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麻草

苣麻草

苣麻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35厘米,莖桿圓柱形具毛刺,葉小密生,頭狀花序。生於遼寧西北部地區,多生長於山林地區。因其較高的藥用價值,近年來遭到了嚴重的濫挖濫采,加之環境的變化,使其產量逐年減少。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35CM。莖直立,圓柱形,莖桿灰綠色,具白色、細軟毛刺。葉密生,卵圓狀,端尖,邊緣鋸齒,背密生短絨毛,白色,葉片小且多,受到季節雨水和自然條件等影響呈淡或深綠色。頭狀花序著生在粗短較壯的花梗上,腋生,花莖2~3cm,花冠較小, 花冠直徑3-4cm,花瓣6-7枚,白色,花期6~7月。

生境習性

生長習性

苣麻草生性強健,複雜生境適應能力較強。

生態環境

其分布區氣候屬於北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四季是以候平均氣溫高於20℃為夏季,低於3℃為冬季(全國標準:高於22℃為夏季,低於10℃為冬季)。介於二者之間的氣溫分別為春、秋季。
冬季 
冬季是四季中最長的季節,從11月6日至翌年3月13日,為146天(閏年為147天),基本上是結凍期。.根據氣溫變化,冬季可分為初冬(11月初至11月底),候平均氣溫由3℃降到-5℃。土壤開始結凍,蟄伏,人著棉裝,城市供暖。隆冬(12月初至翌年2月底),候平均氣溫降至-5℃以下,冬至到立春間候平均氣溫低-10℃;日最低氣溫的極值就出現在這個時期,是一年最冷的時候,降水稀少,空氣乾燥,有時風雪襲人,戶外活動艱難。晚冬(2月底至3月下旬),候平均氣溫由-5℃升到3℃,雖是微寒結冰期,但人們在戶外活動增多,備耕開始繁忙。
春季 
春季從4月1日至6月10日,為71天。4月初候平均氣溫回升到3℃以上,西南風增強,野草吐綠,樹木萌動,河流融水,土壤漸漸解凍,水稻、蔬菜和春小麥開始育苗播種。早春時候,時有冷空氣侵入,氣溫變化大。4月下旬氣溫升至10℃以上,河流解凍,終雪,可聞雷聲,大田作物播種進入高潮。到5月初,終霜,花開葉綠,春意盎然。 
夏季 
夏季從6月11日至9月5日,為87天。6月中旬候平均氣溫升至20℃以上,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7月中旬到8月中旬為盛夏,降雨集中,高溫高濕。從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易出現洪澇災害。但個別年份,盛夏時一旦受副熱帶太平洋高壓控制,則久晴無雨,可出現35℃以上的酷熱天氣,如1952年6月18日至27日連續10天無降水,22-25日有3天最高氣溫達35℃以上。
秋季 
秋季從9月6日至11月5日,為6l天。9月上旬(白露前後)候平均氣溫降至20℃左右,由暖轉涼,是秋收大忙時節。從9月末至10月初,秋風勁,樹葉落,初霜,初結冰。10月上旬,青蛙絕跡,燕南歸,霜降前後氣溫驟降,草枯樹禿,花卉凋零。

產地分布

苣麻草生長於我國遼寧西北部地區,多分布於山林地區。

藥用價值

苣麻草的全棵均可作藥用,有著較高的藥用價值。

藥用功效

醫學上常用於跌打損傷,脂溢性脫髮,肢體麻木,蟲蛇咬傷等的治療,具有顯著可靠的作用。

用法用量

跌打損傷:苣麻草1兩搗碎敷傷處或2~3錢煎服(乾者減半,乾者需研末調敷)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脂溢性脫髮:苣麻草1兩(鮮者加倍),煎湯外洗,可起到防止脫髮,生髮,平衡皮脂腺油脂分泌等作用; 
肢體麻木:苣麻草2錢煎服,分二劑日服。 
蟲蛇咬傷:煎服1~2錢或3~4錢搗敷或研末調敷。可起到解毒消腫的作用。

藥材真假鑑別

氣味顏色鑑別

苣麻草具微清香味,其煎煮液為深紅色伴金黃色。

理化鑑別

將苣麻草研磨為粉末置於容器內,將微量食用鹼溶於水後與苣麻草粉末混合,顯紅色,加入白醋後顯無色透明。(苣麻草酸反應)

外觀鑑別

其植物組織略呈紅色,粉碎後的苣麻草也略帶紅色。

採收儲藏

全株採摘,陰涼處陰乾,也可用文火焙乾,溫度控制在45℃以下,未乾時不能堆放,以免發霉變質。儲藏於陰涼乾燥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