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氏

1、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之後裔筠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2、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周武王之弟蔡叔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呂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生氏起源

生[生 讀音作 xìng(ㄒㄧㄥˋ),亦可讀作shēng(ㄕㄥ)、shāng(ㄕㄤ)]
生姓源出有四:
1、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之後裔筠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炎帝神農氏之後第四十九代為筠生,是呂氏鼻祖之一。
原始社會末期,最早的呂氏部族由羌族人中分出,與親族申氏部族由甘肅東部向東遷徙,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今陝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發源於靖邊縣的白于山,東流注入延河,後流入黃河。呂氏族人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氏部族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區,然後駐留斯地生息繁衍。今山西鄉寧縣東南四公里地有呂鄉廢城遺址,是原始呂氏部族進入山西的落腳點。
呂氏族人在夏、商時期實有其國,後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區,今在山西臨汾地區存有古呂城的遺址。
商朝末年,華夏姓氏中就已有了呂氏,代表人物是呂筠生,他的兒子就是著名的呂尚,即姜太公,輔助周文王、周武王推翻了商紂王,創建了西周王朝,並建立有在春秋時期曾十分強大的齊國。
在呂筠生的後裔子孫中,除了呂氏一族外,還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生氏,望族於今山西太原、山東騰州兩地,姓氏讀音作xìng(ㄒㄧㄥˋ)。
註:
姜姓筠生的世系衍源為:炎帝→帝臨→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帝克→器→祝融→術囂→勾龍→垂→伯益→若木→費昌→房→仁昌→天英→珪→敏→豹→謙→澄→曄→宇→清→寶→典→明→車→能→宏→瑞→倚→拜→世長→恭→祥若→范→籜→安世 →忠貞→紹良→庵年→卿→渰→彥→筠生→呂尚→佐→汲→陵高→嵩→謀→成→胡→獻→寧……
2、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周武王之弟蔡叔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少典氏第三十九代、黃帝軒轅氏第二十八代蔡叔,後裔分衍有十個姓氏,其中就有歸生氏、生氏二支。
歸生氏、生氏二支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歸氏、生氏,但仍有歸生氏複姓延續至今。
史書記載,蔡叔是西周初期輔國三監之一,名度,是周武王的眾多弟弟之一。周武王滅商後,封度於蔡邑(今河南上蔡),稱蔡叔。
周武王病逝後,蔡叔度成為三監之一,與兄長周公旦、管叔一起輔佐周成王。當時由於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主政,他與其兄管叔不滿周公旦,於是挾紂王之子武庚叛亂,歷時三年,被周公旦平定,管叔、武庚被殺,他被放逐。之後,其子胡又被周公旦封於蔡邑,其族一直在蔡國發展,蔡叔是蔡國的始祖。
傳至蔡國大夫歸生,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生”為姓氏者,稱生氏,其居地亦稱“墨生”,即今山東平度,姓氏讀音作xìng(ㄒㄧㄥˋ)。
蔡叔之後裔所分衍的十氏有:蔡氏、辰氏、盱氏、朝氏、歸生氏、生氏、太史氏、蔡仲氏、子履氏、大利稽氏。
在殷商、西周時期,“墨”為極其嚴酷的刑罰,即以朱色在受刑人面額批刺懲罰字,受墨者幾無面目見世人,因而結局皆自裁。“墨生”,意即刑下超生,感謝在君主的寬宥下,子孫世代仍能生存繁衍下去。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呂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有上大夫呂甥,又名陰飴生、瑕呂飴生。其後代子孫有生姓其後裔分衍有甥氏。
在史籍《萬姓統譜》中記載:“甥亦作生。晉呂甥之後也。即瑕呂飴生,亦作陰飴生,故又為生氏。”在古代,“甥”、“生”二字通假,因此又稱為生氏。該支生氏,實際上與呂氏、甥氏同宗同源,姓氏讀音作shēng(ㄕㄥ)。
春秋時期,秦穆公發兵進攻晉國,在韓原戰役中大敗晉軍,晉惠公被秦軍俘虜。一直到三個多月後,秦穆公才允許晉國講和。
晉國大夫呂甥作為晉國的使者,前去秦國迎接晉惠公。呂甥意識到,在戰場上晉國已經失利,晉國的國君又在秦國手中,他的每一句話都將關係到國君的安危和晉國的前途,面臨的是一場舉足輕重的外交鬥爭。
秦穆公在王城會見了呂甥。主賓坐定後,秦穆公問道:“晉國人近來團結嗎?”
“不團結!”呂甥乾脆利落地作出了令秦穆公想不到的回答。
秦穆公本急於摸對方的底,以尋找進一步挑起事端的可乘之機,沒想到呂甥會這樣一下就把晉國的缺點給合盤端出來。因而秦穆公無形中就把主動權交給對方了。秦穆公不由地問:“為什麼呢?”
呂甥說:“老百姓恥於國君被俘,哀悼死於戰爭的親人,還怕徵稅練兵,他們叫嚷著一定要報仇。而那些做官的愛戴自己的國君,並且知道自己的罪過,不願徵稅練兵,以等待秦國的命令,他們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即使死了,也不能有兩心。因此,晉國人不團結。”
實際上,呂甥借晉國官民的分歧,向秦穆公展示了晉國的兩手準備,這兩手準備一軟一硬,實際上都是要迎回國君。一是借百姓之口,表達了晉國人不畏強暴,誓死報仇雪恨的決心,以硬的一手迫使秦穆公放還晉惠公。二是借晉國官人之口,以順服的言辭,表達了晉國人對秦穆公放還晉惠公的期待,並且這種軟的期待中含有對秦感恩的成分。實際上是在暗示秦穆公:你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甘冒晉國上下及民眾的大不韙,引起晉國的仇視;二是放還晉惠公,使晉國人稱道秦國。呂甥所說的“不團結”,正是晉國萬眾一心的空前團結。
面對呂甥的回答,秦穆公見占不了先機,馬上轉換話題問:“你們晉國人怎樣看待自己的國君呢?”
呂甥自然明白秦穆公轉移話題的目的是試探晉國內部對晉惠公的態度,以便度量自己手中這個籌碼的分量,為勒索提供依據。呂甥深知,接下來秦穆公就會提出放還晉惠公的條件了。因此他要先堵住秦穆公的嘴,引導他做出被動選擇。呂甥說:“小人們不知事理,只知憂慮,認為我們國君必定要被您處死;君子們用自己的心推測別人的心,認為您必然會歸還我們的國君。小人們說:‘我們已經認罪,秦國肯定會放還我們的國君的。’恩德沒有比放還我們的國君更深厚的,刑罰沒有比俘虜我們國君更威嚴的。服罪的人懷念恩德,二心的人畏懼刑罰,以此舉動,秦國可以稱霸天下了。假如扣押不放,就會以德報怨,秦君是不會這么做的。”
表面上看,呂甥的回答極其謙恭和奉迎,實際上柔中有剛,先把小人貶低,再把君子捧高,把秦穆公逼到了在當小人還是當君子之間作出抉擇,將秦穆公置於只能有一個選擇的境地。
這樣一來,秦穆公還沒有來得及提出勒索條件,就已被引導到呂甥所希望的處事途徑上。秦穆公權衡利弊後只好說:“這正是我的本意呀。”
秦穆公被呂甥逼得只能做君子,遂立即釋放了晉惠公。呂甥在此次“國際事件交涉”中所表現出的大智慧,千百年來一直為史家所稱道。
呂甥,其實是出自姬姓鄭氏,為蔡國大夫姬歸生之後,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記載。公子歸生是鄭穆公的兒子,後赴蔡國為卿大夫。因此,該支生氏應與鄭氏同源。
4、源於子姓,出自殷商帝乙庶長子微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帝嚳次妃有娀氏,生契(商朝祖)為堯司徒,封於商,賜姓子氏。
周武王滅商紂王后,封其子武庚於邶。後管叔、蔡叔挾武庚反叛,周公征而滅之,後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於宋邑,為西周之賓,建有宋國。子姓微子之宋國傳三十二世,最終在戰國時期被齊、魏、楚三國共滅,三分其地。滅國後的宋國子民,分衍有一百二十四個姓氏,其中就有微生氏。
微生氏後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微氏、生氏,但依然有尾生氏、微生氏,複姓延續至今,姓氏讀音作 shāng(ㄕㄤ)。
微子之後裔所分衍的一百二十四氏有:微氏、幾氏、衍氏、尾氏、沃氏、據氏、卿氏、穆氏、止氏、舍氏、近氏、宋氏、邶氏、鄁氏、匔氏、石氏、毋氏、戚氏、懷民、既氏、椒氏、督氏、沙氏、猛民、政氏、正氏、桓氏、完氏、牛氏、牢氏、遼氏、寮氏、虞氏、華氏、酈氏、還氏、狂氏、臼氏、朱氏、耦氏、酁氏、合氏、邊氏、冀氏、仲氏、罔氏、靈氏、祿氏、虺氏、勃氏、聖氏、省氏、牽氏、伉氏、錯氏、銳氏、兌氏、左氏、宗氏、正氏、所氏、王夫氏、皇甫氏、空相氏、事父氏、不更氏、乾獻氏、申屠氏、三伉氏、魚孫氏、圍龜氏、樂正氏、白馬氏、墨夷氏、鳩夷氏、不夷氏、南官氏、艾歲氏、西鉏氏、中野氏、子奢氏、子盪氏、子罕氏、右師氏、左師氏、司城氏、司寇氏、司馬氏、司徒氏、右歸氏、公朱氏、陽門氏、季老氏、微生氏、殷候氏、老男氏、亓官氏、武信氏、季老男氏、巨辰經氏、曰夷氏、不茅氏、西鄉氏、木門氏、東鄉氏、祝其氏、不其氏、魚氏、鱗氏、向氏、樂氏、己氏、合氏、戎氏、御氏、木氏、坎氏、盪氏、戴氏、甾氏、菑氏、褚氏、石氏、褚師氏。
尾生氏今為日本國大姓之一。
生姓遷徙分布:
今山東省的萊州市平里店鎮羅台村、滕州市濱湖鎮生莊村、莒縣、青島平度市、膠南市毛家山村,江蘇省的泰興市、海安縣,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哈爾濱市,北京市,台灣省等地,均有生氏族人分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