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葉[植物]

苦竹葉[植物]
苦竹葉[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苦竹葉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生於向陽山坡或平原,分布浙江、江蘇、江西等長江流域及西南各地。夏、秋採摘,曬乾。本植物的根莖(苦竹根)、苗(苦竹筍)、稈皮(苦竹茹)、莖稈用火烤灼後流出的液汁(苦竹瀝)、枯死的幼竹莖稈(仙人杖)亦供藥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媽竹 媽竹

苦竹,又名:傘柄竹。 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籜耳細小,有直立棕色繸毛數枚;籜舌截平頭,邊緣密生纖毛;籜葉細長披針形,長4~11厘米,寬3~5毫米,幼時綠色,多脈。主稈每 節分枝3~6枝,有葉小枝1~3枚生於1節,頂端著生2~4葉。葉鞘乾草色,線狀披針形;葉舌截平。葉片披針形,長8~20厘米,寬10~28毫米,下面有微毛,次脈4~8對,小橫脈呈方格形,邊緣有細鋸齒;葉柄長2~7毫米。花枝基部為苞片所包圍,其上著生總狀花序;小穗含花8~12朵,綠色;顆3~5枚;外稃卵狀披鉗形,長8~11毫米,具縱脈及小橫脈,先端尖銳,無毛或上部邊緣有毛,內稃與外稃等長或較長,脊與頂端均有纖毛;鱗被3枚,卵形;雄蕊3,花葯黃色;子房狹窄,無毛,頂端分裂為3花柱,柱頭羽毛狀。花期4~5月。筍期5~6月 。

生長環境

苦竹屬禾本科苦竹屬中小徑竹,在低山丘陵或山谷及平地有天然苦竹林分布。

主要價值

醫療作用

苦竹葉 苦竹葉

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治消渴,煩熱不眠,目痛,口瘡,失音,湯火傷。

①《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②《食療本草》:"主口瘡,目熱,瘖啞。"

③《日華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④《綱目》:"殺蟲。"

⑤《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煅(末敷)湯火傷。"

食療作用

苦竹葉 苦竹葉

苦竹葉味苦、性冷,無毒,入心、肝、脾三經;

具有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的功效;

主治消渴,煩熱不眠,目痛,口瘡,失音,湯火傷。

栽培技術

人工營造苦竹林的主要技術措施

1、造林地的選擇

苦竹葉 苦竹葉

低山丘陵山地的山間空地、山溝谷以及低產果園、荒蕪采地和房前屋後均可種植,山地種植一般選擇海拔800米以下東南坡或南坡,土壤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塊。造林地清理8—9月份進行林地清理,挖淨茅頭、小雜竹頭及林木伐樁。同時,為便於生產操作和管理,應在造林地內合理布設1.0—1.5m寬的林道。3、整地、挖穴

沿水平帶作業,按3.6×3.1m的株行距,塊狀整地,約每畝60穴,穴位呈品字形排列,挖明穴,穴面80×50cm,穴底60×40cm,回表土至滿穴。要求在12月底前完成。

4、母竹選擇

選1年生、無病蟲害、桿基粗壯、筍芽多的單株或2-3株成叢連鞭帶蔸挖起,來去鞭各留20cm以上,留枝2—3節,挖後砍梢。在掘苗過程中儘量多帶宿土、運輸時要用稻草包紮保護鞭筍芽,以提高成活率和出筍率。

5、栽植

栽植時間為2—3月份(大寒—驚蟄)。栽植前穴施有機肥料20kg左右,施後復土.栽植過程應注意:一要注意鞭向,使竹鞭平直舒展;二要注意適當淺栽,不宜太深;三要在分層壓實後適當培土.若經較長時間運輸後,栽植前應將母竹叢放在清水中浸8-24小時,使其充分吸水,栽植後若遇到晴天或久旱不雨,應及時澆水保濕,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苦竹葉 苦竹葉

6、幼林撫育

當年撫育2次,分別為5-6月份和8-9月份進行.第一次全面劈草、塊狀鋤草2米見方,繼續挖“三頭”(即茅草頭、小雜竹頭、林木伐樁)消除種間競爭,同時進行擴穴、培土,每株穴施複合肥0.1公斤(即在距竹蔸坡上部30cm處開挖長60cm,寬20cm,深25cm的半月形施肥穴),施後及時澆水,並覆蓋一層稻草或雜草,以減少水分蒸發。造林第二年也進行撫育二次,方法、要求同當年,施肥量增加到每株0.2公斤

7、留筍養竹

造林第1-2年禁止挖筍,僅挖退筍和弱筍,第四年後開始均勻挖筍,逐年伐除老竹,使每公頃立竹留保存1.8-2.1萬株,持續調整鄰級結構,大致為1年生30%,2年生30%,3年生25%,4年生15%,每年筍分化期和出筍期各施肥一次,施肥量每畝20-30公斤。

經營管理

已成林的苦竹片林的經營管理

1、劈除雜灌木,並將其清理出林外然後進行全面劈草,塊狀墾復(深約15cm),壓青,挖除樹蔸、老竹蔸、老鞭根,培土,開穴狀溝,每畝施氮、磷、鉀10-15公斤(氮1:鉀5)與溝穴內施後覆土。在每年出筍前後各施肥一次。

2、封山育林和護筍養竹

為提高立竹密度,增加產量,第1—2年,禁止挖筍,僅挖退筍和弱筍,使每公頃立竹留保存1.8—2.1萬株,第四年後開始均勻挖筍,逐年伐除老竹,持續調整鄰級結構,大致為1年生竹各占,2年生竹各占30%,3年生竹各占%,4年生竹各占15%。

3、防治病蟲害

常有竹象蟲、竹介殼蟲、苦竹小蜂和叢枝病、竹桿繡病、竹病,雖不成災,也應採取“防重與治”的方針。在積極改善苦竹林的生態環境,同時,配備必要器械和藥劑,做到嚴防病蟲害的發生。

4、挖筍和伐竹

採用開穴挖筍方法即結合塊狀鬆土進行挖筍,挖後填土入穴。要留足盛期壯筍成竹。伐竹一般以擇伐為好,符合科學經營、永續利用要求。擇伐時要先伐除4年生以上老竹,並遵循“砍老留壯、砍劣留優、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的原則,時間以秋冬季為宜。伐後最好打通竹節,埋土或埋肥,以促進竹蔸腐爛。

苦竹是我市的適生鄉土竹種,歷來管理比較粗放,大多數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因此,只要在集約經營管理上下一些功夫,加大科技含量,就能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藥材鑑別

乾燥葉多呈細長捲筒狀。展開後,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0~15毫米。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毫米。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租糙有毛,主脈較租,兩側細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以葉嫩色綠,捲成筒狀者為佳。

選方介紹

①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補缺肘後方》)

②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錄》)

③治卒得惡瘡不識者:苦竹葉燒和雞子黃敷。(《孫真人食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