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芝山街道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設建安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為建安郡治,明萬曆年間,豪棟村開挖池塘養魚,成為建甌淡水養魚的發源地之一,傳統的弓魚保鮮工藝堪稱一絕,遠近聞名。清光緒年間,豪棟培植的藥材澤瀉、被譽為“建瀉”中外馳名。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線,以“愛我建甌、建設建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著力民心、著力民意、著力民生,大力實施項目、品牌、創新和服務帶動,積極推進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街道精神文明創建水平,為街道經濟發展注入文化活力,為海西綠色腹地經濟強市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芝山街道地處城區北面,1996年5月芝山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轄西大、豪棟、馬汶3個村和符山、、臨江、管葡、上西河、都御坪、鹽倉、梨山、縣前、朝明、青雲10個居委會,29個村民小組,135個居民小組,16553戶,45179人,其中,農業人口7051人,2161戶。轄區面積2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31畝,有林地面積23500畝。芝山街道辦事處設在都御坪194號。
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設建安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為建安郡治,明萬曆年間,豪棟村開挖池塘養魚,成為建甌淡水養魚的發源地之一,傳統的弓魚保鮮工藝堪稱一絕,遠近聞名。清光緒年間,豪棟培植的藥材澤瀉、被譽為“建瀉”中外馳名。
三國時,絲紡、棉紡、茶葉加工和裝潢包裝生產,生活用具等手工業十分發達。明清時,已具有較完整的私塾,社學、書院、縣府、府學等教育體系,清光緒三十二年(1096年)建立建郡中學堂,民國七年(1918年)創立建甌圖書館,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三大圖書館之一。芝山街道名勝古蹟,各具風格。威武門、臨江門、朝天門為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門至今。嘉靖年間(1522—1565年)建八角樓.宋淳熙三年(1175年),朱熹在原建安書院前鑿有一口井,取名“艮泉”。中國共產黨閩北臨時委員會故址,在城關序五里7號內,建立於民國16年(1927年8月),1986年7月1日對外開放,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風景名勝
境內黃華山,海拔202米,山脈從仙霞關蜿蜒而至,明永樂年間(1403—1423年),先後于山上建有黃華樓,冠山台、憑虛閣、待月軒、鹹宜亭、黃華書院等樓台亭閣,風景幽稚秀麗,1994年新建(六角、鹹宜、待月、挹爽、夕照、二華疊翠、四省百縣、福建公學)等八亭。素有“建州十景,首推黃華”之稱。天湖山,距縣城15華里,從西鎮村蛇子林而上,山勢斗旋,如龍之盤,又如蓮瓣周遭,民國初年,天湖山原有老佛庵,簡稱圓通寺,新建禪房,重塑諸佛金身,置身寺內,尤入幻境。宋寶之間(1039年)建寧府孔廟、光緒五年重建,·東為孔廟,西為學府。
歷史人文
三國時,絲紡、棉紡、茶葉加工和裝潢包裝生產,生活用具等手工業十分發達。明清時,已具有較完整的私塾,社學、書院、縣府、府學等教育體系,清光緒三十二年(1096年)建立建郡中學堂,民國七年(1918年)創立建甌圖書館,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三大圖書館之一。芝山街道名勝古蹟,各具風格。威武門、臨江門、朝天門為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門至今。嘉靖年間(1522—1565年)建八角樓.宋淳熙三年(1175年),朱熹在原建安書院前鑿有一口井,取名“艮泉”。中國共產黨閩北臨時委員會故址,在城關序五里7號內,建立於民國16年(1927年8月),1986年7月1日對外開放,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黃華山,海拔202米,山脈從仙霞關蜿蜒而至,明永樂年間(1403—1423年),先後于山上建有黃華樓,冠山台、憑虛閣、待月軒、鹹宜亭、黃華書院等樓台亭閣,風景幽稚秀麗,1994年新建(六角、鹹宜、待月、挹爽、夕照、二華疊翠、四省百縣、福建公學)等八亭。素有“建州十景,首推黃華”之稱。天湖山,距縣城15華里,從西鎮村蛇子林而上,山勢斗旋,如龍之盤,又如蓮瓣周遭,民國初年,天湖山原有老佛庵,簡稱圓通寺,新建禪房,重塑諸佛金身,置身寺內,尤入幻境。宋寶之間(1039年)建寧府孔廟、光緒五年重建,·東為孔廟,西為學府。
社區建設
繼續深入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環保、涉台教育“六進社區”活動;組織開展社會志願服務活動,建立志願服務指導機構和志願服務經常化、制度化的長效制度。要以創建文明社區活動為契機,紮實開展評選文化之家、文明樓院、文明宿舍、五好家庭活動。大力開展為孤寡老人、孤殘兒童、優撫對象、殘疾人和困難群體解憂愁、獻愛心活動。做好刑滿釋放人員的失足青少年的幫教工作。認真做好民間糾紛調解,打造良好的業主和物業管理關係。加強社區志願者隊伍建設,著力培育“友愛、互助、奉獻、進步”的志願精神和社區文化,積極倡導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原則,主動為社區提供支持和服務。鼓勵社區民眾發揮地域資源和人才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創建活動,促進社區學習培訓、志願服務、科普宣傳、平安創建、區域共建等各項工作深入開展。積極開展環保社區、綠色社我、“潔我家園”等創建活動,努力提高社區生態水平。健全社區服務網路,提高便民利民服務質量。深入開展文體、科教、衛生、法律、環保、涉台教育“六進社區”活動,活躍樓院文化,家庭文化、廣場文化、健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