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宅為寺

舍宅為寺

漢末至南北朝時期舍宅為寺的風氣大盛。士族、富商自己的家宅捐為佛寺,這種風尚叫作“舍宅為寺”,是當時市井寺廟的重要源頭。

基本信息

簡介

舍宅為寺舍宅為寺

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採用“以前廳為大殿,以後堂為佛堂”的形式,這種類型的佛寺,決定了寺廟住宅化的空間布局。而且不但解決了早期以佛塔為主體的佛寺在實用的不足,又符合人們日常生活的習慣和觀念,更重要的是它在建造時所消耗的物資與時間可大大減少,從而成為自隋唐以後國內最通行的佛寺制度,也是佛教建築中國化的重要誘因之一。

典型舍宅

舍宅為寺舍宅為寺

在漢魏洛陽城裡,西陽門內御道行之北有一個建中寺,這裡在普鳳元年是尚書令樂平王爾朱榮的私宅,這座住宅建造極為奢華,縱橫方向的梁棟已超過當時規定的標準,在500米之間廊廡接連,其中有大法堂、光華殿。大山門名為光臨門,比一般的人家門與堂都顯得宏偉,這是舍宅為寺。願會寺,為中書舍人王翊的舍宅為寺,在洛陽青陽門外二里孝敬里,堂宇宏偉,豪華萬端。其中有花園石雕,林木森森,有平台,有復道,在當時來說,建這樣的大宅還是少有的,後由主人舍其作寺了。下面所舉也是比較典型的舍宅為寺:

平等寺原為廣平武穆王懷的舍宅為寺;

高陽王寺原為高陽王雍之宅院為寺;

光宅寺為天后之梳法堂之舍宅為寺;

靜域寺為太穆皇后的住宅為寺。

當時佛寺之多,不勝枚舉,僅僅北魏這一個時期,佛寺達3萬多座,可見當時佛寺之多,但是其中的大多數都是舍宅為寺的。最著名的當是白馬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