
P:popular主流 M:mobile移動 G:graphic集成顯示核心 Q:商業 X:extreme頂級

社會聲譽

2002年2月,英特爾被美國《財富》周刊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聲,美國《財富》雜誌根據各公司在2002年度業務的表現、員工水平、管理質量、公司投資價值等六大準則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這一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榮登全球榜首。同時,在“2002全球最佳僱主”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國最佳僱主”名單,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名列第八。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資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通過一項聯合舉辦的企業內部員工調查結果評選出來的。2002年,英特爾公司的收入為268億美元,淨收入為31億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爾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爾公司執行長貝瑞特博士回顧說:“35年來,我們不懈地追求優秀與完美,這為我們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理念並保持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英特爾能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值得慶祝的。”
英特爾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組,包括微處理器、晶片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準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今天,網際網路的日益發展不僅正在改變商業運作的模式,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網際網路解決方案和網際網路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網際網路經濟提供建築模組。
英特爾在中國的機構英特爾在中國(大陸)設有13個代表處,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瀋陽、濟南、福州、南京、西安、哈爾濱、武漢。公司的亞太區總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英特爾在中國亦設有研究中心,即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中心組成,於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該中國實驗室主要針對計算機的未來套用和產品的開發進行研究,旨在促進中國採用先進技術方面的進程,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內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此外,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還負責協調該實驗室與英特爾全球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協作,以及資助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的開發工作。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領導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的工作。
英特爾在中國的使命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網際網路經濟的構造模組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在中國,這一戰略可從英特爾在中國的一系列活動中得到反映:*技術啟動:英特爾在中國設有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組成。如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隸屬於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究實驗室,主要研究面向微處理器和平台架構的相關工作,推動英特爾處理器架構(IA)技術在業界的領導地位。
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音頻/視頻信號處理和基於PC的相關套用,以及可以推動未來微結構和下一代處理器設計的高級編譯技術和運行時刻系統研究。另外還有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英特爾架構開發實驗室、英特爾網際網路交換架構實驗室、英特爾無線技術開發中心。除此之外,英特爾還與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針對IA-64位編譯器進行了共同研究開發,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2年10月,英特爾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爾亞太區套用設計中心(ADC)。該中心面向中國計算和通信行業的OEM與ODM廠商,旨在滿足他們對世界一流設計與校驗服務的需求,並幫助他們為客戶開發更出色的產品英特爾亞太地區套用設計中心(深圳)將為亞太區包括深圳和中國其它地區的客戶就近提供先進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協助亞太地區及中國的客戶強化其在全球的競爭實力,並且促進這些客戶相互間的合作。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IntelCapital)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

社會責任

關於英特爾世界齊步走計畫
英特爾世界齊步走計畫的目標是通過向置身世界各地的人們推廣、普及信息技術,來改善人們的生活。該計畫關注當今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整合併加強英特爾在以下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信息技術的普及性、網際網路的連通性及教育。英特爾的目標不僅是要提供買得起的個人電腦,而且要推出滿足個性需求的定製化個人電腦,同時推動至關重要的互聯互通、培養可持續的內在能力,並提供對人的一生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教育機會。汶川地震後英特爾捐款4500萬
全球目標
“世界齊步走計畫”的5年目標,是為全球新增的10億用戶提供寬頻接入,同時再培訓 1,000萬名教師,幫助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從而該計畫還有可能讓學生受益面再增加10億人。
中國在英特爾世界齊步走計畫中的關鍵地位
根據“世界齊步走計畫”,英特爾將在未來五年內在全球投資超過10億美元,為全世界欠發達地區的人們提供有效的寬頻電腦技術及教育機會。中國在英特爾世界齊步走計畫中處於關鍵地位—這得益於該計畫本身以及在該計畫框架下,中國是全球範圍內產品套用的關鍵設計和研發中心。英特爾世界齊步走計畫是其在中國廣泛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迄今為止,英特爾的戰略投資事業部已向亞太地區進行風險投資近6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投資近30家。*技術生產與製造:今天,英特爾在上海設有投資5億美元的晶片測試和封裝的工廠,為快閃記憶體、i845晶片組和奔騰4處理器提供基於0.13微米工藝的世界一流的封裝與測試,並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處理器產品;同時,也培養了大批的國內掌握世界一流晶片生產製造技術的知識工人。市場教育及套用普及:英特爾公司始終把協助推動中國計算機工業和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作為公司在中國的首要策略。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從2000年開始贊助ISEF中國區聯繫賽事。這一賽事被稱為“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大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2001年,中國派出16名學生參加在美國加州矽谷舉行的第5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贏得了17項大獎,包括獎品、獎金及獎學金總計87000美元。2002年,英特爾ISEF在中國區的聯繫賽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萬名中學生參加,其中有21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將被選派赴美參加5月在肯塔基州舉辦的第5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00年7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啟動。
經過一年的時間,到2002年底,擬在中國共培訓教師達100,000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的18個省市展開,北京市長春市重慶市甘肅省海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上海市陝西省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淄博市開展實施了,得到中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獲得各地教委和參加培訓的老師的熱烈歡迎。另外,為了更好地普及電腦教育,英特爾自1997年開始與國內電腦廠商合作,在全國16個城市開設了“英特爾電腦小博士工作室“,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瀋陽青島溫州杭州濟南西藏哈爾濱無錫南京,共培訓家庭130萬人次。*廣泛的業界合作: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將“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DeveloperForum),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