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人諸民族

芬人諸民族

芬蘭族

芬人諸民族
Finnic PEOPLES
亦稱芬蘭語諸民族。
操芬蘭-烏戈爾語族近緣諸語的各部落後裔,西元400年以前移居波羅的海東部、芬蘭、卡累利阿(Karelia)等地——可能在西元前100年和西元100年之前,而有些說法更把時間前推數百年。現代主要代表民族是芬人和愛沙尼亞人,他們保存了自己的語言。其他族群包括︰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北卡累利阿的卡累利阿人;散居芬蘭灣和阿尼加(Onega)湖及拉多加(Ladoga)湖的因格里亞人(Ingrian)、沃特人(Vote)、維普斯人(Veps);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邊境的利夫人(Liv, 或利沃尼亞人〔Livonian〕)。
較小族群中操母語者快速凋零。例如,20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操利沃尼亞語和沃特語的人數可能少於100人。其他有記載的族群早已消失。
芬人諸民族顯然在史前時代來自俄羅斯中部,可能帶來穀物種植的技術。移居愛沙尼亞的民族可能遇見那裡原有的眾多波羅的人(Balt)及日耳曼人,但續往芬蘭的民族則踏上幾無人居的國度;少數居留而遊牧的拉普人(Lapp)退至北方。西元後最初幾世紀中愛沙尼亞人與南方和西方進行繁忙的貿易,雖在羅馬帝國衰落的分裂和民族大遷徙中遭遇逆境,卻在800∼1200年間成功地成為芬人諸民族中商業最發達和最進步的一群,這導因於他們在東西貿易中的有利地位和本身在紡織和鐵器方面的手藝。另一方面,北方的芬蘭和卡累利阿地區人口仍少,無芬人國出現,雖然有3個鬆散的個體——狹義芬人、塔瓦斯特人(Tavastlander或Tavastian)、卡累利阿人——明顯形成,各族有自己的酋長,也都向他族發動戰爭。卡累利阿人的分支卡瓦因人(Kvaen)遠徙至瑞典北部和挪威,中世紀時在那裡獲得劫掠者的惡名。
愛沙尼亞人、芬人、卡累利阿人和其他芬人族群的獨立狀態在11和12世紀起被外力征服和基督教化後告終。愛沙尼亞人先後被丹麥人、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瑞典人和俄羅斯人統治,只在1918∼1940和1991年起享有獨立的地位。芬人先後被瑞典人和俄羅斯人統治,到1917年才獨立。卡累利阿地區於1323∼1721年被瑞典和俄羅斯瓜分,1721年完全併入俄國統治下的芬蘭;西卡累利阿在1920∼1940年屬於獨立的芬蘭;卡累利阿全境今屬俄羅斯。
現代芬人與斯堪的那維亞人的經濟緊密相連。雖然芬蘭原是一個農業國家,現在只有1/3的人口靠農業和林業維生。就如其他斯堪的那維亞國家一樣,芬人社會的許多要素——從住屋到商業和娛樂設施——由合作社擁有。農業人口在愛沙尼亞仍最多,儘管工業化快速而城市人口增加。
芬人有豐富的民俗傳統,並已成功地將傳統藝術和工藝轉化為木、石、玻璃、陶製的原創設計。卡累利阿民俗與芬人的民俗相似,但年輕一代卡累利阿人傾向於認同俄羅斯民俗。愛沙尼亞人在文化上受日耳曼人強烈影響,只有原芬人文化的蹤跡保存在民俗中。1940年代到1990年愛沙尼亞受蘇聯政治控制及文化支配的強烈影響。
自宗教改革以來,路德宗一直是芬人諸民族中主要的宗教信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