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方正學書

《與方正學書》是明代文學家王叔英 的一部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與方正學
作品年底:明代
作者:王叔英
文學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仆於執事別十餘年[2],其間情慕之淺深[3],書問之達否④,曰事之細者耳[5],姑置之不足道也。惟執事之身,系天下之望[6]。士之進退、天下之幸不幸與焉[7]。側聞被召[8],計此時必已到京,獲膺大任矣[9]。茲實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說以進於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難,自用其才者尤難[10]。如子房之於高祖[11],能用其才者也;賈誼之於文帝[12],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則?子房之於高祖,察其可行而後言,言之未嘗不中[13],高粗得以用之,而當時受其利。故親如樊、酈[14],不可得而間[15];信如平、勃[16],不可得而非[17];任如蕭、曹[18],不可得而奪[19]。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賈誼之於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20],且又言之太過,故大臣絳、灌之屬,得以短之[21]。於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賈誼所以不獲用其才也。方今聖天子求賢用才之意[22],上追堯、舜[23],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執事致君澤民之術,遠方皋、夔[24],亦非子房、賈誼可倫[25]。真所謂明良相逢[26],千載一時者也。將見吾君不問則已,問則執事必能盡言;執事不言則已,言則吾君必能盡用。致斯民於唐虞雍熙之盛者[27],在是矣。豈非天下之幸歟!
雖然,天下之事固有行於古而亦可行於今者,亦有行於古而難行於今者。如夏時、周冕之類[28],此行於古而亦可行於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類[29],可行於古而難行於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則人之從之也易;難行者而行之,則人之從之也難。從之易則民樂其利,從之難則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30],貴乎得時措之宜也[31]。執事於此,研諸慮而藏話心者非一日矣[32],措之猶反掌耳[33],尚何待於愚言之贅哉!然仆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思者千慮,必有一得。故不能無言於左右耳。
夫人情愛其人之深,而慮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於未患之先[34]。苟待其既失而後救之,是乃愛之淺而慮之疏也,其得為忠乎?天下知執事之深,愛執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竊謂忠於執事,未有能有過於仆者,伏惟稍垂察焉[35]。引

作品注釋

[1]方正學——即方孝孺(1357—1402),明初著名學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守海(今浙江省寧海縣)人。建文元年召為翰林侍講,進侍講學士,文學博士,深得惠帝信任,於國家大政,多所建議。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後,方孝孺被執不屈,遂被殺,並滅九族。“正學”是他的書齋的名稱,學者稱他為“正學先生”。著作有《遜志齋集》
[2]仆——自稱謙詞。執事——對人的敬稱。
[3]情慕——互相仰慕的感情。
[4]書問——書信。達否——是否收到的意思。
[5]細——小。
[6]系——聯繫。
[7]與——參預,有關。
[8]側聞——傳聞。
[9]膺——接受。
[10]這兩句意思是:大凡有治理天下的才學的人固然是難得的,但能善於正確地運用自己的才學的人尤其難得。
[11]子房——張良,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士。在佐高祖定天下的過程中,屢出奇謀,深得信任,後被封為留侯。
[12]賈誼——漢文帝時人,善文學,文帝召為博士,深得信任,一年之中超遷至太中大夫,為文帝出謀劃策改革制度,因躁進遭大臣疑忌,加以毀謗,被文帝疏遠,先後出為長沙王、梁懷王太傅,死時年三十三歲。
[13]未嘗不中——沒有不符合實際的。意即正確合用。中,中的。
[14]樊——樊噲,劉邦的猛將,呂后之妹女的丈夫,與劉邦為連襟。酈——酈食其,劉邦的謀士。
[15]間——離間。
[16]平——陳平,劉邦的主要謀臣,常出奇計,建立大功,深受劉邦信任,封曲逆侯,後任丞相。勃——周勃,劉邦的猛將,戰功卓著,封絳侯,劉邦死前,曾委以“安劉”重任,後與陳平設謀誅諸呂,立漢文帝,任太尉、丞相。
[17]非——毀謗,指責。
[18]任——信任。蕭——蕭何,跟隨劉邦起義,守關中,供給軍需,技劉邦評為功勞第一,封酇侯,任丞相、相國,地位為百官之最尊。曹——曹參,隨劉邦起義,攻城戰野,功最多,封為平陽侯,繼蕭何任相國。
[19]奪——奪去信任。
[20]未能——未能用其才的意思。易言——輕易上言的意思。
[21]絳灌之屬——絳,即絳侯周勃。灌,灌嬰,劉邦的大將,因功封潁陰侯,文帝時繼周勃任丞相。短之——說他壞話。
[22]聖天子——指惠帝。
[23]堯舜——均為傳說中的上古聖王。
[24]皋——皋陶(姚yáo),傳說中的舜的賢臣,獄官之長。夔(葵kuí)——人名,傳說中的舜的賢臣,樂官之長。方——比。
[25]倫——相等。
[26]明良——明君良臣。
[27]致——導致。斯民——人民的意思。唐虞——即堯、舜,因堯又稱陶唐氏,舜又稱有虞氏。雍熙——和樂光明的意思。
[28]夏時——夏曆,即今俗稱的“陰曆”。實際上是春秋戰國時期,夏民族聚居地所用的曆法,以正月為歲首,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後,歷代相沿,以迄於清,民國後始改為“陽曆”。周冕——指周代的服飾。
[29]井田——一種奴隸主身族的土地制度。孟子曾描繪過這種制度:“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封建——這裡是指“封土地,建諸侯”,是奴隸制時代的分封制度,不是通常所說的“封建社會”的意思。
[30]用世——此處指治理國家。
[31]時措之宜——因時制宜的意思。
[32]研諸慮而藏諸心——精細考慮並藏在心裡。諸,之於。
[33]措之猶反掌耳——做起來如翻轉手掌一樣的便當。
[34]這三句意思是:人情總是這樣的,對一個人愛得很深,並且對他可能遇到的禍患考慮得周密的人,必定能在禍患尚來到來之前,先給以補救。
[35]竊——私下,謙詞。伏惟——原意是伏地思考,古代下對上陳述自己的想法時用的敬詞,這裡是謙詞。引

作品賞析

方孝孺在洪武末年聚徒講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名滿天下,被稱為“讀書種子”。但食古不化,不知變通,極力主張以《周禮》為規範改革制度,恢復“井田”。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方孝孺被召進京,惠帝欲加重用。為此,王叔英寫此信給方孝孺,用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規勸他從實際情況出發,因時制宜地吸收古代的經驗,慎重地實行改革,不要泥古不化,使“民受其患”。詞語簡淨,切中方孝孺的病根。表現了王叔英對國事的深切關注和對朋友的真誠情誼。

作者簡介

王叔英(?—1402),字原采,黃岩(今浙江省黃巖縣)人,公元1398年(明洪武末年)為學官,後任知縣。惠帝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召為翰林修撰,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爭奪帝位,從燕京起兵南下。王叔英奉惠帝詔,出京募兵,行至廣德(今安徽省廣德縣),聞京城失守,遂自縊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