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樹脂病

結果樹染病常在主幹分叉處或莖基部發病,病斑0.2~0.5cm長,淺棕色膠液順幹流下,韌皮部變成深褐色,後期出現黑色分生孢子器。 在PDA上,25℃,7天菌叢白色薄絨狀,後期生出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至三角形,大小125~300×135~175(μm),分生孢子梗分枝,產孢細胞瓶梗型。 分生孢子近梭形,少數橢圓形,單胞無色,內含2個油球,大小6.3~7.5×1.9~2.6(μm)。

症狀

又稱褐色蒂腐病。主要為害芒果苗木和結果樹。苗木染病多發生在莖基部,初韌皮部變黑流膠,後木質部也變成灰黑色,地上部逐漸枯死。芽接苗染病常沿芽接傷口發病,沿莖基向下擴展,接穗枯死。結果樹染病常在主幹分叉處或莖基部發病,病斑0.2~0.5cm長,淺棕色膠液順幹流下,韌皮部變成深褐色,後期出現黑色分生孢子器。果實染病從果蒂處開始腐爛、病部褐色,常溫下經10天全果爛腐,散出酸味,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濕度大時湧出白色孢子角。

病原

PhomopsismangiferaeAhmad稱芒果擬莖點霉,屬半知菌類真菌。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徑0.1~0.7(mm),黑褐色,內含甲乙兩型分生孢子:甲型分生孢子橢圓形,無色,大小5~8.8×2.1~3.1(μm);乙型鉤絲狀,無色,大小21.3~27.5×1~1.3(μm)。在PDA上,25℃,7天菌叢白色薄絨狀,後期生出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至三角形,大小125~300×135~175(μm),分生孢子梗分枝,產孢細胞瓶梗型。分生孢子近梭形,少數橢圓形,單胞無色,內含2個油球,大小6.3~7.5×1.9~2.6(μm)。乙型鉤絲狀分生孢子有時產生,大小20~30×0.8~1(μm)。國外認為此病菌是柑橘樹脂病菌,但致病性試驗,本菌只能輕微侵染有傷的柑橘。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或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濕度大時從分生孢子器孔口湧出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或昆蟲傳播,進行初侵染,生長季節能繼續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高溫、高濕、雨水多、果園通風不好易發病,受天牛為害的植株或樹勢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減少傷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