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松城

若松城

日本會津的若松城,在此城的出現過戰國名將蒲生氏鄉。明治維新時期,若松城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了近代都市的典範。

若松城若松城

若松城

自從最早在會津若松地方築城的蘆名直盛開始,會津的若松城,在不斷的改名和修建下一直保持到了明治維新時期,並且賦予了會津若松成為近代都市的發展機會。當地人最值得紀念的人,當數花了十年心血在此城上的戰國名將蒲生氏鄉。

蒲生氏鄉

近江(滋賀縣)蒲生郡日野城城主蒲生賢秀之子,弘治二年(公元一五五六年)作為近江蒲生家的嫡男誕生於日野城,從而開始了他如鶴般的一生。
氏鄉十三歲之時,當時名列近江守護大名佐佐木《六角家式目》的六角家重臣蒲生賢秀,為了保存家名,投奔到織田信長旗下。而氏鄉本人,作為蒲生家的嫡子,亦成為織田家的人質。
信長發覺到氏鄉超卓的才華後(有一個稱作“一目見眼”的小故事,從那以後,信長發覺到了氏鄉的才能),將自己的小女兒冬姬嫁給氏鄉,並加以重用。氏鄉,在信長的大力培養下也迅速成為織田家中新生的名將。
氏鄉出世的標誌,是由受封成為伊勢松島(今三重縣松坂市)十二萬石的大名開始。天正十八年,即小田原之戰結束,豐臣秀吉平定天下之後,為了在東國找到能牽制德川家康與伊達政宗的勢力,蒲生氏鄉受封會津若松四十二萬石,領地一下子擴大了三倍多。(蒲生氏鄉的擁護者們有一種說法:秀吉認為,如果將氏鄉的領地放在近畿諸國,氏鄉有顛覆天下的實力,所以才將氏鄉放在偏遠的陸奧。)
文祿四年(公元一五九五年),在氏鄉上洛返回會津不久後,當年只有四十歲的氏鄉去世,於是秀吉嫉才毒殺氏鄉,石田三成與直江兼續合謀毒殺氏鄉等臆測不斷傳出,但當時在氏鄉主治醫曲直瀨道三的流傳下來的著作《醫學天正記》中收載的氏鄉在去世前發病的例子,證明了關於以上的種種死於非命的說法皆是荒唐無稽,沒有根據的。蒲生氏鄉,這位戰國後期的名將,在會津的陌生領地上,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
氏鄉轉封后的居城會津若松,是以堅城-----會津黑川城為原身的,系文治五年(公元一一八九年),在攻打奧州平泉藤原氏時立下大功的鎌倉名將,出身坂東平家名門的佐原遠江守義連所草築(當時的城,只是由幾道柵欄圍築而成,從日本築城歷史的角度來看,想來還不能稱為“城”),自鎌倉以來,代代都是佐原(蘆名)家的居城。先前提及的那位蘆名直盛,則剛好是佐原義連之後的蘆名家七代目,這位蘆名直盛,在南北朝末期的至德元年(即南朝的元中元年,公元一三八四年)將黑川城進行了擴大、翻修後,這座已有近兩百年歷史的城總算升為中世城郭(嚴格的說,還只能算是中世時“館”的級別)。
此後,在蘆名家中興之主蘆名盛氏及盛氏之後幾代人的努力翻修下,黑川城成為了奧州有名的堅城
天正十七年六月,在磐梯山麓,蘆名家與伊達家展開揩上原決戰,大勝的後伊達家無血進入了這座奧州堅城。雄心勃勃的伊達政宗深知黑川城與會津在戰略意義上的重要,對黑川城進行了不遺餘力的大型翻修,企圖以黑川城為基地,縱橫關東,雖然政宗的幻想最終未能實現,但是政宗對黑川城作出的貢獻,還是不容否認的。
新任的黑川城主,在此之前參與了兩座天下普請的大城的修築,(織田信長的南近江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攝津大坂城,從嚴格意義說來都可以算是近世城郭)自己也修築了畿內名城松島城,此次轉封黑川城之後,由於實力的巨大飛躍,黑川城給予了蒲生氏鄉巨大的想像和創作空間,名城——鶴之城也就應運而生了。
文祿元年(一五九二年),工事開始施行,黑川城亦改名為若松城,除了在城池建築上學習了大坂城的先進技術外,蒲生氏鄉還著重進行了對城下町的調配。以高利或鼓勵的方法誘取原來伊勢的商人和職人在會津城下殖產興業,這樣一來,給原本手工業極端落後的會津帶來了極大的生機,相當多的特產都於這一時間應運而生。其中最為出名的“會津塗”,便是以氏鄉由近江請歸的職人(可以理解為有較先進技術的小手工業者)的技法為母體的。
文祿二年五月,當五層七重的大天守完成,名城若松高高宛如摩天廣廈一般,聳立在會津豬苗代湖畔。之後的慶長年間,至幕府禁止“新規築城”時的藩主加藤明成為止,會津城先後進行了兩至三次大型的翻修,終於成為近世城郭的典範。氏鄉本人,也因為會津若松與伊勢松島兩座名城成為後世有名的築城家;作為為會津帶來東北地區罕見繁榮的若松城的建造者,蒲生氏鄉理所當然的被扣上了“若松之父”的名頭。
若松城的性質與常見的平山城有些不同,因為本身座標較高的緣故(位於東山溪谷流出的善狀高台地,海拔在四十米左右),近似山城。但從與高台地接壤的地段來看,卻是很明顯的平山城,城池的設計者氏鄉顯然是考慮到了平山面防禦力較差這一點,將城池的防禦重點放在了高台地而忽視了原本作為天險的溪谷面,以至日後為人識破而導致了若松的落城。 但是在那個大炮還很稀有的年代,氏鄉擴大步槍眼,特增幾位炮眼的想法,在日後的會津保衛戰中充分的顯示了他的先見性。
今日的若松城,已成為昨日黃花,在遊人漫步流連豬苗代湖和會津的美景之時,可曾會想起那位被稱作“鶴”的四百年前叱詫日本的名將呢?
家臣 藤原宇長 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