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一夜》

《與王一夜》

《與王一夜》改編自聖經故事歷代記中的《以斯帖記》,講述了一名猶太女孤——哈達莎(Hadassah),她本是奴隸,幼年時父母被殺,由叔父末底改撫養長大,在冥冥之中命運的安排下,變成為以斯帖(Esther)王后,並以其高尚情操和過人美貌贏得了英勇的波斯國王薛西斯(Xerxes)的歡心,曾經經歷的底層生活使以斯帖更具備了在達官貴族中難得體現出的聰慧勇敢和博愛精神,並以其智慧和勇氣在危難時刻將整個瀕臨滅絕的猶太民族從陰謀詭計當中拯救出來,成為了一名千古傳頌的女英雄。

基本信息

幕後花絮

《與王一夜》與王一夜

這是愛爾蘭歷史上最傑出的演員彼德-奧圖爾(Peter O'Toole)和埃及演員奧馬*沙里夫(Omar Sharif)繼1962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之後的第一次合作演出,令人期待。當年該片一舉囊括了第三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彩色片攝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輯、最佳音響和最佳原創音樂等七項大獎,被譽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傳記影片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現年74歲的大師級演員彼德·奧圖爾雖7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但至今仍一無所獲,第75屆奧斯卡組委會本想將終身成就獎頒給這位在世界影壇享有威望的演員,卻被他斷然回絕,原因是他並不認為自己就此應該退休。據悉《與王一夜》的所有主要外景鏡頭都是在印度焦特布爾拍攝的,演員們在那裡可是大開了一回眼界,並非常享受那裡的休閒生活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同時,在印度諸多華麗的皇宮宮殿中取景也會讓觀眾們一飽眼福。導演麥可歐*沙本(Michael O. Sajbel)除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之外,也不斷向專家請教,從小道具、髮式、服裝到場景,都致力呈現,力求逼真。

幕後製作

【背景故事】

基督教的《舊約全書》中,記載著一段有關波斯王后以斯帖的傳奇故事,這部分聖經式的傳記體,是最為鼓舞人心的宗教與生活的相結合,尤其被猶太人、波斯人和基督教徒所喜愛。“以斯帖”代表著整個猶太民族一種處世的態度,為了紀念她,猶太人甚至專門設立了“普林節”,每一年都有上百萬名猶太人在節日的那一天歡慶,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和紀念對以斯帖的感激之情。

大約2500年前的波斯王朝,許多猶太人都分散在故土以色列以外的地方,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居住在類似於巴比倫這種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大城市裡。天真可愛

《與王一夜》《與王一夜》

的哈大莎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她被堂兄未底改接到波斯的首都書珊城,在那裡無憂無慮地長大。在皇宮做文書抄寫工作的未底改非常疼愛這個美麗的小堂妹,從不讓她插手任何憂慮煩心的事情,所以哈大莎無聊的時候,就會通過幻想著自己有一天可以重回以色列--猶太人的故鄉,來打發時間。與此同時,波斯王室也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國王亞哈隨魯(即後來的薛西斯一世)在寵臣哈曼的建議下,廢掉了他心愛的王后瓦實提,只因為她對於波斯與希臘之間的戰爭持反對意見。哈曼是一名天生的政治家,他喜歡做“鷸蚌相爭”背後的漁翁,在別人的衝突中獲益。同時,他對猶太人有著莫名的仇恨,以屠殺猶太人為己任,是殺害哈大莎父母幕後的真兇。

趕走了瓦實提的亞哈隨魯覺得異常孤單,同時也為了更好地保持波斯人民與土地的統一,另立王后--就成了亞哈隨魯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國王頒下詔書,全國各地的年輕女子都湧進王宮進行成為王后的預備訓練,包括哈大莎在內……在進宮之前,未底改讓哈大莎發下毒誓,必須對自己的猶太身份保密,而且還將“哈大莎”這個過於具有民族特色的名字改成了後來的“以斯帖”。聰明伶俐的以斯帖迅速成為了所有女孩中最有力的王后候選人,同時,她的純真贏得了亞哈隨魯的貼身太監希該的喜愛,他對她特別好,派7個宮女服侍她,讓她住女院中最好的房間。本身的出眾再加上希該的大力推薦,以斯帖很快就引起了國王的注意,並最終成為波斯王后。

就像是灰姑娘的童話故事變成了現實,以斯帖得到了國王全身心的寵愛--在她之前還沒有女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然而,成為王后卻並非以斯帖所期望的。在一個毒殺國王的陰謀被揭穿之後,以斯帖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危險的政治漩渦中無法自拔。而哈曼則繼續利用自己的政治手段玩弄和欺騙亞哈隨魯,由於未底改不肯向哈曼下跪,而最終將矛盾激化,哈曼誘使國王頒下了可屠殺猶太人的恐怖聖旨。這時,以斯帖已經發現哈曼就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然而,她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助,因為她無力阻止自己的同胞被殺。由於以斯帖一直不肯向國王公開自己的真正身份,已經引起了亞哈隨魯的厭煩,他們的關係正遊走在危險的邊緣,看起來以斯帖似乎馬上就要步上前王后瓦實提的後塵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哈曼也開始懷疑起以斯帖的身份,這時未底改來到以斯帖身邊,鼓勵她說:“你現在是猶太人惟一的希望,有權力也有義務去為自己的人民辯護……”然後,重振精神的以斯帖說出了那句流傳了幾個世紀的經典話語:“死就死吧。”在那個時代,任何人(包括王后在內)未經允許是不能接近國王的,否則性命難保,然而亞哈隨魯卻因為自己對以斯帖的喜愛而寬恕了她的無禮,並欣然地接受了她對自己隱瞞身份的苦衷。不過國王是不能忤逆自己曾經下過的命令的,所以,他只能賦予猶太人相等的權力:對敵人給予最血腥的回擊。最終,亞哈隨魯下令將哈曼和他的10個兒子吊在了絞刑架上--這本來是哈曼要懲罰未底改時用的。雖然猶太人的傷亡慘重,但經歷了浩動的他們卻存活了下來。

《與王一夜》《與王一夜》

【關於史詩電影】

說起史詩,人們就會聯想到一個騎士精神泛濫的年代,它可以通過一切形式存在,也可以讓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但是,很多人就是喜歡不斷的“複製”這些可能只是存在於人類的想像中、形式多樣的故事,特別是在好萊塢,史詩片曾一度控制了大銀幕,成為主流中的主流,於是電影人處處挖掘有可能發展成波瀾壯闊的銀幕史詩的素材,在歷史記錄中篩選再篩選,以便平息電影觀眾對歷史故事永無止境的渴望。而在各種歷史選集中,《聖經》是最具代表意義的集錦之一,人們之所以會對這樣的故事異常貪婪,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或某些怪異的癖好,而是他們對那種只能想像、無法觸及的作古年代的追求:在浪漫與熱情中體驗永恆,伴著陰謀詭計入眠……而這些歷險故事加放進人類最深刻的衝突和情感中時,經常會挑戰或折射出現在的社會和政治的存在形式,所以《與王一夜》的目標就是重新捕捉史詩片專有的榮耀和壯觀。

一聊起史詩片,總能想起大衛·里恩(David Lean)執導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它是這個領域中的一項傳奇。而影片中的彼得·奧圖爾(Peter O'Toole)和奧瑪·沙里夫(Omar Sharif)在《與王一夜》中二度聯手,像他們這種意義重大的配角,有時候並不是為了出現而出現的,更像是某種過渡、啟發,代表著新一代的史詩導演對經典的作品的膜拜禮儀。影片最大的吸引力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很相似,都是從多個層面同時延伸,以便製造更大的情感衝突:打動人心的愛情故事;秘密且殘酷的宮廷鬥爭;各種奇妙的歷險……然而其中最終也是最重要的,卻是一個孤獨的女孩與整個帝國制的陰謀做鬥爭的故事,有仇恨、種族屠殺、復仇、勇氣以及救贖。對於生活在現代、對猶太人的了解度只停留在《辛德勒的名單》的程度上的我們來說,影片至少告訴我們:在希特勒出現的大約2500年前,還有一個叫哈曼的極權主義差點讓猶太人走向絕境;而在“辛德勒”或其他在電影中被歌頌過的猶太以及非猶太英雄之前,還有一個幾近渺小的猶太孤女,可是她卻幫助她的人民與死亡擦肩而過。這就是史詩片的意義所在,我們能夠從中提煉出最簡單的論點:如果這個孤女可以改變她的世界觀,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那么對於我們來說,希望將會永遠存在。以斯帖的故事,並不只是成就了一個每年都被猶太人歡度的普林節,對於基督教徒來說,更代表著神聖的天意和命運;至於擁有不同信仰的波斯人,則喜歡這個故事中的某種精神和對國家統一的渴望。

影片簡評

在影片開始的頭幾分鐘裡,作為2500年前的人物,女主角蒂芙妮*杜伯特(Tiffany Dupont)更像是一個苗條輕佻的21世紀女郎。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杜伯特表現得越來越精彩,充分呈現出了一個名垂千史的女英雄所具備的聰穎過人、勇氣可嘉以及難得的風華絕代。而上世紀80年代從事過流行音樂表演的男主角魯克*格斯(Luke Goss)的表演功底亦是可見一斑,恰到好處地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深情國王形象。影片中華麗的視覺效果既具有藝術性,又不失真實性。同時,影片被評為是多年來看到的最正面的猶太人的電影,從中可以看出美國的基督教團體對猶太人團體的愛。

《與王一夜》幾乎涵蓋了所有吸引眼球的元素:真愛、勇氣、幽默、陰謀以及一直貫徹始終的強烈堅定的信仰,不失為一部燃點激情、引發希望的勵志好片。 而對於其他近期陸續在各大影院上映幾部宗教主題影片,如《面對巨人》 (Facing the Giants)、《基督誕生》 (The nativity Story)和梅爾·吉布森《啟示》 (Apocalypto)等,《與王一夜》無疑更適合更多的年齡層觀眾欣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