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體

舌尖體

隨著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每個人都在談論《舌尖上的中國》,而這部風靡全國的紀錄片,也衍生出了一種所謂的“舌尖體”的文體。

來源

舌尖體 舌尖體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發的話題,成了網上的最熱,《舌尖上的中國》分《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等七集,5月14日開始在央視一套22:40檔開播,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後,其中台詞、故事備受觀眾推崇,而其中的食材、食單也受到關注。除了食材外,紀錄片中展現的地方特色菜做法也引發網友下廚興趣。

舌尖已經拍到了第二季,網友的流行也從第一季演變為第二季。

走紅

舌尖體(第一季)

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影響,“舌尖體”開始走紅,不僅有“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還甚至出現了“舌尖上的母校”如“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等等,網友紛紛炮製“舌尖上的母校”紀錄片文案,更有創作“舌尖上的清華”的網友樂此不彼地並按照《舌尖上的中國》的結構,同樣設計出7集,來展現高校美食。

清華大學率先推出了文字版和圖片版,有近40萬條微博參與討論了對母校飲食的獨特回憶和情結。隨後《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舌尖上的廈大》等策劃方案雨後春筍般湧現。

《舌尖上的清華》策劃包括了《兩位數的食堂》:介紹清華食堂的歷史沿革,從“一食堂”到“十五食堂”,從學生食堂到教工食堂,這其中發生的合併、變遷和新生;《舌尖上的北大》,不僅介紹北大曆任校長對一伙食的重視及一伙食與美育的關係,還總結同學們克服用電限制,在宿舍利用電熱杯、電飯煲做菜並把菜譜發到網上的故事,彰顯著北大人的苦中作樂的精神……儘管大學生們平時常常調侃和抱怨學校食堂一伙食,但臨近畢業,記憶中的食堂滋味卻成了他們“才下舌尖,又上心尖”的獨特情結。

示例

沒有四川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火鍋,兔頭,蹄花,回鍋肉啊!

沒有西沙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藍點馬鮫,梅花參啊!

沒有新疆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大盤雞,羊肉串啊! 

沒有安徽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斬鴨子,醃鹹菜啊! 

沒有浙江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油燜冬筍,金華火腿啊!

沒有山西的中國也不叫中國啊,我的剔尖,刀削麵啊!

沒有陝西的地方也不叫中國啊,我的肉夾饃,羊肉泡啊!

舌尖體(第二季)

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一種仿照《舌尖》解說詞的“舌尖體”文字也悄然走紅網路。

《舌尖》解說詞獨特的文字表達方式,令不少觀眾印象深刻。比如很平常的曬魚乾,到了《舌尖》里卻是“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至於人們常說的雨後春筍,則被描述成“春雷喚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寶良敏銳地覺察到,這是大自然發出的信號”。面對文藝范兒十足的金句,有觀眾直呼:“這簡直就是聯考滿分作文的節奏!”

示例

舌尖體:“瓜子,無疑是太陽和向日葵的愛情結晶,唇齒與手指的默契配合,讓這溫暖熱情的果仁瞬間迸出又隨即粉碎,只留下質樸的香氣和空虛的果殼。”

大白話:“我在嗑瓜子。”

造句

舌尖體 舌尖體

版本

美國版

入冬了,緬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麥當勞1號餐,遠在千里之外的南國佛羅里達人民更喜歡2號餐,而遠離大城市的田納西山區中的山民吃了個3號餐,而同樣處於海邊的加州人民卻更喜歡4號餐。

德國版

入冬了,中部的圖林根人民吃了一次圖林根烤腸;南部的慕尼黑人民選擇慕尼黑白腸;而距離不遠的紐倫堡人民更加喜歡紐倫堡香腸;東邊的柏林人民則將咖喱腸作為他們的餐食。

人大版

從踏入人大的那一刻,女人街,這個位於人大東門對面的小小巷子就成了人大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社團慶功、畢業聚餐、平常閒逛。私家菜、永吉抄手、第一家、三角燒……這些人大人耳熟能詳的店名陪伴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

人大,這個北臨海淀黃莊,西靠蘇州街的小小校園,卻擁有著其他高校望塵莫及的美食消費能力。這個僅900餘畝的土地上,擁有著高校里最富戲劇性的美食價格。六塊錢一杯的奶茶,七塊錢一份的泡麵,十五塊錢一碗的羊肉燴麵,十八塊錢一斤的餃子……

清華版

清華的早晨是忙碌的,無心顧及什麼美味,往往見到人少的隊伍便排在後面。一碗速食麵或許是最快捷的,廚師顧慮到了速食麵的營養偏少,便在燒面的時候,加入了青菜,點上一個剝好的雞蛋。不下五分鐘便吃完了,跨上腳踏車,沿著主幹道,奔向教學樓,開始新一天的學習……

北大版 

自披露《富翁海選靚女》的訊息後,網上多家論壇都開設了類似板塊,點擊率迅速上升。贏得很高關注度的同時,也有網友質疑富翁的真實性。網友“離開的列車”發帖炮轟百萬富翁徵婚。還有很多網友認為這么好的條件用不著在網上徵婚……

夜大版

從踏入浙師大寧波夜大那一刻,康師傅私房牛肉面,這個位於附近的小麵館就成了我們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分,班級聚餐、畢業聚餐、平常閒逛。七塔寺齋菜館、KFC、重慶地道的麻辣燙......這些大人耳熟能詳的小店陪伴這我們一晚又一晚從上課到下課。

網路文化分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