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棍舞

花棍舞

花棍舞是流傳於商河縣東八里莊一帶的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一種民間舞蹈,但又帶有武術動作,其活動範圍大,動作規範,從人體的肩部到腳部都得到了活動,動作優美大方,動律感強,欣賞起來韻味濃厚。花棍舞自民間流傳以來,深受人們的歡迎,據老藝人郭宏俊介紹,花棍舞在早期是一個乞討要飯的工具,其爺爺從小就跳,後來為迎接八路軍進城老藝人自編自演,形成了一定規模,從最最早的一男一女到男女三四十人集體跳每到春節元宵八里莊人就跳起獨具風格的花棍舞。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花棍舞花棍舞
花棍舞所用道具:花棍:竹竿做成長1.55米,兩頭繫上銅錢,打起來嘩嘩作響。竹板:屬伴奏樂器花棍舞在民間。花棍用木棍或竹竿製作,全長約100厘米,兩端挖有透空孔洞,洞中嵌入銅錢或小銅鈸。它是用一根直徑3~4厘米的木棍或竹竿製作,全長約100厘米。在其兩端各挖四五個透空孔洞或挖一個細長的透空孔洞,分別嵌入四五個銅錢或小銅鈸而成。搖動花棍銅錢撞擊孔壁嘩嘩作響。

藝術發展中形成了以下特徵:

武舞性

演職員的排列組成類似軍事編排,動作如軍事行動,整齊化一,與古戰陣相似。

自娛性

花棍舞產生於民間,演出活動走街串村,彌補了人民生活中的不足,有自娛娛人的特徵。

動作性

花棍舞的動作節奏明顯,從肩到腳都得到活動,從整體上形成統一的舞蹈動律

花棍舞花棍舞
掌握基本動作:演奏時,常由一人、數人或數十人執花棍舞蹈。搖棍或用棍碰擊肩、背、肘、兩手、兩膝、兩足以及兩棍相擊,都可震動銅錢作響,造成複雜的節奏變化,並配合以各種舞姿。

花棍舞做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其主要價值:
一、歷史價值:花棍舞在其發展的歷史中,世代相傳,從根本上集中表達了人民的心中願望,從自娛自樂到迎接八路軍進城歡慶幸福生活都體現了千百年來人們思想伴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世代傳承,不斷進步,走向文明。二、研究價值:花棍舞的產生直接反映了當地人民的心聲,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對研究民間歷史長河中人們的精神追求是寶貴的歷史資料。

流傳傳說

花棍舞花棍舞
勞動人民疾苦的,如:“三朗上山把柴擔,一年四季忙到頭,再累不過鬼門關。”有的風趣詼諧,如:“梁文友,好喝酒,提個茶壺去打酒,走到槽坊店門口,看見狸貓抓小狗,茶壺砸碎淌眼油,”這些歌訣和諧有趣,韻味十足,較好地增強了舞蹈的表現力。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四師文工團來到半城、孫元一帶,發現了這個古老的民間舞蹈,經過團里文藝工作者的進一步加工,把歌訣譜成民間小調,配上抗日救國的歌詞,第一次搬上舞台,演出獲得成功。從此花棍舞煥發了新的光彩。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多次組織專業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挖掘整理這些寶貴文化遺產。1985年,泗洪縣文化館的文藝工作者,根根中央關於編寫民間文藝十大集成的指示精神,對花棍舞的歷史源流、發展演變、動作圖記、歌決曲譜、服裝道具等都進行了系統地整理,附有詳細的文字介紹,上報後被省和中央收入舞蹈集成一書。1989年,花棍舞參加了華東六省一市為赴中國文化音樂節的選拔演出,在淮陰市獲獎。這次演出的花棍舞,由專業工作者配上舞曲,用電聲樂器伴奏,由24名男女中學生表演。既充滿強烈的時代氣息,又不失濃郁的鄉土特色。現在,這一舞蹈經常在地方演出,很受民眾歡迎,可每一次的演出都吸引許多的人來觀看。

各地區的發展

花棍舞花棍舞
舞蹈道具。花棍舞便是他們在生產生活勞作中創造出來的,主要起源於狩獵和卸敵。此舞是解放初在土地改革運動中,一南下解放軍工作組人員傳授的,並在當時的慶祝土地改革大會上演出。從那時起,就在卡堡苗族中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得到文化工作者的輔導,曾參加者、市的大型文藝演出和藝術節,並走出貴陽、走出貴州、走出國門去演出,並被收錄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貴州卷》中。美麗迷人的卡堡苗寨秀麗的風光和優美歡快的花棍舞,吸引了來自美國、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遊人、學者和專家觀光、考察和採風,使苗寨聲譽日隆,花棍舞享譽海內外,同時,苗寨也因此注入了新觀念、新文明,融入了現代文明社會。如今,一個古樸而又現代的卡堡新苗寨,以其嶄新的面貌迎接四方遊客,並走向美好的明天。
舊時膠南市大村鎮的民俗舞蹈花棍舞,是民眾自編、自導、自演,用於表達喜慶、快樂情感的一種樸素形式。這種本已失傳多年的舞蹈,卻在2004年這個冬天,被大村鎮的農民們舞得格外熱烈、歡暢,他們是專為青島市駐大村幫扶工作組而舞的。這話還要往前說。今年4月9日,大村鎮迎來了三名青島市掛職幹部,他們分別是來自青島保稅區的鄭德雁、苟少迪和青島市委組織部的周新國。從這一天開始,大村這片土地上就多了三個忙碌奔波的身影,他們用自己一片深情為民眾排憂解難,為當地鋪就了一條條“富民”工程。正如周新國所說:“我原來是青島市市民,現在是新鄉村村民,我的任務就是要把這裡的村民變成市民,努力縮小這裡和城市的差距。”帶著這種信念,掛職幹部們千方百計的探討村集體增收和農民增收的好路子。於是,一樁樁大村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鄭德雁積極爭取青島市保稅區的支持,籌劃完善了該鎮敬老院的軟、硬體配套建設;周新國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籌資40萬元在新鄉村北嶺建設高位水池,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並在村東南鋪設引水管道,解決了部分耕地的灌溉問題;籌資136萬元硬化了進村路;工作組在村里建大口井,修路,更換變壓器、聯繫有關企業對口幫扶15個貧困家庭,15個貧困兒童。工作組成員憑著一腔熱血,從實際出發,挖掘、利用資源,為當地農民築就了一個個“富民工程”。
花棍舞花棍舞
他們積極爭取保稅區工委、管委以及各部門、各單位的支持,開展了保稅區三個招商局、駐日韓兩個辦事處與膠南市在招商網路、信息、體系、項目等方面的對接工作,積極洽談了包括青島理工大學與韓國光雲大學聯合辦學、出口美國的農產品加工、不鏽鋼製品等5個項目;在他們的多方聯繫和幫助下,新鄉村的林地養雞產業也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農民增加收入8萬多元。他們組織農民成立的新鄉經濟服務中心,自今年7月份掛牌以來,對村裡的蔬菜、花生油、山雞蛋、林地雞等產品進行收集、包裝,大打特色、品牌,價格比同類產品高許多,目前,新鄉經濟服務中心包裝、銷售的農產品銷售額已達近20萬元,農民切實得到了實惠。掛職幹部的工作作風、工作效率得到了當地民眾的認可,在晚間、在田間地頭,經常有農民與掛職幹部親切交談,民眾普遍反映:“他們有文化、素質高,是來給我們辦好事、辦實事的”。為了表達這種感激之情,新鄉村的村民們把失傳多年的花棍舞又整理出來,賦予新的內容。他們說,“感謝的話俺不會說,但用這舞一樣也能表達出來。”華東村花棍隊恢復於2005年,參加人員由各生產隊抽2名婦女共20人組成。教練由戲迷老“三腳班”演員方有林等人,後台由應華棟、應江北兩人用秧歌曲配合,現只會簡單的步行及變換佇列的打法。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元宵節都出席縣文娛晚會的演出活動,但原來的三腳戲業餘劇團沒有恢復。花棍舞的前身是“竹馬班”流行於淳安南鄉題塔鄉一帶,清末時期鄭鳳喜是三腳戲的創始人之一,傳給兒子鄭三元,解放初又傳給孫子鄭百庭(淳安睦劇團的老演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淳安本地的三腳常班發展到10餘個,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重獲新生,被正式命名為“睦劇”。成為浙江省地方劇種之一,曾有“全國一枝花”之譽。。在淳安縣題塔鄉東明村鄭三元教授演出了三腳戲為“小放牛”、“瞎子鬧店”、“蔡鳴鳳歸店出店”、“王雙女拜壽”、“南山種麥”、“金蓮送茶”等。花棍舞是一種民眾娛樂形式,人們在勞動之餘慶祝糧食豐收,人們生活安居樂業。自發組織自舞自樂的一種民間舞蹈。

花棍舞現歸納為六套打法:

花棍舞花棍舞
一、步行地打,二、雙人對打,三、肩胸自打,四、四步跳打,五、佇列變換穿插打,六、腳腿手臂原地打。
原來用解放初期的流行歌曲邊唱邊打。很合節拍,動作整齊。農民激情從花棍中銅錢剎剎剎嚓嚓嚓的響聲中表露出來。

兗州花棍舞俗稱“打花棍”,以其舞蹈道具“花棍”而得名。“花棍”用一米長竹竿製作,當中嵌幾根鐵軸,每軸穿三、四枚銅製錢,舞時遍身拍打發出沙沙聲響,因此又名“沙拉叭子”。
相傳古時魯南多災,災民沿街乞討,羞愧難當,遂改求乞呼喚為“唱門兒”,並以“花棍”擊節,發展而為“花棍舞”,邊唱民歌邊舞蹈,歌同多為家鄉味十足的民歌內容。所以至今花棍舞伴奏音樂仍用《八仙慶壽》、《畫扇面》、《繡花燈》等民歌曲調。花棍舞的風格,如同兗州人的性格,剛直豪爽,於悽怨憂鬱中透出粗擴豪放。舞蹈動作舒展流暢,節奏明快,跳躍性強,鏇律時而委婉細膩,時而剛勁奔放,充分表現出魯南人民在困苦人生道路上的倔強不屈、豁達向上的精神。

各族的發展

花棍舞花棍舞
布依族
花棍舞流傳在貴州惠水、平塘等地,舞者手執一根竹或木為器械,竹或木嵌以古代小銅錢,並繪上色彩;舞者邊跳邊以竹木棍敲擊身體各部位,發出有節律的音響。布依族的花棍舞,表演者自唱布依族民歌和用花棍敲打肩臂伴奏,動作柔美含蓄,大體分為行進步、半跪步、轉身步等。行進步以八拍為節,表演者手握花棍之中部,第一拍以棍平舉胸前,用下端擊左上臂,同時左腳前邁一步;第二拍以棍上端擊右上臂,同時右腳躍前一步;第三拍以棍下端擊左肩,同時左腳前邁一步;第四拍將棍下端從頂繞過擊右肩,同時右腳跨到左腳並排處;第五拍左手扶棍下端隨右手腕扭動將花棍在身體右側繞一圈;第六拍順勢以下端擊右胯,同時左腿為重心,右膝微屈,右胯稍送出;第七拍右腳跳落地、左腿在右腳後45度勾起,同時以棍下端擊左腳掌;第八拍左腳落地,右手握花棍下端拄地。整個動作行進之時胯放鬆,略左右擺,第七拍小跳時有控制,第八拍上身前俯,柔美中有脆勁,含蓄中有偶發。隊形以雙排行進為主,走圓圈,變方陣,穿梭交叉,千變萬化,配合默契,加之動作齊整,棍花翻飛,鈾錢沙沙作響,再配上布依姑娘雪白的包頭、彩色頭穗以及雪白底面的花圍腰襯以淡藍衣褲,更加賞心悅目,令人陶醉。
苗族
花棍舞花棍舞
《花棍舞》是卡堡鄉谷村苗寨的另一種民族舞蹈。花棍舞苗語叫奪疏擁(dozuidiao),又叫金錢棍,是苗族男女青年表演的一種集體舞蹈。集印苗同胞的舞蹈和武術於一體真實地再現了人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表演人數是雙數,4人l小組,但總人數不限。使用的道具是花棍(金錢棍)。它用“錢棍”為表演道具,是由苗族男女青年表演的集體項目,表演時多為雙數,四人一小組,人數不限。其動作特徵是:送肩、轉胯、腰活、腕柔、腿快、手靈、膝屈、腳踮。舞蹈用“錢棍”“擊”、“點”、“相擊”、“轉棍”、“拍棍”等棍法擊打身體的肩、肘、胯等部位和以棍擊地,舞蹈的特殊韻味就在身體的波動之中表現出來。花棍舞產生於苗族的傳統民俗之中,它是由狩獵和禦敵轉變而來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創新,逐漸演變成現在這種表演形式。這種舞蹈已有近500年的歷史,通常是在春節期間、苗族跳場和“四月八”等民族傳統節日和集會上表演。表演前,由苗寨的寨佬焚香點燭,舉行傳統的祭祀儀式,接著,嗩吶、蘆笙、鼓鈸齊鳴,花棍舞隊隊員向身著節日盛裝,踏著輕快的舞步上場,在鼓點的指揮和嗩吶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身上白褶裙隨著姑娘、小伙子的舞蹈舒展開來,就像一隻只開屏的孔雀。 花棍舞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解放前,苗寨的人們將它著為自娛自樂的“玩意”,舞蹈形式的動作比較簡單;第二階段是解放後,慶祝翻身解放時形成的集體舞蹈,這時的舞蹈動作已經有了套數,道具金錢棍也用紅色花紋或紅綢扎花進行裝飾,金錢棍因此得名“花棍”。花棍舞為卡堡古老的苗族風俗活動賦予了新的內容和色彩;第三階段是1986年以來的近20年,經當地民間藝人和市、區文化部門專家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在花棍舞中加入了新的嗩吶、蘆笙、鑼鼓等樂器為之伴奏,並編排出一套套完整的舞蹈動作,形成有頭有尾的完整的舞蹈節目,顯示出它的文藝性,使花棍舞演變成一個具有現代表演藝術水平和高品位的新舞蹈,特別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已經是名聲顯赫,成為代表貴州少數民族民間文藝的“兩花”之一(另“一花”是新場鄉小窯花鼓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