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舌蘭

苞舌蘭

苞舌蘭,蘭科苞舌蘭屬植物,生於海拔380-1700米的山坡草叢中或疏林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苞舌蘭苞舌蘭
種中文名:苞舌蘭
種拉丁名:SpathoglottispubescensLindl.
命名來源:[TheGeneraandSpeciesofOrchidaceousPlants1201830-40]
中國植物志:18:252
屬中文名:苞舌蘭屬
屬拉丁名:Spathoglottis
亞族中文名:擬白及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BletiinaeBenth.
族中文名:樹蘭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Humb,Bonpl.etKunth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外觀形態

苞舌蘭苞舌蘭

苞舌蘭(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假鱗莖扁球形,通常粗1-2.5厘米,被革質鱗片狀鞘,頂生1-3枚葉。葉帶狀或狹披針形,長達43厘米,寬1-1.7(-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窄為細柄,兩面無毛。

花序特徵

苞舌蘭花葶纖細或粗壯,長達50厘米,密布柔毛,下部被數枚緊抱於花序柄的筒狀鞘。總狀花序長2-9厘米,疏生2-8朵花;花苞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9毫米,被柔毛;花梗和子房長2-2.5厘米,密布柔毛;花黃色;萼片橢圓形,通常長12-17毫米,寬5-7毫米,先端稍鈍或銳尖,具7條脈,背面被柔毛;花瓣寬長圓形,與萼片等長,寬9-10毫米,先端鈍,具5-6條主脈,外側的主脈分枝,兩面無毛。

苞舌蘭唇瓣約等長於花瓣,3裂;側裂片直立,鐮刀狀長圓形,長約為寬的2倍,先端圓形或截形,兩側裂片之間凹陷而呈囊狀;中裂片倒卵狀楔形,長約1.3厘米,先端近截形並有凹缺,基部具爪;爪短而寬,上面具一對半圓形的、肥厚的附屬物,基部兩側有時各具1枚稍凸起的鈍齒;唇盤上具3條縱向的龍骨脊,其中央1條隆起而成肉質的褶片;蕊柱長8-10毫米;蕊喙近圓形。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苞舌蘭產於中國浙江省(龍泉)、江西省(武功山、安福、井岡山、尋烏、石城)、福建省(平和、龍巖、上杭、永定、連城、泰寧、長汀)、湖南省(宜章、黔陽)、廣東省(汕頭、梅州、乳源、信宜、羅浮山、英德、肇慶等地)、香港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龍勝、賀縣、金秀等地)、四川省(樂山、天全、馬邊、布拖、米易、峨眉山、峨邊等地)、貴州省(盤縣、興仁、興義、梵淨山等地)和雲南省(蒙自、勐海、思茅)。生於海拔380-1700米的山坡草叢中或疏林下。也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緬甸高棉越南寮國泰國。模式標本采自印度東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