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青岩鎮

花溪青岩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概述

1992年6月4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距省會貴陽南29公里,向南可達惠水、羅甸、長順、平塘諸縣。

內容

青岩地處花溪南部的丘陵地帶,山勢平緩,其間有良田小壩。東依大茨窩山,有青岩河(玉帶河)繞城流過,西靠黃家坡,南有飛雲山,山上長有珍惜樹種“青岩油杉”。東北角有獅子山,為三疊紀中統青岩組的黃泥岩、鈣質泥岩和灰色薄層石灰組成,三疊紀海生動物化石極為豐富。鎮南約400米有溶洞長300米,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自然遺產十分豐富。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設青岩堡,屬貴州前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屬貴陽軍民府。天啟年間(1621~1627年)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城,控制八番十二司,遂用為土守備,故青岩堡之外有青岩司,直屬貴陽軍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貴陽軍民府裁去“軍民”二字,仍名貴陽府,並裁貴陽衛、貴州前衛改置貴築縣,青岩堡屬貴築縣南下里,青岩司屬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年)降青岩土司為外委土舍,屬貴築縣,隸貴陽府。民國3年(1914年)貴陽府直轄地改置為貴陽縣,於青岩設鎮。現有人口82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數的16.6%。

青岩於明天啟四年至七年(1621~1627年)始建土城,乃為青岩城雛形。清嘉慶三年(1798年)武舉袁大鵬重修,鹹豐三年(1853年)青岩團務總理趙國澍又進行全面修整,城垣均用條石砌成。原城垣從東門起,跨越閣上山,連線大茨窩山上的炮台至南門,再黃家坡直至西門,經下寨蜿蜒至北門,城垣高約3米、寬2米。現僅南定廣門左右50米殘垣。北、東、南門城垣下挖有寬3米、深2米的護城壕遺址。

古鎮內現存寺觀廟宇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有九寺:龍泉寺、慈雲寺、觀音寺、朝陽寺、迎祥寺、壽福寺、圓通寺、鳳鳴寺、蓮花寺;八廟:藥王廟、黑神廟、川祖廟、雷祖廟、財神廟、火神廟、孫臏廟、東嶽廟;五閣:文昌閣、三宮閣、奎光閣、玉寶閣;四洞:神仙洞、黃龍洞、花山洞、璇宮洞;二祠:班麟貴祠、趙國澍祠;一書院:青岩書院。此外,還有萬壽宮、水星樓、趙以炯狀元府,計32處。寺廟院中有道教、佛教、天主教以及基督教。古鎮四門內外原各有一石雕牌坊計八架,現僅存南門兩架、北門一架。牌坊高7米、寬12米,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全系白棉石,牌坊石獅頭朝下,尾朝上,構思巧妙、形態逼真。

青岩歷史上出現較多知名人士。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進士周漁璜,歷官翰林院檢討、侍講、侍讀學士、浙江主考官、提督直隸學政、詹事府詹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趙以炯為丙申科進士,為貴州省取狀元之第一人。鹹豐十一年(1861年),“青岩教案”的領導者趙國澍,辛亥革命石器同盟會貴陽分會第一任會長平剛等均為青岩人。1935年4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途徑青岩。1938年抗日戰爭階段,周恩來之父、鄧穎超之母,以及李克農、孟慶樹兩位同志的家屬都曾在鎮內居住。

青岩古鎮土特產也十分豐富,除特產刺藜酒外,還有雙花醋、玫瑰糖、泡豆腐皮。手工工藝有銀首飾。清代,古鎮有銀首飾鋪十多家,多銷售於苗族和布依族。

青岩古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遺存豐富,宗教文化薈萃於此,名人輩出,遠近聞名。2000年貴陽市人民政府對青岩古鎮作總體保護規劃,並撥出巨款對南定廣門城垣,南門傳統街區、慈雲寺、壽福寺、文昌宮等古廟進行了修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