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波士汀

艾倫·波士汀

Doesn 1977年《天意》(“Providen Doesn

基本資料

英文名:Ellen Burstyn
生日:1932年12月7日
出生地:美國密執根州的底特律
代表作:
《最後一場電影》《招魂者》《再見愛麗斯》《夢的輓歌
女影星艾倫-伯斯汀在70年代就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一時期成為她演藝事業的全盛年代。在這10年中,她一直是“奧斯卡”選民投票時必選的熱門人物……

影人介紹

女影星艾倫-伯斯汀在70年代就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一時期成為她演藝事業的全盛年代。在這10年中,她一直是“奧斯卡”選民投票時必選的熱門人物。
艾倫-伯斯汀1932年12月7日出生於美國密執根州的底特律,兒時的她一開始學習舞蹈並在一個雜技團表演。後來她有機會成了一本平裝書的封面人物,並在蒙特婁一家夜總會以"克里-弗林"的藝名表演舞蹈。1954年,她在電視台的“傑克-格利森專欄”擔任格利森女郎。到了1957年,她又以一個新的舞台名字"埃倫-麥凱莉"首次在百老匯露面,參加舞台劇《女性遊戲》(“Fair Game”)的演出。在紐約期間,艾倫-伯斯汀師從斯特拉-阿德勒學習表演,後來,她嫁給了戲劇導演保羅-羅伯茨(Paul Roberts),並移居到洛杉磯參加電視工作。不久她又回到了東海岸在演員演播室(Actors' Studio)工作。1964年,艾倫拍攝了她的第一部電影《熱情之夢》(“For Those Who Think Young"),並很快又接拍了《Goodbye Charlie》。然而,這時她還沒有真正沒有被影視界所接納。在這段時期,她主要參加日間肥皂劇《醫生》(“The Doctors”)的攝製工作。
直到嫁給了她的第三任丈夫----演員保羅-伯斯汀(Paul Burstyn)以後,她才開始以大多數觀眾所熟悉的名字出現,並憑著1969年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影片《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而逐漸出名。雖然這部電影並不很成功,但艾倫-伯斯汀在該片中的表演引起了導演保羅-馬祖斯基(Paul Mazursky)的注意,1970年他讓艾倫擔綱主演了其執導的影片《亞歷克斯遊仙境》(“Alex in Wonderland”)。從這時開始,艾倫進入了演藝事業的多產期,並成為了70年代最傑出的女影星。
1971年艾倫先是在彼特-波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執導的大製作《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中擔任角色,她憑藉此片奪得紐約和全美電影影評人獎,並獲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提名。結果,她在奧斯卡獎上卻輸給了本片的另一女影星克洛里斯-得奇曼(Cloris Leachman)。接著,她又在鮑勃-拉斐爾遜(Bob Rafelson)的著名影片《The King of Marvin Gardens》中擔任角色,為奧斯卡影帝傑克-尼科爾森配戲。
1973年,她擔綱主演了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執導的經典恐怖片《招魂者》(“The EXORCIST”),在劇中扮演單親母親克麗絲,片中的場景令當時許多觀眾都懷疑自己床下有惡魔而夜不能寐。此片一舉獲得當年10項奧斯卡大獎提名,艾倫也以無懈可擊的演技再次榮獲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女演員提名。1974年她又與馬祖斯基二度合作,出演了他執導的荒誕片《Harry and Tonto》。當年另一部作品是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Thursday's Game》。這期間艾倫還曾獲得東尼獎及多次金球獎、艾美獎提名。
然而,真正將艾倫-伯斯汀帶入超級影星行列的是1974年她所拍攝的《再見愛麗斯》(“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當時由於她的堅持,華納公司提前二年就買下了這部影片的劇本,但是她想把這部劇本搬上銀幕的努力卻遇到了極大的阻力。一開始,她選擇福特-科普拉(Ford Coppola)來執導,但遭到婉拒。科普拉建議她試試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正好馬丁-斯科西斯拍完《Mean Streets》後,急著想拍一部"女性電影",便同意接手,剛出道的朱迪-福斯特也被邀加入了此片。這部影片結果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取得了較好的票房價值,"事不過三",艾倫-伯斯汀也終於如願以償地贏得了一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獎盃。就在同一年,她因在百老匯演出浪漫舞劇《Same Time Next Year》而獲得戲劇年度獎。這是自20年前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以來第一個在同一時期獲得這二項獎項的女影星。
自此以後,艾倫離開了舞台界和銀幕,拒絕了一部部的片約,消失了整整3年。直到在阿蘭-雷奈(Alain Resnais)的影片《天意》(“Providence”)中再次露面,但這部影片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1978年她出演朱爾斯-達辛(Jules Dassin)執導的《戀愛夢想》(“A Dream of Passion”)也落得同樣的下場。這一年,艾倫還與艾倫-阿爾達(Alan Alda)合作,將她在百老匯演出的舞台劇《明年同一時間》(“Same Time Next Year”)拍攝成了電影,但也未取得成功。聊以安慰的是,這一年她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疲憊的艾倫在休養生息了二年後,1980年出演了驚悚片《暗夜追殺令》(“Resurrection”)。1981年出演《北方的寂靜》(“Silence of the North”),這部影片後來在有線電視台播放。這一年,她又為有線電視台推出了電視片《The People vs. Jean Harris》,這部電視片取材於有名的“斯卡斯代爾謀殺案”,此片為她贏得了艾美獎提名。1984年,她又在電影《亂世風雲》(“The Ambassador”)中擔任角色。次年,又與人合作,聯手推出了《男人心》(“Twice in a Lifetime”)。
此後,她專攻電視,推出了一系列的電視劇,1986年主演了微型情景喜劇《艾倫-伯斯汀秀》(“The Ellen Burstyn Show”)。1988年艾倫終於重返電影界,相繼拍攝了《漢娜的戰爭》(“Hanna's War”)和《伴你一生》(“Dying Young”)。在最近十年中,艾倫拍攝的其它有影響的作品包括1995年的《編織戀愛夢》(“How to Make an American Quilt”),1996年的《The spitfire Grill》,以及1998年改編自大型舞台劇的《隨心所愛》(“Playing By Heart”),艾倫在劇中扮演一位愛滋病患者的母親。
2000年,艾倫-伯斯汀70年代主演的《招魂者》(“The Exorcist Directory”),經重新包裝後在世界各地上映,反響熱烈,為去年的神鬼片市場又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接著艾倫主演了達倫-阿羅夫斯基首次執導的非主流影片《夢的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在劇中扮演無助的母親薩拉,她那空洞無神的大眼,蓬亂的頭髮,生動地表現出角色無奈的內心世界,使得觀眾在心靈上受到強烈的震撼。艾倫因此獲得了2000年度波士頓影評人最佳女主角獎,並榮獲第5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提名,成為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有力爭奪者。
近幾年,艾倫-伯斯汀穿行於銀幕、舞台和螢屏,充沛的精力使她保持著良好的演藝狀態,不時有驚世大作出品,使人們不得不感嘆她的才華和魅力。

主要電影作品

2000年《夢的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
2000年《招魂者》(“The Exorcist Directory”)
1998年《隨心所愛》(“Playing By Heart”)
1996年《The Spitfire Grill》
1995年《編織戀愛夢》(“How to Make an American Quilt”)
1988年《伴你一生》(“Dying Young”)
1988年《漢娜的戰爭》(“Hanna's War”)
1985年《男人心》(“Twice in a Lifetime”)
1984年《亂世風雲》(“The Ambassador”)
1981年《北方的寂靜》(“Silence of the North”)
1980年《暗夜追殺令》(“Resurrection”)
1978年《明年同一時間》(“Same Time Next Year”)
1978年《戀愛夢想》(“A Dream of Passion”)
1977年《天意》(“Providence”)
1974年《再見愛麗斯》(“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4年《Harry and Tonto》
1973年《招魂者》(“The Exorcist”)
1972年《The King of Marvin Gardens》
1971年《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1970年《亞歷克斯遊仙境》(“Alex in Wonderland”)
1969年《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
1964年《熱情之夢》(“For Those Who Think Youn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