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所親楊丈

與所親楊丈

這封信也是通過給親人寫信,寄託對亡妻的深切哀思。先由父母白髮年高,幼兒啼泣索母,作者顧影自憐,從他眼前孤獨的處境寫起,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更顯出喪妻之後的孤獨冷清的極度悲哀。面對此景此情,他對亡妻的刻骨相思,難於排遣,思想情緒陷入極端矛盾痛苦之中,他忽而想“披髮入山”,長與世絕;忽而又想“馳騁花天酒國”,混此一生;還想“肆志書城”,著書立說,以解憂愁。無論如何,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收回散亂的思緒,回到現實中來,面對的又是“岸楓著紅,籬菊斗紫”的金秋美景。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與所親楊丈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王韜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與所親楊丈(1)風雨瀟瀟,揚帆遠去。與君別後,益復無聊。高堂年老(2),發垂垂白矣;翦焉孩稚(3),呱呱以泣。睹斯景者,能弗慘傷?獨居異地,顧影自憐(4),誰可告語?誰為慰藉?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九原如可作也(5),何惜以郭璞生花筆易之耶(6)!才人薄命,烈士多窮,焉用文詞自取戾乎(7)!行將披髮入山(8),長與世絕,採藥茹果(9),以終其身;不然,詼諧詭俶(10),馳騁於花酒天國中,效東方曼倩其人(11);否則枕經葄史(12),肆志書城,雖貧若長卿(13),寒若萊蕪(14),泊如也(15)。夫文能傷命,情易生愁。岸楓著紅,蘺菊斗紫,一尊獨酒,持奠細君(16),短榻香銷,閒窗塵網,刻骨相思,豈有了境?返魂乏術,永無見期。嗟乎!雲樹依依,鄉關渺渺(17),側身孤寄,感喟何多。以家貧親老而不為祿仁(18),儒者弗取,乃羈縻於此(19),曠歲累月。回憶疇囔(20),潸然出涕(21)。昔仲由負米(22),雖遠弗辭;毛義捧檄(23),雖屈無女鬼。然皆不致辱身(24),以彼絜此(25),實自恧焉(26)西風戒寒,木葉微脫,珍重裝棉(27),尺書以報(28)。[1]

作品注釋

(1)楊丈:作者曾有《與楊也崚五丈》一書,楊丈即楊也崚。作者娶楊氏,早夭,十分悲痛,給楊家親人多次寫信,陳述衷腸。(2)高堂:指父母。
(3)翦焉孩稚:死去了母親的幼兒。翦,斷。
(4)顧影自憐:回頭看著自己的影子,而憐惜自己。
(5)九原:春秋時晉國葬卿大夫的墓地。又作九泉
(6)郭璞:東晉著名文學家。生花筆:《南史·江淹傳》:“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生死筆是書生的靈魂和生命。這兩句的意思是,如能使長眠於九泉之下的人起來,何惜用我這書生的生命去換她呢!
(7)“才人”三句:有才能的人短命早死,壯烈士常常窮困,這是常見的,何必舞文弄墨去自尋苦惱呢?戾:乖背。
(8)披髮:即披剃,披僧衣,剃頭髮。指出家當和尚。
(9)茹:食。
(10)詭俶(tì替):詭橘蕭灑。
(11)東方曼倩:東方朔,字曼倩。漢武帝時累官至侍中。長於文詞,喜詼庇滑稽,時常以滑稽之談,寓諷諫之意。
(12)枕經葄(zuò作)史:枕著經書墊著史籍,形容學習勤苦。葄,籍、墊。
(13)長卿: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著名辭賦家,攜卓文君私奔歸都,家貧,與卓文君當壚賣酒。
(14)萊蕪:不詳。
(15)泊如也:恬靜的樣子,即泰然處之。
(16)細君:妻子。
(17)鄉關:家鄉。
(18)祿仁:作官。
(19)羈縻:羈絆。
(20)疇曩(nǎng):疇昔,從前。
(21)潸(shāng山)然:流淚的樣子。
(22)仲由:字子路,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
(23)毛義捧檄:毛義,東漢廬江人,家貧,事母以孝行著稱。官府傳檄任用毛義為安陽令,毛義捧著傳檄回家,十分高興。母親死後,毛義辭官。後來有人舉薦他為賢良,官府屢次召他,毛義不從。檄:檄書,此指用於徵召的文書。
(24)辱身:指自己為人僱傭,設館教書。
(25)絜(xíe協):比較。
(26)恧(nì匿):慚愧。
(27)珍重裝棉:珍重自己穿上棉裝。
(28)尺書:尺牘,指書信。

作品賞析

王韜早年娶楊氏,情投意合,不幸楊氏病夭,王韜痛不欲生,在給親友的信里經常抒發對亡妻的懷念。
這封信也是通過給親人寫信,寄託對亡妻的深切哀思。先由父母白髮年高,幼兒啼泣索母,作者顧影自憐,從他眼前孤獨的處境寫起,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更顯出喪妻之後的孤獨冷清的極度悲哀。面對此景此情,他對亡妻的刻骨相思,難於排遣,思想情緒陷入極端矛盾痛苦之中,他忽而想“披髮入山”,長與世絕;忽而又想“馳騁花天酒國”,混此一生;還想“肆志書城”,著書立說,以解憂愁。無論如何,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收回散亂的思緒,回到現實中來,面對的又是“岸楓著紅,籬菊斗紫”的金秋美景。美景雖好,人已長逝,作者更增添一番哀愁。返魂無術,相見無緣,最後,只能用一杯濁酒,祭奠亡妻。刻骨相思,終無了境。
作者在這裡採用的是“迴蕩的表情法”。梁啓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說,所謂“迴蕩的表情法”,是一種極濃厚的情感蟋結在胸中,像春蠶抽絲一般,把它抽出來。這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從熱烈情緒的儘量發揮上看,和“奔迸的表情法”相同;不過也有區別,“奔迸的表情法”是直線的表現,起在突變的時候,而“迴蕩的表情法”是曲線式或多角式的表現,是有相當的時間經過,數種情感交錯糾結一起,成為網狀的性質。王韜在妻子死後,思想上經歷了一段痛苦的折磨,這裡有悲哀、痛苦、有失望、彷徨,既有對死者的深深追念,也有對自己的前途構想……要表達這些複雜的感情,就必須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地去表現。因而在表達時,不是條理通暢,次序井然,而是反反覆覆,脈絡難尋,飲泣吞聲,邊哭邊訴,使人讀了迴腸盪氣,悲從中來。
古人悼念亡妻的詩文很多,如潘岳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等,王韜繼承了這些詩篇表現哀悼之情的藝術技巧,寫妻子死後自己的悲哀,剖析自己的心理活動,寫情寫得真,敘事敘得實,情真意切,字字含淚。

作者簡介

王韜(1828—1897),字紫詮,號仲弢。江蘇長州(今吳縣)人。清末政論家。秀才出身。1849年在上海英國教會辦的墨海書館任事。1862年回原籍。因上書太平軍,被清政府通緝,赴
王韜王韜
英遊學。1874年在香港主編《循環日報》,評論時政,主張變法。王韜是中國早期的新聞工作者,散文衝出了古文辭的門徑,平易暢達,切實有用,走上社會化的道路。書信更越出舊日儒生的狹小天地,由家事到國事、到世界大事,無不涉及。著有《弢園文集》、《弢園尺牘》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