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醫學

苗醫學

苗醫學是指我國的苗族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以特定地域藥材為基礎的一種醫學體系。

源遠流長的苗族醫藥

苗族起源於黃帝堯舜禹時期的“九黎”、“三苗”,距今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苗族醫藥。

苗醫學中華本草苗藥卷
西漢劉向在《說苑》一書中說:“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後來學者認為,“苗父”實際上就是醫術精湛的苗醫。民間自古就有“三千苗醫、八百單方”的說法,苗族醫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體系,尤以其內病外治的療法聞名中外,成為民族醫藥的一枝奇葩。

“夜郎無閒草,黔地多靈藥”。貴州--這片夜郎古國的神秘土地,由於其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自古以來便是藥材的主產地。這更成就了苗族醫藥的療效神奇,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即收有百中以上的苗藥。

苗藥配方有兩個法則:“配單不配雙”及“三位一體”。“配單不配雙”,就是只用1、3、5、7、9之類成單的藥物種數配方,而不用2、4、6、8成雙的藥物種數配方。據說,苗醫忌用雙數配方,源出於制天命、破均衡、反靜止、廢舊態、創新序的醫學思想。

“三位一體”,就是領頭藥、鋪底藥、監護藥三類藥物共組成方。領頭藥是針對病情起主要作用的藥;鋪底藥是對領頭藥有相資作用的藥;監護藥是調和領頭藥、鋪底藥藥性的藥。這三類藥物共配成方,形成三位一體。“三位一體”,利用事物生成的相資、相制、相征三大關係,在選藥、用藥分量、製作方法上以及服藥方式、禁忌事項等方面,發揚事物之間的良性關係,使藥物產生最佳療效。

風光旖旎的黔東南州,是中國苗藥的發祥地。那裡不僅苗藥品種多、藥效奇、無污染,而且至今保存著原始生態,所產苗藥均為純正原生態植物藥。

苗早期醫藥活動:巫醫合一

由於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記載的醫籍,這同苗族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很難確定一樣,苗族醫藥發展無明顯的分期。但苗醫發展史上確實存在一段較長的“巫醫合一”的時期,《說苑辨物》上所說的“苗父”屬於這種情況,《宋史?蠻夷列傳》載:“西南諸夷,漢樣柯地,……,疾病無醫藥,但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苗族人民喜用銅鼓,用它祀鬼神以治病,是較早時期的情況。

我國漢族地區在春秋時期,巫與醫已經完全分離,但經濟科學文化落後的苗族,卻比較完全地保存了“巫醫合一”的特點。道光《鳳凰廳志?風俗篇》載:苗族民間“疾病延醫服藥之外,惟祈禱是務,父母病則延老者,十八人牲牢為請命於神,謂之打十保護。童子病則延巫為之解煞,名曰楊關。”這種“巫醫合一”的方式,用苗族的俗語來講,叫做“巫醫一家,神藥兩解”,到清代還很盛行,民國《劍河縣誌》載:“民知尚稚,篤信鬼神,患病者不事醫藥治療,惟氣靈於巫祝,有跳神走陰諸名色”。民國《興仁縣誌》載:“黑苗巫曰密那,遇病延之,殺犬而禳,名曰打老魔。”上述記載很多,除方誌外,清?田雯《黔書》載:“苗人……病不服藥,惟禱於鬼,謂巫為鬼師,鬼師乘以愚人”。清?梁雪繩《黔苗詞》中曰:“寨旁窿岩屋湄邊,手攜力弩作嬉嬉,病來不解神農藥,殺犬屠牛事鬼師。”可見苗族醫藥中,巫師治療疾病並非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歷史現象。有的地方延續至今,呈現了十分複雜的情況。

苗族的巫師,在湘西稱“巴對雄”,在黔東南稱“相孬嗄”,在川滇黔交界區稱“篤能”,女巫又稱“迷婆”或“迷那”。苗族在歷史上由於苗巫文化的影響而篤信鬼神,日常生活中婚、喪、疾病、節日,都要請巫師主持祭祀儀式。許多村寨都有1?D3名巫師、巫師必須熟習各種鬼神的名稱、性質和祭祀的方法,會背誦咒語。人生病時,苗巫師對病人施行巫術,稱“過陰術”或“望鬼術”,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單純以巫術治病,除了有心理治療作用外,一般與醫學無關。但巫師是苗族早期社會的一種分工,他們又是本民族最早的知識分子,由於醫藥經驗的積累,有一部分巫師掌握了一些醫療技術,施行巫術的同時,還兼用草藥和其他方法治病,後來巫師由於社會地位的下降而衰落了,他們當中一部分人分化為職業苗醫,但在行醫過程中,程度不同地包含著巫術的內容和形式。

苗醫外治法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起源於巫術,雖然它們已完全脫離了巫術的內容與形式,如苗醫的滾蛋療法,最早是巫師敲蛋占卜望鬼時,為加強其法術的神秘性,將煮熱的蛋滾動全身而形成。滾蛋療法在苗醫中廣為流傳。操作簡便,療效較好。更為獨特的是,苗醫套用滾蛋後蛋壁和蛋黃的顏色變化以診斷並預後疾病,這同巫師敲蛋占卜有著某種聯繫,構成了苗醫的診法特點。其他如化水療法、踩鏵口療法等,也有類似情況。

另外,在臨床治療中,一些苗醫(或病人自己)主張神、藥結合,一方面用藥治療,一方面求神請祖。由於對許多疾病的發生無法解釋,對危重病的發展死亡無法理解,只好求助於鬼神而與巫“合作”,既彼此利用,又互相對峙,形成“巫醫一家、神藥兩解”的局面,據黔東南10個縣的調查統計,巫與醫並用的現象至今在某些局部地方仍然存在著。

“巫醫合一”是苗族醫學發展史中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是由於缺乏科學知識,社會發展緩慢而又極不平衡的歷史原因造成的,說明了苗族醫藥的形成過程,脫離巫術的不徹底性和複雜性。但對“巫醫合一”情況應作具體的分析,不可一概而論,雖然巫術阻礙了醫學的發展,但並未吞噬醫學的精華,從而阻止醫學的破土而出,這是由於苗族醫藥紮根于山區的民眾之中,又有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作為基礎的緣故,不能以此作為否定苗族醫藥存在的理由。今天,由於苗族文化知識的提高,這種“巫醫一家”的狀況已逐步解體。

苗醫生病學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而這六種因素歸根結底都要以毒害力的方式才能致病。產生髮冷、口渴、腹痛、出汗、頭昏、出血、昏睡、氣魄不旺等病徵。苗醫所講的病症,多是形象化的病名,如:症、疾、風、痧、驚、翻、仆、經等。病候,是病變症候的簡稱,也就是疾病出現的症候群。疾病的病候共有17種,即積毒病候、雄毒病候、惡毒病候、疼痛病候、急熱病候、急冷病候、內冷病候、火毒病候、瀉肚病候、胃弱病候、交環不和病候、虧損病候、風冷氣水毒病候、氣壅病候、外漏病候、危急病候、混雜病候。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及分類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具有樸素、生動的形象思維特點,他們根據疾病外觀徵象,多以動、植物形象、聲音、金屬色澤等取類比象命名,如雙上肢抽搐象鷂鷹閃翅的叫"鷂子經",膝關節紅腫發亮、形如貓頭的叫"貓頭證",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證",色澤如銅、鐵的"銅療"、"鐵療"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變部位命名或互為結合命名的,如"米黃證"、"雪皮風證"、"寒風經"、"白口菌"、"男色證","月家樂證"等。在苗族醫生中流行著"病有一百單八證"的說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將一百單八證分解為"三十六經、七十二證"、有叫"三十六證、七十二疾"、或稱"四十九證、四十九翻、十丹毒",據說這些數字只是為了應一百單八的概念,並非確切的定數。一般來說,苗醫是根據各種疾病的某些共同屬性而將疾病進行歸類,分為經、證、翻、龜、小兒胎病、新生兒抽病、丹毒、疔、癀、花、瘡等類。

苗醫診病

苗醫講的開懵開豆,漢語譯為看病,即是診斷疾病。診病可從多方面獲取資料,為疾病診斷提供有價值的依據。主要是考察以下三方面:

觀察氣魄的動態,皮膚的顏色,精神的變化,以及體溫,脈搏,呼吸,心跳,血壓,語音,反射等方面的異常,以對認定疾病的輕重緩急及預後提供參考資料。

觀察人體的汁水漿液血氣排泄物,代謝物,病理產物,病原體等致病物以及各組織的實質等,以索取致病的物質證據。觀察病人外在和內在的物質結構變化情況,如察指紋舌象、目色、鼻竅、咽喉、耳道、肛門、尿口、性器、淋巴、炎腫病灶、筋骨皮肉、內臟的形態結構變化等,以對診病提供結構學的依據。

通過一分為三的考察,再把有意義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才可以作出正確的診斷。

最常見的苗族醫藥藥方舉例

九架內冷蠲毒煎:野菽油根50g,醬草葉後下30g,側耳根50g,彈匠棰50g,生老虎50g。溫內敗毒,活血止痛。治冷毒病症。

三隸虛火蠲毒煎:野菊花、黃花蒿、蜂窠草、毛毛蒿、葉下紅、大刺刺菜、地胡椒、紫薇、生老虎姜各15g。退全身虛火,兼退肚架、身架盛火。

開腦煎:樟木葉、白蒿、香大血藤、薄荷、地黨參各式各樣10g。提神開腦。

秒氣蠲毒煎:三針刺、大青葉、穿心蓮、蒲公英、龍膽草、瓜蔞、廣豆根、大黃、厚朴各15g.敗毒趕毒,退火散結。治腸傷寒及各種炎腫火毒症。

三味趕表煎:桂枝、荊芥、黃芪各15克。趕退毒氣散郁,治風冷水毒症。

抗血癌煎:深綠卷柏50克,芮孝帑20克,廣豆根10克,人參10克,蜈蚣粉3克。前四味共煎3次,合併藥汁,一天服三次,每次用藥汁沖服蜈蚣粉1克,連服百日以上。主治血癌及其它癌,肝硬化。

退氣寧耳煎:皂角刺10克,臭牡丹根30克,柑子葉、匯精草、水蓮蓬、醬草葉各10克,豬耳一對。先煎前六味,濾汁鈍豬耳,加生薑、鹽,任食。治耳鳴昏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