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相非心難

外人問:色法是有質礙的,識是無質礙的。 這好像《攝大乘論》上的頌文:“亂相及亂體,應許為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 所以,亂相、亂體、能變、所變,都不離識。

佛學術語,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五難。外人問:色法是有質礙的,識是無質礙的。如果色法也是以識為其本體,為什麼在緣境的時候,似有色相顯現,前後一類堅住,無有變異亦無間斷,多時相續呢?論主答:這是無始以來,名言薰習的勢力所生起之故,可以給雜染、清淨等法作為依託的處所。如果沒有這個依託的處所,也就沒有顛倒的迷執,當然也就沒有染雜法及清淨法。因此諸識緣境,也有似色相的顯現。這好像《攝大乘論》上的頌文:“亂相及亂體,應許為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此頌的意思是說:無論是所變亂相的色相,及能變亂識的心體,都是前面所說的色相和心識;假使沒有所變的亂相,也就沒有能變的亂識;沒有能變的亂識,也就沒有其餘的亂相。所以,亂相、亂體、能變、所變,都不離識。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