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一日

艱難一日

《艱難一日》原定“9·11”恐怖攻擊11周年當天發售,隨後因訂購踴躍發售時間提前至9月4日。前美軍海豹突擊隊員馬特·比索內特和共同作者、記者凱文·莫勒說,我們一起寫書時,馬克·歐文(比索內特的筆名)小心翼翼堅持他的理念,從不做任何破壞‘海豹突擊隊’行動或傷害前同事的事。美國國防部8月30日致信比索內特的律師,指認比索內特違反退伍前與國防部簽署的保密協定。根據協定,比索內特以第一人稱寫的書籍出版前必須接受軍方審查,但比索內特在沒有接受審查的情況下付印。

基本信息

新書簡介

美國前海豹突擊隊隊員揭秘擊斃拉登行動內幕的新書《艱難一日》,周二登上亞馬遜最暢銷美國書籍排行榜榜首。《艱難一日:殺死拉登行動親歷實錄》讓前美軍海豹突擊隊員馬特・比索內特名聲大噪。由於該書首次由“海王星之矛”行動參與者透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擊斃本・拉登細節。美國國防部官員當天表示,這是高度不負責任的行為,美國國防部和法務部將保留採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

艱難一日艱難一日

引發事件

《艱難一日》精裝版周二正式在美國銷售。並在銷量上超過了亞馬遜榜單上之前所有的暢銷書籍。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利特爾當天指責作者披露軍事機密是高度不負責任的行為,違反了之前與海軍陸戰隊簽訂的保密協定,同時利特爾對書中是否含有很多敏感信息做了答覆。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利特爾:“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我們認為這本書含有機密資料。”國防部表示,書的作者比索內特明知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還堅持將書的原稿未在提交安全審核的情況下擅自出版,國防部和法務部將會保留對作者採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
根據出版商達頓公司的廣告詞,比索內特是“首先衝進拉登住所三樓並目擊拉登斃命”的突擊隊員之一。但是,將“美軍歷史上最重要行動之一”曝光,打破了突擊隊員與軍方事先簽訂的保密協定。同時,該書還可能造成歐巴馬政府在“管密不嚴”問題上的進一步被動。在擊斃拉登後,歐巴馬政府對新聞界和影視界透露了不少內幕,被政治對手指責為“政治利用”。

激怒美國軍方原因

《艱難一日》之所以激怒美國國防部,原因有二:比索內特的拉登之死版本與官方的統一口徑有出入;著作未能事先經過國防部審查,涉嫌泄密。

圖書目錄

按 語

序言第一隊
第一章綠隊
第二章前五名、後五名
第三章第二層
第四章三角洲特種部隊
第五章核心隊員
第六章“馬士基阿拉巴馬”號貨櫃船事件
第七章曠日持久的戰爭
第八章羊腸小道
第九章華盛頓:暗潮湧動
第十章散步者
第十一章戰前等待
第十二章出發
第十三章滲透
第十四章哈立德
第十五章清剿三層
第十六章傑羅尼莫
第十七章撤離
第十八章證實
第十九章回家

後 記

讀後觀感

戰爭是一場以生命為賭注的遊戲,可以遊戲其中,但是不能不重視。——遊戲可以模擬戰爭,但是卻永遠沒有那種壓力我比較喜歡戰爭,但是重視的不是那些戰爭本身的事件,而是一方面想通過戰爭,人類這個終極解決問題的方法,來了解人類社會本身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則是了解戰爭中的手段,在以生命作為賭注的情況下,看看人們能夠爆發出的創造力和忍耐力。 
 縱觀歷史,雖然世界上的戰亂不斷,但是因為技術的提高,以及幾次戰爭中美國對手的極其羸弱,讓人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兩點,無非是用百萬元的炸彈肆無忌憚的
轟炸幾元錢的設備,人命除外。看得只是讓人不平和辛酸,出外便沒有多少戰略和戰術的奇蹟。不過有一個例外,就是拉登,這個美國發誓集全國之力來搜捕和圍剿
之徒,居然躲藏了十多年而毫無蹤跡,不能不算是游擊戰術的一個奇蹟。可惜,也許對於美國人來說是萬幸,2012年傳來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的訊息,雖然又
驗證了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是最安全的躲藏策略,但是我更關心的是他是如何被發現的,至於如何被擊斃的,其實在情報被確認後,他就注定死了,並無太多稀奇之
處。本來我聽說美國出了一部電影《刺殺賓拉登》,不過我想好萊塢出品必定是氣勢如虹,但是恐怕場面有餘,內幕不夠,所以就猶豫是否看一看。後
來春節回老家的時候,看到書店有賣《艱難一日》,略微翻了一下,就發現居然是參與殺死賓拉登任務的一員寫得,雖然開篇就點名內容不涉及任何機密,只提供行
動的整體情況,當然都是公開的信息,不過我也決定買了,畢竟想從公開的場合獲取機密情報,就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妨看看這本書就行了。書中採用
典型的倒敘,從刺殺任務開始出現墜機危險,就打住,開始講述此特種兵以前的成長和可以公開的任務,到了後部,才轉回此次行動的經過,然後接著墜機開始講後
面的經過,直到行動完滿結束後,他決定退出部隊,估計他出了這本書後不退也要退,所以就選擇了主動退出。從全書的構思看,還是中規守矩,比較符合一個紀實
故事的寫法,既吸引人,又不混亂講一講從書中透露出的一些細節分析,整個美國特種作戰可以分成以下幾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包括作者在內的行動人員,書中主要是海報六隊的成員,他們可以算是職業的軍隊,在幾十萬軍中挑出體力和智力上佳人選,然後在長年累月訓練,有任務就出任務,沒有任務就在基地模擬現實進行訓練。第二部分,則是行動組之上的指揮官,他們負責和政治軍事上層人員接洽任務,協調行動隊和其他組織之間的關係,但是並不指揮行動中成員的具體行動。第三部分,是美國軍隊上層的領導,包括總統等,他們負責從政治上來決定是否介入和進行某些行動。第四部分,分析員,他們負責從各種信息中分析目標存在地方和情況,此次行動就是由一個女分析師苦苦尋找了五年才發現了賓拉登的具體位置,而且在行動開始前,拉登住宅的任何細節都是分析師提供的。 
那么行動是如何展開的,應該是分析師經過多年終於找到了拉登的位置後,報請領導,批准後,找海豹六隊的指揮官,指揮官集合行動隊員中的精英組成臨時小
隊,進入秘密基地,和分析師一起針對行動做準備。行動確保成功以及考慮政治問題後,領導終於決定行動,由指揮官帶領行動組空降到敵人住宅後,各小隊行動殺
死目標後,再安然回基地。書中最為保密,語焉不詳,而作者又非常敬重的,並非指揮官,恰恰是“分析師”,其中描述了分析師是如何找到賓拉登,
只是聊聊的兩三段話,而且公開的全是已經在公開媒體中已經熱炒出來的一些細節,毫無新意。我對這個非常感興趣,可惜這本書並不是“維基解密”,所以只能在
看後,遐想真正的分析師工作方式,以及他們的機遇巧合。我可以這樣構想,美國肯定已經監視了手機信號,以及所有的網路通信,那么瑣碎的信息應
該是從這裡來的。其次是對於抓獲的基地分子的審問,這裡獲取的情報必然充斥大量虛假的情報,分析師的責任應該是將這些信息結合在一起,綜合評判信息是否
“集中”體現出某種同一性,然後再進行驗證,不惜動用行動人員進行刺探,然後得到準確信息,他們就趴在網上的蜘蛛,這個比喻應該很形象。那么在未來的戰爭中,“信息和計算力也是戰鬥力“就絕對不是誇張。所以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進行信息隱藏,恐怕還要進行信息的偽造,以掩蓋真正的信息。信息戰,將決定未來戰爭的勝負

不同解釋

一,在美國官方版本中,拉登探出頭時並未被擊中,而是退回房間後,海豹突擊隊隊員害怕他使用武器而將其擊斃。
二,關於拉登第五個妻子受傷的說法,在官方版本中描述的是,海豹突擊隊隊員為防止其身上有自殺式爆炸裝置而擊中她的小腿,使其無法行動;而《艱難一日》中則稱,隊員們都不清楚她怎么會中槍,可能是被流彈擦傷。
三,對拉登屍體的處置方面,美國官方稱拉登屍體在海葬前受到了有尊嚴的對待;但據書中細節則顯示拉登屍體有被拖拽等行為,此外還有隊員坐在屍體胸部上。

出版計畫

這本書原計畫由美國企鵝出版集團旗下的達頓公司在“9・11”恐怖攻擊11周年之際出版,但公司把出版日期提前到9月4日。比索內特的作法有違反美國國家安全規定的風險。雖然達頓公司曾表示要暫停出版,但最後還是決定予以發行。公司計畫第一版原定出版30萬冊,由於公眾反應熱烈,出版社決定印刷57.5萬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