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與良能

知與良能是中國戰國時期 孟子提出的人性論概念。指天賦的道德知識和天賦的道德能力。

良知與良能

正文

中國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論概念。指天賦的道德知識和天賦的道德能力。《孟子·盡心上》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認為,兒童從小就知道親愛父母、恭敬兄長,這便是良知、良能。人的道德知識和道德能力都是天賦的,不是從後天的學習思考中得來的。孟子提出的良知、良能,只具有道德概念的性質。明代王守仁發展了孟子的思想,提出了“致良知”的學說,從而使良知這一概念除了倫理的意義以外,又增添了認識論的和本體論的複雜含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