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國內學界對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主人公孫悟空的“戶籍”問題一直爭議不休。相繼出現山東說、河南說、福建說、甘肅說、江蘇連雲港說和山西婁煩說等多種學說。山西省婁煩縣文物旅遊局透露,當地文物旅遊部門作出決定,由婁煩縣花果山生態苑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按原著地理信息,廣東羅浮山與花果山極大吻合,《西遊記》是釋、道、儒之書,釋、道、儒名山羅浮山與之契合。 2017年,華潤集團投資200億元用於羅浮山風景區開發建設。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婁煩花果山風景 婁煩花果山風景

花果山,位於婁煩縣馬家莊鄉大聖堂村的西北部,海拔1806米。山頂有一座建於明代的記載有花果山的石砌神廟。每年夏秋之交有奇特的“龍和晚照”景觀。據專家考證和史料記載,此山是古典小說《西遊記》最早的孫悟空故鄉事故起源地。山上樹木蔥籠,奇花異草撲鼻清香,奇形怪石林立。並有已失去水源的水簾洞,但能聽到呼呼聲音。是人們追尋欣賞《西遊記》事故和追尋孫悟空故事的旅遊勝地。太佳線和潘南線公路已從山下通過。距太原市僅僅80餘公里。

婁煩縣“孫大聖故里花果山景區”建設項目,位於婁煩縣海拔1816米的花果山山頂和山北側的道人溝中,此間山巒疊嶂,樹木蔥蘢,流水潺潺,自然景觀非常優美,占地面積共7000多畝。

該景區還將建設遊客接待中心、購物場所、休閒娛樂設施和“通天湖”垂釣游泳水域。並逐步建設白骨精洞、芭蕉洞、女兒國、獅頭國等西遊記文化旅遊景點。

景區有太克線一級公路、太佳線高速公路和太興線鐵路從景區經過,交通非常便利,發展前景十分可觀。此景區不僅有望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且有望成為山西全省乃至全國的一處旅遊精品產業。

==================================================================================

名著《西遊記》是國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一部小說,近年來以該小說為題材影視、動漫、遊戲作品大量湧現,成為高影響力文化符號。小說主角孫悟空的誕生地花果山(十洲祖脈、三島來龍)究竟在哪裡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課題,筆者對此課題進行了研究,按原著地理信息,珠三角東岸各大山均與花果山有很高的吻合度,初期筆者認為文獻記載的嶺南第一名山東莞市大嶺山為花果山,發表了論文《黃嶺、廉泉詳考》,文中提出東莞大嶺山與花果山高度吻合。2017年初,山東的南先生在本人的研究基礎上指出大嶺山以北五十公里的嶺南第一山羅浮山為花果山的原型;仔細思考及查閱史料,羅浮山的吻合度大於東莞大嶺山。《西遊記》是釋、儒、道之書,佛、道名山羅浮山與之契合。。

海外華人群體的大聖崇拜也很濃烈,台灣有300萬以上的大聖信眾,數百座齊天大聖廟宇,美國休斯敦潮州會館內拜祭的是齊天大聖佛祖像,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澳門均有大聖廟宇及廣泛的華人信眾,每年都有很熱烈的拜祭活動,大聖祖地是一個統戰資源。

2014年8月,湖北隨州宣稱其為《西遊記》之發源地,桐柏山為花果山,隨州與《西遊記》的聯繫幾乎不存在。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許多學者研究《西遊記》花果山的歸屬地從其作者吳承恩入手,實際上,吳承恩是胡適與魯迅的個人觀點,依據嚴重不足。民國以前各《西遊記》版本的作者信息有“羊城沖懷朱鼎臣編輯”、“ 華陽洞天主人校”及楊致和,楊致和的人物、身世暫無信息,從朱鼎臣(明嘉靖或萬曆)曾撰寫《南海觀音菩薩出身修行傳》及參與編寫《觀音達摩羅漢全傳》來看,廣州人朱鼎臣為《西遊記》原編者的可能性較大。禪宗三祖僧璨曾經在羅浮山內居住長達兩年,據說六祖慧能曾經至羅浮山取柏樹苗予少林寺,六祖弟子石頭希遷於羅浮山受戒,羅浮山南樓寺的懷迪大師參與翻譯《楞嚴經》、《大寶積經》,六祖慧能的一名弟子奉旨在羅浮山興建華首寺,羅浮山內至今依然興建有大量寺廟道觀,香火鼎盛;從書內大量佛教思想及事跡、用語來看,《西遊記》出自禪宗的可能性很大。曾經到訪羅浮山的軒轅集、張三豐、呂洞賓、劉伯溫、湛若水、陳楠、白玉蟾等人為原創者的可能性也較大。

尋找大聖祖地花果山只能從原著之中去尋找線索。曾公開宣稱為孫大聖故里的城市有江蘇連雲港、福建順昌、山西婁煩、湖北隨州等二十多處。連雲港的雲台山是董作賓在民國時期提出的觀點,依據並不充分,毛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向胡等人口述了該觀點,後人在該市建有大型《西遊記》旅遊文化設施,連雲港雲台山與小說內容並不吻合。

仔細閱讀小說原著,我們可以發現在小說的前三回給出了花果山的具體地理特徵與信息,加以匯總研究即可在中國的版圖上找到大聖祖地花果山。

1、小說第一回,當猴王離開花果山去尋找老師學藝時,猴子們摘來了水果為他送行,水果里有龍眼、荔枝、林檎,這裡我們可以嗅到濃郁的嶺南氣息,原文:“鮮龍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紅;林檎碧實連枝獻”。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2、《西遊記》第一回對花果山的描述中有詩曰"勢鎮汪洋,威寧瑤海"、"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 、“百川匯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前幾句表明花果山為一座雄奇的高山,山的附近既有海也有江,為江河出海口;“百川匯處擎天柱”表明花果山附近有大量的河道,袁世凱在指派他人考證其與東莞人袁崇煥有親緣關係時曾提及袁崇煥的家鄉在擎天一柱附近,袁崇煥的家鄉在羅浮山腳下的今東莞市石碣鎮。羅浮山高大陡峭,雄踞珠三角,珠江口有大量的河道,羅浮山的這些特徵與詩句吻合,這幾句詩句可以排除山西婁煩等所有內陸省份城市。

小說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中對花果山的描述有“朝出雲封山頂,暮觀日掛林間。流水潺潺鳴玉佩,澗泉滴滴奏瑤琴。山前有崖峰峭壁,山後有花木穠華。”。“山前有崖峰峭壁,山後有花木穠華”這一句與羅浮山自然風貌吻合,羅浮山山前為大的懸崖峭壁,山後則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3、按照書中內容,花果山在東洋大海邊,為一座濱海的大山。第一回言:“東海之處聳崇巔”。在《西遊記》里,東海是東洋大海的簡稱,書內的文字表述是東洋大海,書內並同時出現了西洋大海、南洋大海並分別在各回中簡寫為西海、南海。如第三回“分開水路,逕入東洋海底。”第十四回“卻說那悟空別了師父,一筋斗雲,徑轉東洋大海。”,第二十六回“ 好猴王,急縱筋斗雲,別了五莊觀,徑上東洋大海。”,第二十七回“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第二十八回“卻說那大聖雖被唐僧逐趕,然猶思念,感嘆不已,早望見東洋大海那行者將身一縱,跳過了東洋大海,早至花果山。”。第一回“忽行至西洋大海”,“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第五十七回“好大聖,撥回筋斗,那消一個時辰,早至南洋大海”,“沙僧一駕雲離了東海,行經一晝夜,到了南海。”。而且各海是連通在一起的,第五十七回“水通西北海,浪合正東洋。四海相連同地脈,仙方洲島各仙宮。”;一般認為東海是現在華東對開海面,如果這樣的話,則西洋大海(西海)並不存在。學界定義青海湖為西洋大海(西海)是很荒謬的。翻閱古籍可以看到東洋大海是以雷州半島為分界線,半島以東洋面為東洋大海,以西為西洋大海;相關的古籍如《南海志》、《島夷志略》、《東西洋考》、《星槎勝覽》、《殊域周諮錄》等。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為東海魚珠,該景指的是珠江口上的一塊礁石,可看出東海指的是廣東省的海域。發現東海(東洋大海)指的是廣東省的海域是研究該課題的突破口與關鍵點。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4、研究孫悟空的行蹤可以看出花果山西北向過海數十公里外是陸地,有一天,孫悟空劃著名木筏西北向離島登岸去尋找老師學藝。第一回:“...取個竹竿作篙...也是他運至時來,自登木筏之後,連日東南風緊,將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贍部洲地界”。孫悟空使用竹篙,說明花果山島與陸地之間的海是竹篙可見底的淺灘,古代的海平面發生過多次海侵與海退,珠三角沿岸有大量的貝丘遺址,證明古時候的珠三角地區是大面積的海洋淺灘,後來,滄海桑田,海平面略為下降,淺灘變成了稻海蕉林;羅浮山的傳說中,羅浮山中的浮山在上古時期由東海漂浮而來,說明在民間傳說中,羅浮山是在海中的。羅浮山的地理特徵能夠與這條依據吻合,這裡也不排除原創者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5、小說的第三回里,孫悟空學成回島後,飛去東面200里外的城市裡取得大量兵器給山裡的猴子們。第三回:“四猴道:‘我們這山,向東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廂乃傲來國界。那國界中有一王位,滿城中軍民無數,必有金銀銅鐵等匠作。’”這一點說明花果山以東隔水200里外是大山,羅浮山東面200里外是海豐、陸豐一帶,與小說吻合,連雲港雲台山與這條不吻合。這一點可以完全排除包括江蘇連雲港在內的所有華東沿海地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6、第二回中,孫悟空向北飛去一大山里剿滅混世魔王。原文是:“告上大王,那廝自稱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羅浮山北面是大片的群山,能與之吻合。

7、花果山內還必須有較大的泉水與山洞,猴王帶著猴子們順著泉水到了水簾洞,按小說內容,水簾洞的特徵是洞口很小,僅容猴子們鑽進去,有一回沙和尚來花果山,甚至沒有找到水簾洞,而洞內很大很深,洞內流出的泉水遮蔽住了洞口,洞內並與海連通,太上老君兩次赴水簾洞招安孫悟空,均面南而立說明這個山洞的洞口朝北。羅浮山山內有多條大型泉水,瀑布多達980處,落差最大的一處瀑布白水門瀑布被譽為南粵第一瀑布,同時還有壯觀綺麗的白石漓瀑布群、鹿角坑瀑布群等等。在羅浮山的歷史文獻中,記載了古時候羅浮山巔峰的飛雲頂附近有瑤池,也叫神湖,瑤池匯水與潮汐同步,這奇特的地理現象說明羅浮山頂附近有大型孔洞與江海連通。文獻同時也記載了上界三峰側有瀑布泉,飛泉三十仞。

第一回:“一脈白虹起,千潯雪浪飛”,“眾猴拍手稱揚道:‘好水,好水!原來此處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第三回:“四猴道:‘我們這鐵板橋下,水通東海龍宮界’”。

筆者目前正在努力尋找這個山洞,已經與朋友進山探險五次,在飛雲頂一帶密林深谷中排查各大型瀑布,以後還將再次進山探索。

若在飛雲頂附近找到這個山洞,則羅浮山可以確認為花果山。

8、在羅浮山附近的東莞市多處廟宇內供奉孫悟空。如東莞大嶺山觀音寺、馬山廟、水濂山古廟、神仙水廟均供奉有孫悟空像,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日,成千上萬珠三角地區鄉民會帶了香火、貢品來這些寺廟前祭拜鬥戰勝佛誕。在錢鍾書的著作了也記載了華南地區非常濃烈的孫悟空崇拜。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9、按《西遊記》,花果山所在之國為傲來國,傲來可推測為鰲來之諧音,珠江口古時亦稱為鰲洋,羅浮山下不遠的東莞市有金鰲像與金鰲塔。東莞市的民間故事傳說中,女媧在羅浮山下的東莞石排鍊石82塊,用了其中的81塊去補天,還有一塊不知所蹤;還有珠江口龍穴島的龍王用定海神針在虎門降服大小兩隻老虎的傳說。

羅浮山為嶺南第一山,為道教十大名山之一,亦為佛教名山,這一點與《西遊記》開篇即表:“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相對應。《太平御覽》引南朝宋懷遠《南越志》雲:"此山本名蓬萊山,一峰在海中與羅山合而為一"。羅浮山並被認為是群山之祖,這一點與《西遊記》中將花果山描述為十洲祖脈、三島來龍相契合。

以上9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羅浮山各項特徵與名著《西遊記》之花果山極大吻合,目前我們要做的:沿泉流找到與江海連通的山洞。

變成爛尾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

2012年8月23日,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熱熱鬧鬧的山西婁煩“孫悟空孫大聖故里”景區折騰了兩年,投資6千萬,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曾經爭得面紅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設過程卻是虎頭蛇尾。

山西省婁煩縣原有的水簾洞、悟空出世石、猴王廟、老君廟和清涼寺等文物古建築,2010年景區開發負責人強俊奎表示,在做荒山治理時,有專家認為這裡是孫悟空故里,所以就順勢提出打造“孫大聖故里風景區”,規劃修復老景區,新建南天門、御馬監、玉皇廟和龍和晚照觀景台等人文景觀。但兩年過去了,除了綠化的5000多畝荒山以及四層樓高的接待中心外,景區其他規劃還都沒有實施。強俊奎說,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缺乏,包括荒山整治和接待中心,目前已陸續投入了6000多萬,如果要實現規劃,估計得上億元。

婁煩縣旅遊局局長梁俊傑認為即使景區建成,但由於這個景區只有一個傳說,當地周邊沒有出名的旅遊景點,形不成旅遊環境,所以婁煩沒有投錢。

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院山西人文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馬志超說,搞名人故里開發要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如歷史積澱、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等相結合,不能只掛個名人頭銜,缺乏實際內容,如果沒有實質內涵或者真正吸引人、打動人的東西,那是不能長久的。

社會反響

1,有道是:取回真經返神州,榮歸故里使人愁。都說家鄉變化大,誰知遍地爛尾樓!另有詩為證:大聖故里美名揚,六千萬元擺道場。如今已成爛尾樓,婁煩百姓很受傷。

2,搞名人故里開發首先應該尊重史實,要有證據支撐;

3,搞名人故里要考慮投入產出比,這究竟是對社會有利還是無利,如果勞民傷財,那就實在沒有必要。

4,用錢堆不出美麗的“名人故里”

發展歷史

花果山又名龍和山,山頂的清涼寺,始建於唐代,後毀於戰火。存重修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 - 1521年)八卦形石廟一座,被當地民眾稱為“神猴廟”。廟內有孫悟空石雕像。山上有水簾洞,山中樹木蔥蘢,山花爛漫,在廟的周圍春、夏、秋能夠嗅到甜瓜的香味。山的西北部有一村莊叫道人溝,每當夏秋之交日落以後,站在山下面西望群峰,只見周圍高山已是黑影幢幢,唯有花果山陽光照耀,山後霞光四射,五彩繽紛。此景被譽為奇特的“龍和晚照”。傳說是玉皇大帝派天將捉拿孫悟空斗到天黑時,讓太陽神返回所致。

在花果山上,有一個御馬場,是唐朝時期的皇家牧監(養馬場)。相傳在唐朝時期,牧監內飼養著千餘匹千里馬,有一隻猴子不停地在馬中間上躥下跳。史料上記載,這就是弼馬溫。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熱熱鬧鬧的山西婁煩“孫悟空孫大聖故里”景區折騰了兩年,投資6千萬,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曾經爭得面紅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設過程卻是虎頭蛇尾。

主要景點

花果山孫大聖故里風景區建設內容包括:修復原有的水簾洞、悟空出世石、猴王廟、老君廟和清涼寺等文物古建築;新建南天門、御馬監、玉皇廟和龍和晚照觀景台等人文景觀。當地已擴栽4000畝油松、垂柳、山桃、山杏等風景樹,進一步綠化生態旅遊風景區,種植1000畝桃、杏、梨、李等乾鮮果林的“蟠桃園”供遊人前來自助採摘。

歷史記載

孫悟空圖片 孫悟空圖片

據史料記載,山西婁煩,明代以前稱樓煩,唐高祖李淵曾任樓煩郡太守,唐宋時樓煩為皇家的“御馬監”,史稱“樓煩駿馬甲天下”,這與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當過“御馬監”的“弼馬溫”完全相吻合。婁煩仍存有早在《西遊記》成書之前的明代弘治(1488年 - 1505年)、正德年間(1506年 - 1521年)就製成的西遊記寺鐘、碑石和花果山上始建於唐代猴王廟等文物實體。在婁煩花果山下有歷史悠久的大聖堂、道人溝、潘家莊蟠桃園等西遊記地名村莊,而且當地居民大多數都姓孫,民間還流傳有孫悟空原型孫大廷的口碑傳說。 《西遊記》的思想資源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儒、釋、道三教,而婁煩自古以來三教文化很興盛,自今還有一座始建於南北朝三教合一的寺院“三教寺”。除此之外,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曾闡述過孫行者的老家在山西婁煩的信息,清康熙縣誌更有“孫悟空婁煩人”的直接記載。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大思想家傅山所著的《傅山全書》卷三十八中曾經透露過孫行者是山西省靜樂人。婁煩原屬於靜樂縣,是1971年分出去的,婁煩境內有弼馬溫像、花果山、御馬廟、還有唐代的御馬街。

事實上,不止是婁煩,山西各地都有關孫悟空的傳說,還存有壁畫、古石碑刻。而這其中最有利的證據是靜樂縣誌記載的:婁煩有花果山與鐵鐘。婁煩境內的花果山下幾個村內人家都姓孫;在婁煩境內也有一明代廟鍾,刻有孫悟空四人取經之圖,鐵鐘上刻有鑄造時間為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比《西遊記》成書早七八十年,比吳承恩出生還早兩年。

據《新唐書·舊唐書》中記載,李淵曾為婁煩郡守,李世民的六匹千里馬都出自婁煩。《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記載:孫悟空九見黃河清。這也說明了孫悟空與黃河有關係。

在吳承恩出生之前,婁煩境內就出現了很多關於孫悟空的傳說,它的原型是孫大廷。從地方方言、地名、村名、寺廟、玉帝廟上看,在《西遊記》里均有體現。豬八戒溝、大聖堂,在明代現存的石碑上都有記載。

民間傳說

在婁煩民間,流傳一個孫大廷的故事:數百年前的一個夜晚,星稀月明,在婁煩縣的花果山下有一個潘家莊村,一戶姓孫的人家還沒有休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正躺在炕上玩耍,母親正在油燈底下納鞋底。突然,孩子對母親說:“娘,我要長大!”話音剛落,只見他開始不停地往大長,眼看兒子在無止境地長高,母親急忙用鞋底在他肩上輕輕拍了一下,孩子不長了,這個男孩就是孫大廷。

孫大廷長到十幾歲時,總喜歡在房頂、樹杈、山腰寺廟等處睡覺。一天,他在村南的三關廟睡著了。等他醒來時,發現衣襟竟被廟裡的柱子壓住。他一急,一支胳膊抱住柱子向上提,竟把柱子拔了起來,把衣服從底下抽了出來。從此,便有了一身大力氣。

有了一身驚世駭俗的力氣後,孫大廷開始幫村里人做好事。潘家莊村口有一塊巨大的碾盤和一塊碾滾,相傳就是他當年一人挑進村子的。而且當年村民用的煤,很大部分都是他與煤場窯主打賭得到的。

有一年,朝廷舉行比武大賽,孫大廷被舉薦去考武狀元。當時正值奸臣當道,身懷絕技的他,因沒有打通官節,落榜了。落榜後的孫大廷,在花果占山為王,除了訓練了一批士兵外,還將山裡的猴子訓練成有素質的猴兵。因此人們稱孫大廷為猴王,官府得知後,派兵包圍了花果山進行招安,孫大廷將兵送給朝廷,自己便去了花果山清涼寺出家當了和尚,師傅賜法名為“悟空”,因其俗家姓孫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孫悟空”。

相關詩詞

詠孫大聖(二首)

通天本事大,神仙也害怕。龍王和閻王,都被猴孫耍。

金睛識真假,不聽玉帝話。皈依入佛門,現身護說法。——選自《情意集》

旅遊分類導航

旅遊是旅行遊覽活動,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也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具有異地性和暫時性等特徵。一般而言,旅遊具有觀光和遊歷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歷時短,體驗較淺;後者反之。
景點特產寺院風俗
博物館風景區旅行家旅行社
特色旅遊旅遊知識各國旅遊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