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盡情禪空色相:蘇曼殊傳

《懺盡情禪空色相:蘇曼殊傳》內容簡介:蘇曼殊,一個讓整個民國都為之傾倒的情禪始祖。他是中日混血兒,出身買辦豪門,卻一生漂泊,落拓無羈;他是國民黨的元老,曾任孫中山的秘書,與蔣介石、陳獨秀、汪精衛等國共領袖關係密切;他是著名詩僧,其詩意境絕美富有禪意,曾掀起一場經久不息的“曼殊熱”,並與嚴復、林紓並稱清末三大翻譯家;他又是著名畫家,走在近代美術開放轉型的前列;他還是一個美食家,不惜敲掉自己的金牙換糖吃,並自稱“糖僧”;他又是痴情的僧人,因愛落髮出家,最終留下“一切有情,皆無掛礙”八字,結束了三十五歲的傳奇人生。《懺盡情禪空色相:蘇曼殊傳》以翔實的史料、細膩的文字梳理了蘇曼殊的一生,並巧妙細膩地將蘇曼殊的詩詞融入其中,同時,書中還對蘇曼殊的情禪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讓讀者對情對禪都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堪稱了解蘇曼殊的必讀經典之作。

內容簡介

《懺盡情禪空色相:蘇曼殊傳》編輯推薦:第一本將蘇曼殊詩詞與生平巧妙結合的讀本。生憎花發柳含煙,東海飄零二十年。 懺盡情禪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經眠。
他是和尚,卻吃肉喝酒近女色;
他是情僧,卻屢次拒絕女人的投懷送抱;
他是革命家、文學家、翻譯家,只活了短短三十五歲;
他的朋友有魯迅、郭沫若、陳獨秀,他曾試圖刺殺康有為。
關於民國。蘇曼殊是民國最特立獨行、最受追捧的佛學大師,與諸多民國政治、文化風雲人物關係密切。《懺盡情禪空色相:蘇曼殊傳》致力於揭示和還原他與這些人的關係,是很好的民國史入門讀物;
關於佛學。蘇曼殊是著名的佛學大師,他以情入禪,成為情禪的開山宗師。《懺盡情禪空色相:蘇曼殊傳》深入淺出地講解探尋了情禪的思想核心,是入情禪的不二法門;
關於傳統詩詞。蘇曼殊與倉央嘉措都是著名詩僧。但蘇曼殊的身世卻更加精彩傳奇,詩歌成就也更高。他的詩極富古典氣質又深染禪味,曾在民國掀起過一場狂熱的“曼殊熱”。《懺盡情禪空色相:蘇曼殊傳》是第一本蘇曼殊詩傳,完整收錄講解了他的所有詩作,堪稱經典。

作者簡介

彭訓文,畢業於人大中文系,傳統文化作家,曾出版過《曾國藩傳》、《民國的那些大師》等多部作品。酷愛傳統文化典籍,並頗有研究心得,尤其喜歡詩詞文化。他的文字往往博採典籍,裁剪熔鑄卻又不失淡然本色,極富文化深度,可讀性很強。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他以不拘形跡的個性,在廣州一個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張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變名為僧,從此出入於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時,誠為異數。
——南懷瑾
太虛近偽,曼殊率真。內典工夫,固然曼殊為優;即出世與入世之法,太虛亦遜曼殊多多也。
——孫中山
在許多舊朋友中間,像曼殊這樣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
——陳獨秀
中國有兩大詩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印順大師
朋友中有一個古怪的人,有了錢就喝酒用光,沒有錢就到寺里老老實實地過活,這期間有了錢,又跑出去把錢花光。與其說他是虛無主義者,倒應說是頹廢派。
——魯迅
曼殊是一個很有天分的人,看他的絕句與小品文可以知道,又生就一副浪漫的性情,頗足以代表革命前後的文藝界的風氣。
——周作人
蘇曼殊是一位才子,是一個奇人,天才是有的,靈性是有的,浪漫的氣質是很豐富的。曼殊的才氣,在他的譯詩里、詩里、小說里、畫裡,以及一切雜文散記里,都在流露閃耀。
——郁達夫
蘇曼殊無疑是中國詩史上最後一位把舊體詩作到極致的詩人,他是古典詩一座最後的山峰。
——謝冕

名人推薦

他以不拘形跡的個性,在廣州一個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張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變名為僧。從此出入於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時,誠為異數。
——南懷瑾
太虛近偽,曼殊率真。內典工夫,固然曼殊為優;即出世與入世之法,太虛亦遜曼殊多多也。
——孫中山
在許多舊朋友中間,像曼殊這樣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
——陳獨秀
中國有兩大詩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印順大師
朋友中有一個古怪的人,有了錢就喝酒用光,沒有錢就到寺里老老實實地過活,這期間有了錢,又跑出去把錢花光。與其說他是虛無主義者,倒應說是頹廢派。
——魯迅
曼殊是一個很有天分的人,看他的絕句與小品文可以知道,又生就一副浪漫的性情,頗足以代表革命前後的文藝界的風氣。
——周作人
蘇曼殊是一位才子,是一個奇人,天才是有的,靈性是有的,浪漫的氣質是很豐富的,曼殊的才氣,在他的譯詩里、詩里、小說里、畫裡,以及一切雜文散記里,都在流露閃耀。
——郁達夫
蘇曼殊無疑是中國詩史上最後一位把舊體詩做到極致的詩人,他是古典詩一座最後的山峰。
——謝冕

圖書目錄

自序 蘇曼殊:一個現代性的憂鬱症患者
1 孤櫻:懺盡情禪空色相
難言之恫
天才之奇
與佛結緣
櫻花之殤
2 童年:直面孤獨而慘澹的人生
故鄉瀝溪
私塾啟蒙
童年之樂
折磨到來
蘇曼殊的孤獨
去上海
3 求學與初戀:一寸春心早已灰
大同學校的權力爭奪
青年蘇曼殊很愛國
馮自由這個同學
同學叫他“櫻開花”
初戀是他永遠的痛
櫻花落
情禪,從這裡開始
4 革命:從東京到上海
從早稻田大學到成城學校
革命是什麼
“我們”
秘密團體都做些什麼
暗殺團
披髮長歌
5 鼓吹:風雪來招武士魂
性情中人做性情中事
聚會鳴槍公開與政府決裂
《國民日日報》
《慘世界》的無政府主義
“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湖南的運動
獨自旅行
6 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塵世的囚徒
一個人的放逐
蘇曼殊會見日本友人
奇怪的原始習俗
前輩的旗幟
7 你是一隻教授
你是一隻教授
黃興、蘇曼殊造炸彈
穿袈裟吃花酒,不方便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
趙聲豪於飲,蘇曼殊雄於食
8 輾轉:革命偶像派和小資生活代表
東京灣來了新的扛把子
光復會的同志都是實幹家
借錢過小資生活
9 畫僧:以藝術水墨浸潤革命
你題辭來我作畫
對勞動人民真正的同情
為《秋瑾遺詩》作序
以藝術的水墨來浸潤革命
10四門功課
早起開門一件事:今天又去哪裡吃?
神經:“沒有閱歷可不行呀!”
翻譯:一個世紀也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
佛學:編輯《梵文典》
11 無計逃禪奈有情
梨花帶雨
雪南可人
白雲庵,幽靜處也是革命地
躺著也中槍!
仇人見面
教英語的佛學校
老居士給蘇曼殊講了一個故事
12 本事詩十首:蘇曼殊的愛情絕唱
東京不太平
本事詩十首:蘇曼殊的愛情絕唱
初遇
訴衷腸
舊恨
無情淚
歸去來思
13 揮手斬情絲,沐榔風椰雨
情禪
振錫南巡,流轉星霜
長詩代表作
爪哇的白骨
胡不歸,胡不歸?
14 徘徊與戰鬥文章
站隊伍?沒那習慣
老友章太炎“叛變”革命?
《太平洋報》社裡有兩個和尚
寫文章罵人的不單單是魯迅
在安慶的最後時光
15 天才的小說家和詩人
驢友蘇曼殊
與孫中山談笑風生
蘇曼殊首先是小說家
《斷鴻零雁記》:個人內心世界的現代性轉化
《絳紗記》、《焚劍記》:這個黑暗的社會現實
《碎簪記》、《非夢記》:封建禮教的壓榨
蘇曼殊的小說:轉折時期知識分子的群像
蘇曼殊然後是天才詩人
蘇曼殊的現代性體驗
16 一切有情,都無掛礙
遊歷、寡居
蘇曼殊與新文化運動
住在蔣介石家中
最後的日子
附錄一:蘇曼殊朋友關係表
附錄二:蘇曼殊簡明年譜

序言

自序
蘇曼殊:一個現代性的憂鬱症患者
許多年之後,面對熙熙攘攘的人群,你是否會回想起,第一次走進蘇曼殊的內心時所打的那個遙遠的寒噤。
那一天,“雨月,整個城市使它感到氣惱/它從瓮中把大量陰暗的寒冷/灑向附近墓地的蒼白的亡魂/把一片死氣罩住多霧的市郊。”(波德萊爾《憂鬱》)整個城市籠罩在雨、霧、陰暗、寒冷之中,憂鬱隨之產生。
時間就像是在轉圈圈,我們都會回到剛開始的時候。有一種憂鬱,周而復始。就像是波德萊爾痛苦地面對著“巴黎的憂鬱”,在那個世紀病泛濫的年代,有一個孤獨的過客在體味著現代性的“上海的憂鬱”(蘇曼殊曾多次輾轉於上海)。流布於西方和東方的這種孤獨感,來源於他們對社會人生的現狀與未來的憂鬱。而蘇曼殊的特別之處在於:在中西文化碰撞、新舊制度交替、傳統與革新的臨界點上,道與言不再是主題,只有“那消逝,以及消逝本身作為現代性的憂鬱(melancholia)成為主題”,“僅僅是讓消逝保持為消逝”(夏可君 語),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一個患有憂鬱症的蘇曼殊。
郁達夫曾指出:“蘇曼殊的名氏,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早已是不朽的了……他的譯詩,比他自作的詩好,他的詩比他的畫好,他的畫比他的小說好,而他的浪漫氣質,由這一種浪漫氣質而來的行動風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雜評曼殊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蘇曼殊這種複雜的浪漫氣質和行動風度,浸潤出了他奇特的生活風範和強烈的個性表現,在同時代創造了一種絕對的現代性的憂鬱和孤獨。
他“厲高節”、“抗浮雲”的處世態度,不僅影響了身邊的朋友,也感染了當時很多知識分子的風度、道德和思維方式。當他去世後,許多青年人赴其墓地憑弔、讀他的作品、蒐集他的詩畫,更有甚者,一些女學生在蚊帳內懸掛他的照片,自詡為他作品中的女主角,為他灑淚。“五四”後的很多青年人盲目地崇拜他,認為他做的東西,什麼都是好的,甚至為此不惜與當時的名家如胡適等反目(因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未提到蘇曼殊)。在蘇曼殊在世及離世的一二十年中,求他詩畫的人絡繹不絕,“遺文剩墨,尤其為書賈居奇”,他的各種集子一版再版,銷量差不多打破了一切普通書籍的銷售紀錄,一時為出版界的空前盛況。而相對於他的作品,他數不清的軼事、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奇特人格更加引人注目,他被人們尊為詩僧、畫僧、革命僧、情僧。
蘇曼殊是詩僧、情僧。他從小身世悽苦,一出生母親便改嫁,而由於中日混血的身份,他回到廣東老家後備受欺凌,一次生病後竟被嬸母棄置柴房等死。初戀情人為他跳海自殺,他一生三次遁入空門,周旋於無數煙花女子之間,和她們結為知己。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出現過很多美貌的女子,愛他的,他愛的:雪鴻、靜子、佩珊、金鳳、百助楓子、張娟娟、花雪南……而他,一面像是體驗著愛情的美好,一面又逃避愛情。不同於其他和尚的苦禪,他修的是情禪。他認定欲望的實現便是愛情的失敗,因此崇尚所謂的精神戀愛。陳獨秀曾說他“是大有情人,又是大無情人,有情說他也談戀愛,無情說他當和尚”。
他從小沒好好學過中文,十三歲時漢語水平還很低。對於詩,開始連平仄押韻都不懂,但他勤學多練,還常常請教好友陳獨秀、章太炎。也許正是其悽苦的遭遇和他的“真情”,他的詩作才富有天才、靈性和浪漫氣質。他以情詩見長,纏綿真摯,寫男女情事,卻包含著僧俗的衝突,濃郁而克制的感情,沉著而寧靜。他不寫則已,一寫便是以數十首組詩的“戀情史詩”來記述一段戀情的始終,如《東居雜詩十九首》、《本事詩》(十首)、《無題》(八首)等。這些詩大都是給和他相處的女子的贈作,每首背後都能看到他的深情與無奈、掙扎與痛苦。
此外,他的詩才還表現在譯詩上,他是中國最早翻譯介紹拜倫詩歌的人,曾出版《拜倫詩選》,他還編輯和譯校了漢詩英譯《文學因緣》、《潮音》、《漢英三昧集》,引起世人震驚。
南社同仁王德鍾將蘇曼殊稱為“天才絕人”,認為其人“襟懷灑落,不為物役”,為“遁世獨立之佳人”;其詩“茜麗綿眇”,其神“蹇裳湘渚,幽幽蘭馨”,其韻“天外雲,如往而復”,其神化之境則“如羚羊掛角而弗可跡也”“曠觀海內,清艷明雋之才,若曼殊者,殊未有匹焉。”(《燕子龕遺詩序》)當代詩評家謝冕曾說,“蘇曼殊可稱之為本世紀國中國詩畫上一個有力的充滿期待的冒號的詩人。而且綜觀整個20世紀,用舊體寫詩的所有的人其成績沒有一個人堪與這位英年早逝的詩人相比……蘇曼殊無疑是中國詩史上最後一位把舊體詩做到極致的詩人,他是古典詩一座最後的山峰”(《1898:百年憂患》)。
蘇曼殊又是一位畫僧。他在日本大同學校時開始習畫,此後十年堅持不懈,精益求精。他的畫多峰巒、危岩、孤松、垂柳、殘月,以及荒涼的城垣、幽遠的廟宇、村邊的茅台、山間的斷橋等意象,體現出一種空靈境地和至平至淡至無意而無盡的境界追求。他的女弟子何震說,他“所作之畫,則大抵以心造境,於神韻為尤長”。
蘇曼殊作畫天賦很高,常常靈感一來揮筆而就,如他曾到友人劉三家中做客,飯後速作《黃葉樓圖》,寥寥幾筆便勾勒出遠山剩水,樓台孤鴉,用筆精到而神韻古樸。有時他又久不提筆,以至於友人只得設計誘逼他作畫。《太平洋報》的葉楚倫因向他多次求畫不得,就將他騙到李叔同的房中,鎖在屋內,並備好他喜歡的雪茄、摩登糖、牛肉等,方才邊吃邊畫成《汾堤吊夢圖》。他將西洋畫法純熟地運用於國畫中,使該畫如今成為別具一格的瑰寶。他作畫怪習頗多,常常畫完便撕掉,如女子求畫則無須潤筆費而索要女子小影,他還以筆毫蘸侍立女子唇上的胭脂作畫,常為友人取笑。
陳獨秀曾說:“曼殊作畫,教人看了如咫尺千里,令人神往,不像庸俗畫匠之浪費筆墨。”柳無忌則說:“他帶給中國畫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獨創性和構思,他的藝術是如此獨特、卓越,觀察起來比任何古語所能形容的都要好。曼殊的畫,超越了自然和生活的真實,達到了一種在近代中國繪畫裡罕見的空靈的美。”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開派人物黃賓虹說:“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幾十幅畫,可惜他早死了,但就是那幾十幅畫,其分量也夠抵得過我一輩子的多少幅畫!”
蘇曼殊也是一個革命僧。他一生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有著血緣關係。他參加過青年會、拒俄義勇隊、軍國民教育會、橫濱暗殺團、光復會、華興會、同盟會、中華革命黨,試圖刺殺康有為,發表《反袁宣言》,大罵其為“獨夫民賊”,他與孫中山、黃興、陳獨秀、章太炎等革命巨子結為摯友,與幾十位後來的民國著名人物熟識,時人都以與蘇曼殊結識為榮幸。
孫中山稱讚他一生都未和革命脫離聯繫,實在是“一個革命的和尚”,而章太炎則說他“於朋友竺摯(篤厚誠摯),凡委瑣功利之事,視之蔑如也”,所以雖然“名在革命者,或不能的齒列”。而對於辛亥革命成功後黨人爭相攀爬上位,爭權奪勢,蘇曼殊更是給予了尖銳的諷刺和指責,即便是大他十歲的章太炎也不敢還嘴(當時章太炎脫離同盟會,自組政黨,傾向袁世凱)。在他患病期間,蔣介石夫婦將他接到家中養病,為給他買糖,當時還頗為貧窮的蔣介石竟然當掉了自己的衣服。而在他離世時,革命黨要人主持治喪,孫中山還親自過問喪葬細節。
以上一些算是蘇曼殊較為光明、為大家所稱頌的一面,而作為一個獨特的具有憂鬱氣質(現代人稱為抑鬱症)的文化人,由於人生際遇、心理、環境等因素,他又表現出畸形、放浪、複雜的人格畸變。他對外界刺激的極度反應,讓他在當時變得特立獨行,名聲在外,正如他自己所喜歡的那句詩那樣:“丈夫自有沖天氣,不向他人行處行”(蘇在《潮音·跋》所引)。
他的這種獨特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的來去自如、芒鞋破缽、浪跡天涯、時僧時俗、不修邊幅。
留日歸來後,他曾在數家報館主持筆政,參與數個革命黨活動,時時穿行於政治、文化、商業、宗教等各色圈子裡,與各色人物均有深交。世人永遠都不解他究竟該定位在哪個領域。正當他事業如日中天時,他卻突然出家為僧。後來不知何故又“逃釋歸儒”,出國遊歷,直至泰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印尼諸國。他還多次在中、日各地來回穿梭,常常是一個月以為限,最多時竟有四五次之多。蘇曼殊自己說:“我生性不能安分,久處一地,甚是沉悶。”他一生飄零,居無定所,在一處居住,必不超過一年半載。
蔡哲夫曾在杭州靈隱寺見他“石欄危坐”,“內衣毳(即寒毛)織貫頭,眉宇悲壯之氣逼人”(《曼殊畫跋》);劉師培曾在西湖看見一個和尚“面壁趺坐,破衲塵埋,藉茅為榻,累磚代枕”,像是幾年沒出去過,等到走近一看,竟然是三天前在上海“住洋樓,衣服麗都,以鶴毳為枕,鵝絨作被”的蘇曼殊(樂叟《庚子隨筆》);楊性恂曾回憶,蘇曼殊和他在湘中實業學堂授課時,“鎮日閉戶不出,無垢無淨,與人無町蹊”,而忽然有一天手持竹杖,“著僧服,雲遊衡山,則飄然去矣”(《錦笈珠囊筆記》)……
其次是饕餮大嚼,揮霍無度,富時擁衾束腰,窮時乞貸度日。章太炎曾說他向人借了幾元,即拿來買吃的,吃完錢也用完了;在日本他曾飲冰五六斤,到了晚上不能動,人都以為他死了,探視又還有氣,第二天“復飲冰如故”(《曼殊遺畫弁言》);柳亞子說他每天吃糖三袋,柳曾贈給他二十枚薴頭(芋頭)餅,他一下午便吃完了,第二天腹痛得起不來(《燕子龕詩序》);胡韞玉說他善吃,得了錢就買吃的,沒錢了就躺在床上不起來,喝水度日;他曾經將自己鑲的金牙敲掉來換糖,一次在香港街頭久久無人交易,憤而將金牙扔入水中(《曼殊文鈔序》)……他的飲食無度在友人間廣泛流傳,甚至於在病中也不顧醫生和友人勸阻大吃大嚼,而這最終也要了他的命。
而最為時人所傳的還是他的癲狂無度,放浪形骸。章太炎曾說他竟然連稻子和麥子也分不清楚,吃了四五碗飯,也不知道那是水稻(《曼殊遺畫弁言》);一次孫中山讓宋教仁接濟蘇曼殊二百大洋,困苦的曼殊接錢後狂喜,遂廣發請柬,大宴賓朋,一晚上錢即用盡,而孫、宋亦在被請之列,接帖時,兩人對視,哭笑不得;平日裡,蘇曼殊觀悲劇而淚眼婆娑,聞哀樂而袈裟濕透,思故人而泣如雨下;馮自由曾回憶,在日本時,蘇曼殊曾與劉師培、何震夫婦同住,“有一夜忽一絲不掛,赤身闖入劉室,手指洋油燈大罵,劉氏夫婦鹹莫名其妙”(《蘇曼殊之真面目》),據馮玉祥說,蘇曼殊是犯了神經病……
以上這些駭人聽聞的行為是蘇曼殊的另一面。由於他的這種玩世不恭的行為方式,讓很多人誤以為他是“不解人事”的“嬰兒”。對此,他的摯友陳獨秀說:“當曼殊是傻子的人,他們還在上曼殊的大當呢,曼殊的貪吃,人家也都引為笑柄,其實是他的自殺政策。他眼見舉世污濁,厭惡的心腸很熱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於是便亂吃亂喝起來,以求速死。”陳進一步肯定他說:“在許多舊朋友中間,像曼殊這樣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柳亞子《記陳仲甫先生關於蘇曼殊的談話》);章太炎也說,蘇曼殊“獨行之士,不從流俗”,“靡而不鄰,涅而不滓……元瑛(即蘇曼殊)可誣,乾坤或幾乎息矣”;李歐梵總結說,“像這些新道家聖徒一樣,蘇曼殊也有意顯示出一种放浪不羈的生活風格,同時又試圖用佛教教義來證明其合理性。不過,他那副和尚的外表僅僅是一種裝飾罷了,並不能為他的生活態度提供多少正當的理由。倒是給他抹上了一層傳奇的色彩”(《現代性的追求》)。
不管蘇曼殊有沒有誆騙我們,他的不幸身世、毫無家庭溫暖的童年生活、悽苦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的整個文化氛圍對其性格的塑造和影響則是肯定的。
西方心理學一直在關注母親行為對胎兒的生理影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雖廣受批評,但他所強調的兒童時期的經歷對整個人生的影響卻被大家接受下來。所謂“新”弗洛伊德主義也認為,現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變態,如焦慮、不安全感、寂寞感,等等,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會要求不相適應以致失調的結果。蘇曼殊從出生起便飽嘗人間疾苦,孤獨、冷眼、辱罵、欺凌伴隨著他的童年生活,這使他對環境產生了自卑和反抗的雙重行為,他的遁入空門和狂熱的反傳統都可以以此來解釋。
而在生理上,我們看到他所患的如腸胃病、痢疾、痔疾、腦病等疾病,都直接源於他的憂鬱症。在現代,憂鬱症被譽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四大殺手,而在當時,憂鬱症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甚至在文藝復興時期,憂鬱症曾被作為“熱情奔放而又才華橫溢”的文人所特有的某種情緒而廣受標榜,人們爭相模仿《哈姆萊特》中的哈姆萊特、《威尼斯商人》中的安東尼奧和《皆大歡喜》中的傑奎斯等憂鬱症患者。
疾病,與人類相伴而生。而在文人們看來,病痛,則是幫助他們通向文學之路的藥引。很多作家不僅自己患病,還讓他們作品中的女主角以患肺結核等病為美。病,對文學從來就是這樣具有複雜而又矛盾的隱喻意義。現在來看,蘇曼殊的行為十分符合憂鬱症的特徵:“以心境低落為主,與處境不相稱,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時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
蘇曼殊長期處於沮喪、孤獨、壓力等情緒之中,從開始的焦躁不安、易怒、自卑及悲觀等到後來的倦怠、睡眠障礙,連帶生髮各類疾病,在其生命的晚期,他因喪失對生命的熱情而自戕。當然,這其中蘇曼殊有一處和憂鬱症不同,那就是他的饕餮大嚼,不過陳獨秀也說蘇曼殊的飲食無度其實也是在“慢性自殺”,從這點看,蘇曼殊比通常意義的食欲不振的憂鬱症患者更高一層。
而如果我們從當時中西文化深度撞擊的二十世紀初這一時代背景來看的話,蘇曼殊的憂鬱症則又包含了另一層意義。
相對於如章太炎、陳獨秀、劉師培這樣的國學大家,蘇曼殊的傳統文學修養不高,這讓他在反傳統時反而更加徹底,在受到西方進步思想的感染時,他表現出的熱情、寄予的期望更高。而要提醒的是,與此相應,對理想破滅後的失望也就越高。
他熱情地禮讚拜倫、雪萊等浪漫主義詩人的反抗精神和高尚人格,對西方民主思想、無政府主義等革命學說大肆鼓吹,他熱情地介紹虛無黨人的事跡、著作,“歌拜倫《哀希臘》之篇,歌已哭,哭復歌”,他的崇真恨偽、耽於幻想、多愁善感、憂鬱敏感、憤世嫉俗等性格,和拜倫都十分相似,他在回國時曾寫詩“蹈海魯連不帝情”,其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情懷更讓人稱他為“中國的拜倫”。
然而,當革命事業處於低谷、個人志向得不到發揮時,蘇曼殊所表現出來的頹廢、病態和徘徊卻具有濃厚的傳統意識。這不是說其向儒家傳統靠攏,而是說其與佛學、魏晉玄學和明末知識分子思想解放存在內在聯繫。
他一生以老衲自居,在佛門三進三出,並廣參禪宗,專修情禪;他的“怪”,也讓人想到了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輕視權貴,桀驁不馴,目空一切的“痴”;他的“真”與“狂”則與唐寅、徐渭等在迷茫和矛盾中追求個性自由平等中的反傳統頗為相似。而蘇曼殊在這種“病態”中又有超越,這在於他思想所獨有的複雜性:集佛教、無政府主義、國粹主義、浪漫主義、個性自由和封建荼毒於一身。這在諸如柳亞子、陳去病、陳獨秀、章太炎等這些身處中西文化撞擊、新舊交替漩渦中的民國知識分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現,只是沒有蘇曼殊這樣集中和特別。蘇曼殊和先賢們的不同在於,阮、嵇熱衷玄學,徐、唐最後也傾心佛學,當時章太炎、劉師培等亦學佛,而蘇曼殊則“五戒四犯”,從不坐禪,一生漂泊,這似乎又是對“企圖在宗教中獲得消解”的一種突圍!
哈洛爾德、奧涅金、沃達夫、默爾索等“世紀病”患者,成天處在個人失望與憂鬱之中,自嘲個人與社會的徒勞對立;而蘇曼殊一生漂泊無定,竟至死亦不知“憂鬱”與他如影隨形。
在後來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中,所謂的“對人類本身的普遍意義上的懷疑否定”,倒不如這裡的讓憂鬱成為主題,“讓消逝保持為消逝”!
人民大學的早春依舊寒冷,此書也歷時半載有餘,我在這個寒冬里走進蘇曼殊,希望在這個全球變暖的世界,帶給大家些許“寒意”:這個蘇曼殊,患有“憂鬱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