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洋

船洋

“船洋”是國民政府在上世紀30年代鑄造的海洋帆船圖案銀幣的俗稱。在我國近代發行的上千種老銀幣中,其影響僅次於“袁大頭”銀幣。


1933年3月,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頒布了《廢兩改元令》和《銀本位鑄造條例》,決定結束各省分鑄銀元的局面,將銀幣的鑄造權收歸於設在上海的中央造幣廠,並決定先從上海實施廢兩改元,規定從當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項的收付,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交易。同年,一種新式的銀幣——“船洋”開始在上海中央造幣廠鑄造。“船洋”幣設計新穎,鑄工精湛,銀元直徑39.4毫米,重量為26.69克,成色88%,含純銀達23.49克。
“船洋”銀元為民國時期南京政府發行的銀本位幣。其正面圖案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身著漢裝的側面頭像,上方紀“中華民國×年”;背面圖案是雙桅帆船放洋圖,紀值“壹圓”兩字列在船的左右,直齒邊。“船洋”發行後,在市場上深受民眾歡迎,並和“袁大頭”、“開國紀念幣”一起逐漸取代了流通於市面的各式“龍洋”和外國銀元。直至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流通為止。
在該幣系列中,民國二十三年壹圓幣較常見,總鑄數是9874萬枚(註:另有3000萬枚為1949年由國民政府委託美國造幣廠後鑄)。其次是民國二十二年壹圓幣,總鑄數是4640萬枚。在“船洋”銀幣系列中,有一種民國二十一年版的銀幣有著戲劇性命運。
“九·一八“事變之前,國民政府發行了民國二十一年銀元,幣面刻有一艘雙桅帆船,頂上有三隻飛鳥,東方有一輪初升的太陽,俗稱“三鳥”。寓意“國運”、“一帆風順”、“旭日東升”。不料剛發行,正逢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當時有人把空中圖案附會為日本國正要升起,三隻鳥被說成是東三省要飛掉了,因此輿論譁然,紛紛指責國民黨。政府也感到“天上的飛鳥是外國人的徽記,凌駕於中國帆船之上”,都認為不妥,馬上下令收回這版銀幣,以制止謠言流傳。如此小小方圓之間,竟然蘊藏著如此深刻的歷史內涵。民國二十一年版“船洋”總鑄量為226萬枚,實際流通不足5萬枚,目前市價從年前的每枚3000元,升到現在的每枚7000元,翻了兩番。
除以上發行流通三種“船洋”外,還有數種“船洋”試鑄幣流傳於世。一是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奧地利版試鑄樣幣,圖案正面為孫中山側面像,上緣刊寫“中華民國十八年”,背面為三桅帆船圖。這五個國家試鑄樣幣圖案基本相同,均是按照政府所擬定的標準圖設計雕刻試鑄,為數極少。所以,能得到其中任何一枚皆非常可貴,市價都在兩萬元以上。二是民國二十五年版試樣幣。這版試鑄樣幣,沒有正式發行,它歸結為盧溝橋事變後,由於抗戰爆發,國民黨政府內遷,所以發行受阻。現發現有幾種民國二十五年銀元存世,一種是雙桅帆船圖,面值有1元、中元(半元)等兩種。另一種是古布圖,面值有1元、中元等兩種。以上均未正式發行,存世極少,圖書所標參考價高達3萬至8萬元,屬珍稀品。 “船洋”銀元主要由中央造幣廠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造幣機構。該廠由美國著名造幣技術專家克蘭福特•赫維特(CliffordHewitt)先生負責籌建,採用20世紀20年代美國最先進的造幣設備,設計鑄造能力為日產銀元40萬枚。中央造幣廠自1933年3月1日起正式開始投產鑄造當時的法定本位貨幣“船洋”。依據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中央造幣廠組織法》,中央造幣廠的組織機構設總務、會計、稽核、化驗、熔煉、鑄造六個處,其中生產部門為化驗、熔煉、鑄造三處所屬各課。銀幣生產的工藝流程為:原料化驗→配料→熔鑄→輾片→舂餅→烘餅→洗餅→乾餅→軋邊→印花→較準→驗幣驗聲→計數裝箱。南京國民政府於1933年3月8日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船洋”重量為26.6971g,含純銀23.493448g,成色公差不得超過千分之三,重量公差不得超過萬分之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