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平[革命烈士]

艾平,學名賴倫錦,參軍時改名賴智山,紅軍長征中叫艾平。1915年1月出生於江西省瑞金縣西郊鄉(今象湖鎮)綿塘村的一個農民家裡。由於家境貧窮,艾平少年時曾幫助父親砍柴賣錢換米,擺小水果攤維持生計。10歲那年,他開始入維新學堂讀書,後轉到東關國小就讀。他聰敏好學,成績優良。

人物生平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根據地,開始向贛南進軍,開闢新的根據地。每到一處,他們都打土豪分田地,發動組織民眾,建立革命新政權。有一天,紅軍來到了瑞金謝家屋祠堂,準備將打土豪沒收的財物分給當地民眾。由於這裡是新區,民眾對紅軍還不太了解,所以當宣布領取財物時,誰也不敢去領,大會一下子冷場了。忽然,一個少年跳上大會主席台,從籮筐里抓起銅板往衣袋裡裝,裝滿後又摘下帽子盛。頓時,人群騷動起來,陸續向台上擁去。會場被這位少年的舉動給攪熱了。坐在主席台上的朱德高興地誇讚少年:“這個伢子有膽量!”這個少年,就是14歲的艾平。

艾平的家鄉成了蘇區,艾平也和紅軍交朋友。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他在學校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初夏,艾平畢業了,時逢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連續發動第二次反革命“圍剿”。為了保衛家鄉、保衛革命新政權,艾平毅然參加了紅一方面軍,在第三軍里當了通訊員。在隊伍中他作戰勇敢,工作積極,進步很快。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指導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於1934年10月離開了中央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轉移。當時,艾平在紅三軍團四師政治部宣傳隊任宣傳員。平時,他和戰士們一樣日夜行軍,同圍追堵截的敵人進行殊死戰鬥,關鍵時刻還擔負著宣傳鼓動工作。儘管長征異常艱苦,但艾平卻非常樂觀,每當一場戰鬥結束,或到了宿營地,人們休息之後,他就拿出筆記本,把所經歷的事件記錄下來,做好宣傳的準備工作,不論多么累,他都堅持這樣做。

不久,由師長洪超、政治委員黃克誠率領的紅四師接受了奪取古陂圩,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的戰鬥任務。十一團(團長鄧國清,政治委員張愛萍)是先頭團,艾平深入到這個團,和戰士們共同向預定地點開拔。他看到戰士們個個精神抖擻,便跑在隊伍外面,領頭唱起了歌:“戰士們,高舉著鮮紅的旗幟,奮勇向前,配合那全國紅軍,要實行總的反攻……”經過50里的急行軍,他們迫近古陂。扼守古陂之廣東軍閥的部隊,用鋼筋水泥修築了碉堡群,做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南線的第一道封鎖線,企圖阻止紅軍北上。艾平隨十一團的戰士像猛虎下山一樣衝殺過去,貌似堅固的封鎖線頃刻瓦解。10月21日,紅軍突破了第一道封鎖線。紅四師師長洪超卻壯烈犧牲了。艾平懷著沉痛的心情,詳細地記錄了洪師長犧牲的情景,後來專門寫了《第六個夜晚》、《占領古陂圩》兩篇文章紀念師長。

經過三個月的時間,紅軍接連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擺脫了敵軍堵截追擊。1935年新年,紅軍又搶渡敵人重兵把守的天險—烏江,一舉奪取遵義城。艾平參加了強渡烏江天險的戰鬥隨後參加二奪遵義城的戰鬥。

5月,紅軍過了金沙江後,奔向大渡河。艾平所在的部隊要經過越崔。這是通過大渡河的大樹堡與瀘定橋的要道,又是漢人、彝人雜居地區。漢人與彝人經常發生械鬥,由於當地漢族官僚軍閥壓迫剝削彝人和漢人工農,又以大民族主義思想挑撥民族仇恨,使彝、漢民族仇恨與日俱增,矛盾異常尖銳。紅軍不畏艱險,按照民族政策,在宣傳上狠下功夫。艾平憑著自己沿途宣傳鼓動工作的經驗,深入到少數民族民眾中去,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宣傳紅軍北上抗日的方針政策。他告訴當地居民,彝人與漢人的工農勞苦民眾都是受壓迫剝削的一家人,紅軍就是要把受苦人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彝人要和漢人中的貧苦工農親密聯合起來,反對壓迫者與剝削者的漢族官僚、軍閥。我們不能自己互相爭鬥,上軍閥官僚的當。經過他們細緻的工作,當地居民紛紛把紅軍當作大救星,要求紅軍為他們申冤報仇,青年們還紛紛要求參加紅軍。艾平自己就爭取了很多人當紅軍。他還記下了“倮倮”投軍的熱烈場面,載入了紅軍長征的史冊。

1935年10月,艾平跟隨部隊終於到達陝北。他將自己長征中的詳實記錄進行了認真整理,撰寫了《第六個夜晚》、《占領古陂墟》、《倮倮投軍》等11篇回憶文章,刊載於1942年延安出版的《紅軍長征記》中,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革命史料。

1938年2月20日,曾擔任過政治指導員、青年幹事、科長等職的艾平,隨陳光、羅榮桓率領的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和第六八六團,從晉西靈石出發,冒大雪到了山東,任山東縱隊第八支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3月,山東縱隊整編時,艾平任第一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0年底,艾平被組織送到延安學習。他首先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了一年多,1942年又轉到了中央黨校繼續深造。當時,學校開設了軍政理論知識、馬列主義基礎理論,毛澤東著作等幾個方面的課程。艾平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中非常認真,力求搞深搞透。同時,他又根據自己的廣泛愛好,博覽群書,在圖書館找來各類課外書,特別是中外歷史和小說,他讀了很多。他還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攝影技術,練習書法,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名“多面手”,是工農幹部知識化的典型。

在抗大期間,艾平還參加了延安整風。他認真學習黨中央規定的整風學習檔案,精讀《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特別是深入研究《改造我們的學習》,領會精神實質,理論聯繫實際,對黨的歷史、個人走過的路進行認真地分析,總結出經驗和教訓。通過整風,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提高了馬列主義水平,思想產生了飛躍。

1945年,艾平從抗大畢業時,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10月,艾平被分配到冀東軍區第十四軍分區任政治部主任。1946年1月,艾平參加了承德保衛戰,當時,國民黨軍在美軍的直接配合下,分東西兩路向熱河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企圖在1月13日停戰令生效以前占領戰略要點承德。同時,敵九十二軍、九十四軍大部,偽河北省三個保全團及日軍殘敵800餘人,向我石匣、古北口地區發起進攻。古北口在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為長城要隘之一,盤龍、臥虎兩山對峙,中路僅通一車,極為險要,明代時曾建古北口城設防。在承德保衛戰中,艾平按照分工率領機關和十六團坐鎮古北口,沉著果斷地指揮一個團的兵力抗擊十倍於己之敵的進攻,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衝鋒。

黃昏時分,敵人見對方沒有重武器,又採取人海戰術蜂擁而上,企圖在天黑以前占領陣地。為了節省彈藥,艾平帶領部隊,依據有利地形,將陣地上的石頭滾向敵群,砸得敵人抱頭鼠竄。

敵人不甘心失敗,不一會兒又沖了上來,眼看就要突破前沿陣地。在這危急時刻,艾平拿起一支三八槍上好刺刀,大聲喊道:“同志們,跟我沖啊!”他身先士卒,第一個衝出戰壕,向敵人殺去。

在他的帶領下,戰士們一個個像下山的猛虎,端著閃亮的刺刀殺向敵群。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白刃格鬥,又一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艾平率領部隊頑強堅守,經過一晝夜的戰鬥,殲敵1500餘人,終於粉碎了敵人經冀東腹地進攻承德的計畫,受到了上級的通令嘉獎。

1946年上半年,隨著解放區的發展壯大,蔣介石又陰謀對解放區進行“蠶食”。解放軍在黨的領導下,依靠廣大民眾展開了反“蠶食”鬥爭。在這次鬥爭中,艾平協助司令員曾雍雅等,領導當地黨政軍民開展了軍事和政治相結合的攻勢。他們周密布置,主動出擊,派武工隊深入到封鎖嚴密的敵占區張貼標語,召開民眾大會,有時還召開偽軍家屬座談會,揭露國民黨的反動陰謀和暴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並為他們指出棄暗投明的出路。武工隊神出鬼沒的活動及其有利的政治宣傳,在敵戰區起了很大作用,一些有罪惡的敵人膽戰心驚,天色一黑就龜縮到窩裡不敢出門,敵特活動不得不有所收斂,民團武裝也發生了動搖。一些敵人的據點先後被攻克,敵人的“蠶食”陰謀遭到失敗。

8月,艾平又參與組織指揮了香河保衛戰。香河地區是冀東解放區的前哨。敵九十二軍依仗裝備精良,竟向十四分區發出通牒,要解放軍讓出香河縣城。十四分區的領導做出決定,要堅決保衛香河。艾平親自到前沿陣地進行戰前動員。他告訴戰士們:“敵人叫嚷讓我軍讓出香河。我們寸土不讓,堅守陣地,狠狠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聽了艾平的動員,戰士們堅定了必勝的信心。4日,敵人向香河發起進攻。在將士們的反擊下,敵人扔下200多死傷殘兵,狼狽地逃了回去。

1947年1月,艾平擔任冀察熱遼軍區冀東軍區獨立第十旅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不久,他得到了一份情報。內稱:通縣城內無敵正規軍,只有留守人員和地方武裝上千人,因忙於過年,而戒備不嚴,無戰鬥準備。旅長曾雍雅和艾平根據這個情報,仔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決定出敵不意,奔襲通縣。

在部隊向通縣開拔的行軍路上,艾平來到戰鬥尖刀班——三十四團二營三班,問三班長:“郭班長,你們能突進去嗎?”“請首長放心,我們一定能夠登上城牆,打進去!”“好!”艾平鼓勵他們說:“相信你們會像一把鋒利的刀,插入敵人的心臟!”

2月29日,部隊冒著凜冽的寒風,急行軍100多里,秘密開進到距通縣十多里的八各莊。正當他們調整好部隊,準備發起攻擊時,突然接到一份緊急敵情通報:“通縣於今(9)日下午由密雲方向增兵2000餘人。”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艾平和曾雍雅進行周密地分析和判斷,決定按原計畫行動。

午夜時分,攻城戰鬥打響了,曾雍雅和艾平帶領旅部隨三十四團二營行進到城內北大街的一個商號里,靠前指揮。直到10日凌晨5時20分,經過近六個小時的激戰,艾平所部攻克了通縣縣城,全殲守敵1100餘名,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

北平門戶被打開,解放軍威震平津,敵人驚恐萬狀,被迫停止了對解放區的“掃蕩”。冀東軍民反蔣自衛作戰取得了勝利。

1947年4月,冀東軍區隨冀察熱遼軍區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5月,艾平出席了冀察熱遼軍區黨代會。會後,他隨冀東軍區政治部主任李中權率領的中共冀東代表團,返回冀東。當代表們途徑烏丹縣的柴火欄子宿營時,突然遭到土匪騎兵千餘人的包圍。情況緊急。艾平立即協助李中權,組織所有警衛人員,利用院牆、洞穴阻擊匪兵。戰鬥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由於警衛人員使用的多是短槍,火力弱、射程近,敵人瘋狂地沖了上來。戰士們和代表們被逼到一個小院落里。敵人爬上了附近的房頂,往院裡投擲手榴彈,並不斷地挖房頂、牆壁。情況萬分危急。艾平率隊強行突圍,警衛人員將手榴彈塞進敵人挖破的土牆,引火起爆,把牆外的敵人炸得血肉橫飛;接著,十幾支盒子槍齊射,彈雨之中,迫使敵人讓路。借著濃煙的掩護,戰士們衝出一條血路。在突圍中,艾平負了傷,但他仍指揮部隊直奔村外,與聞訊趕來的熱河騎兵團會合。

犧牲經過

1947年8月上旬,冀東軍區獨立第十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縱隊第二十五師,艾平擔任政治委員。為了使部隊適應野戰轉變,艾平認真執行上級指示,首先在師、團、營各級建立健全黨委制,實行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其次,集中抓好部隊出關前的政治思想工作。二十五師的基層幹部和戰士,多是冀東人,他們拿起槍桿子,在黨的領導下解放了自己的家鄉,在土改中,很多戰士家裡分得了土地,部隊還提出了“保田保家”的口號,大家的幹勁兒足足的。現在,部隊要離開家鄉,挺進東北,有些幹部戰士思想不通,情緒不高。艾平利用開幹部會、做報告等各種機會,反覆講清開闢鞏固東北根據地的重要性,以及只有出關作戰,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才能保衛冀東,達到“保田保家”目的的道理。在各級黨組織積極細緻工作下,指戰員們想大局、講紀律,很快統一了思想,精神飽滿地奔赴關外新戰場。

9月,曾師長與艾平率隊進入遼西。

10月,第九縱隊接受了解放遼寧朝陽的戰鬥任務。朝陽是敵人所謂“金城湯池”的縣城。二十五師擔任了攻打朝陽城東、西、北三門的任務。10月21日,攻城戰鬥發起後,二十五師三次猛攻未克。次日上午,艾平與師長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總結教訓,調整部署,重新勘察地形,選擇突破口。當晚21時,部隊再次發起攻擊,經過1個多小時激戰,兩支突擊隊同時從城北、城西插入敵城防內,一舉解放了朝陽縣城。

在東北民主聯軍攻占朝陽的同時,敵九十二軍二十一師、四十二師沿錦(州)義(縣)鐵路北進,企圖增援朝陽,10月29日,艾平指揮二十五師隨縱隊東進至義縣西,包圍了敵人,11月1日上午,二十五師奉命奪取二道河子及262高地,先斷敵退路,再分割殲滅。二十五師七十四團、七十五團擔負主攻。當日下午3時,師指揮所由小嶺子出發,進入閻家屯丁南山262高地。此地距北面山上敵人約一公里遠,艾平一直在指揮所觀察敵情。當他發現頭道河子敵人將重火器向東運動,可能有突圍逃跑的企圖,便帶上警衛班幾個戰士上山。準備親自到前沿陣地指揮部隊向東調整部署。為了搶時間,他急匆匆地向山樑上前進。敵人發現了他們,集中炮火向他們射擊。警衛班的同志擔心首長安全,勸艾平不要再靠前,可是他全然不顧,還邊走邊喊前沿的七十四團一營教導員:“高長祿,快帶部隊向東沖!”突然,一發炮彈在艾平身邊爆炸,艾平負了重傷,但他仍繼續高喊:“高長祿,敵人要跑,快衝上去!”當掩護人員把他抬下來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了。下午5時45分,艾平停止了呼吸。同志們含淚為他包紮好傷口,為他換上潔淨的衣服,送到冀東安葬了。

艾平為了祖國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果說他所寫的文章為人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那么他一生革命、獻身祖國的經歷所譜寫的壯麗詩篇正是留給後來者的寶貴精神財富。艾平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