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朝歌令吳質書

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 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 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

基本信息

這是一篇曹丕的文章,收錄在《文選》卷四十二,又略見於《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注引《魏略》。作者在書中追述南皮之游的種種賞心樂事,又有感於眼前的情景,深為“物是人非”、“斯樂難常”而慨嘆。此書寫得典麗溫婉,文采斐然,被公認是魏晉抒情散文的名作。不但如此,文中“南皮”一詞也如同“西園”一樣,常見諸後世文人的筆端,成為形容鄴下文士宴飲遊樂或詩賦酬酢的一個典實。

原文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博奕,高談娛心,哀箏順耳。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輿輪徐動,賓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意和暖,眾果具繁。時駕而游,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於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鄴,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丕白。

作者簡介

作者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卞夫人的長子。去世後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由於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

作者生平

魏高祖·曹丕(187-226),魏朝開國皇帝,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是三國時代第一位皇帝,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當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定國號為大,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多次擊敗羌胡、鮮卑等族的進犯,但曹丕三次征吳,均無功而返,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陽後一病不起,臨終前託付曹叡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葬於首陽陵。

政治成就

曹丕在政治上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儉、薄葬,預作《終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率三十萬大軍南下伐吳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文學成就

曹丕的文學有相當高的成就,是中國三國時代第一位傑出的偉大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