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溫度

舒適溫度

舒適溫度,是指某一環境在給定人體活動量、衣著熱阻值及環境溫度的條件下滿足舒適要求的當量溫度。 舒適溫度是人體感覺最舒適,人體表面熱負荷為零時根據范格熱方程計算出氣流精緻的均勻空間溫度。 舒適溫度值也可在設定人體活動量、衣著與環境蒸汽分壓力後用熱舒適儀直接顯示。 人體不同部位的舒適溫度並不一致,一般可以根據皮膚表面溫度或者環境溫度來確定。影響舒適溫度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的性別、年齡和衣著厚度,活動情況,環境條件以及地域特點等。

基本信息

介紹

舒適溫度,是指某一環境在給定人體活動量、衣著熱阻值及環境溫度的條件下滿足舒適要求的當量溫度, 亦即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

根據國內外的實驗,夏季,人們感到最舒適的氣溫是19—24℃,冬季是17—22℃。人體總要保持體溫恆定。當環境溫度超過舒適溫度的上限時,人們便感到熱,若超過 37℃時就感到酷熱,一般人們能夠忍受的溫度上限是52℃。相反,當環境溫度低於舒適溫度下限時,人就感到涼、冷;若低於0℃,就感到嚴寒。對於一般從事室外活動衣著合適的人,能夠忍受的溫度下限約為零下34℃。

區別

人體不同部位的舒適溫度並不一致。

以皮膚表面溫度計,不同部位的舒適溫度分別為:頭、胸、腹、背、臀,34.6℃;大腿、上臂,33.0℃;小腿、前臂,30.8℃;手、足,28.6℃。

以環境溫度計,夏季舒適溫度的範圍17~26.1℃,冬季為15.6~23.3℃。

影響因素

影響人體舒適溫度的因素包括:

(1)性別和年齡。女性的舒適溫度一般比男性高0.55℃左右, 40歲以上的人較青年人高0.55℃左右,老年人則更高。

(2)衣著情況。一般情況下衣著較厚時對環境舒適溫度的要求較低。

(3)活動情況。劇烈活動時要求的舒適溫度較低,腦力勞動時與休息時接近。

(4)環境條件。包括空氣溫度、空氣濕度、空氣流動情況、環境輻射強度和大氣壓,主要通過與人體熱量交換關係影響舒適溫度。

(5)地域。不同地區的人對舒適溫度的要求不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