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言潔書

與劉言潔書

此文論為文之旨,力主“率其自然”。以“自然”為旨,是自王充以後中國歷代許多文學家和文論家所強調的藝術觀點,它的含意,一則指文學創作要表現作者的自然真性,即表現真情實感而不矯情偽飾,不無病呻吟;一則指藝術表現的自然天成,不假雕削,更不去模擬抄襲。此文所強調的,也是這兩個方面。

作品原文

與劉言潔書(1)言潔足下。仆平居讀書(2),考文章之旨,稍稍識其大端。竊以為文章之為道,雖變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無事(3),即至篇終語止而混茫相接,不得其端(4),此自左、莊、馬、班以來(5),諸家之旨,未之有異也。
蓋文之為道,難矣。今夫文之為道,未有不讀書而能工者也,然而吾所讀之書而吾舉而棄之,而吾之書固已讀,而吾之文固已工矣(6)。夫是一心注其思,萬慮屏其雜,直以置其身於埃壒之表(7),用其想於空曠之間,游其神於文字之外(8),如是而後,能不為世人之言,不為世人之文,斯無以取世人之好(9)。故文章者,莫貴於獨知。
今有人於此焉,眾人好之,則眾人而已矣(10),君子好之,則君子而已矣。是故君子恥為眾人之所好者,以此也。彼眾人者,耳剽目竊,徒以雕飾為工,觀其菁華爛熳之章(11),與夫考據排纂之際(12),山其有惟恐不盡焉,此其所以枵然無有者也(13)。君子之文,淡焉泊焉(14),略其盯畦(15),去其鉛華(16),無所有,乃其所以無所不有者也。仆嘗入乎深林叢簿之中(17),荊榛礙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雖咫尺莫能盡焉。余且悄揣焉懼跬步之或有失也(18)。及登覽乎高山之顛,舉目千里,雲煙在下,蒼然茫然,與大無窮(18)。頃者游於渤海之濱(20),見夫天水渾淪(21),波濤洶湧,惝恍四顧(22)不復有人間。嗚呼!此文之自然者也。文之為道如是,豈不難哉?
仆自行年二十,即有志於文章之事,而是時積憂多愁,神氣荒惑,又治生不給(23),無以托一日之命(24)。自以年齒尚少,可以待之異日,蹉陀荏苒(25),已逾三十,其為愧悔慚懼,何可勝言。數年以來,客游四方,所見士多矣,而亦未見有以此事為志者,獨足下好學甚勤,深有得於古人之旨,見不以仆為不才,而謂可與於斯文也者(26),仆何敢當焉?偶料檢篋中文字(27),自丙辰至於丙寅(28),十年間所著,有《蘆中集》、《問天集》、《圍學集》、《岩居川觀集》,為刪其十之二三,匯為一集,而以請正於足下。足下以為可存,則存之;不然,即當削去。行且入窮山之中,躬耕讀書,以庶幾稍酬曩昔之志(29)。然而未敢必也(30)。

作品注釋

(1)劉言潔:劉齊,字言潔,為人正直,有文名,與戴名世、方苞俱為摯友。
(2)平居:平時,平日。
(3)率其自然:循其自然之情,不矯揉造作。行其所無事:《孟子·離婁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言大禹治水,採取疏導的辦法,即順應水的自然之勢,因勢利導,而無事於人工的堵截湮塞。戴名世引用這句話,意在強凋散文創作應該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抒發,而不要斧鑿雕削
(4)端,端倪。此處引伸為痕跡。
(5)左:左丘明,一般人認為是《左傳》的作者。莊:莊周。馬:司馬遷。班:班固。
(6)“然而”三句:謂為文固然要讀書,但對所讀之書要能消化融會,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不要讓書本束縛自己,不要生搬硬套甚至抄襲剽竊,能讀書而又能棄書,才能寫好文章。
(7)埃壒之表:塵世之外。坎壒(ài愛):塵埃,引伸為塵世。
(8)“游其神”句:與作者《答張伍兩生書》意同。
(9)好(hào浩):喜愛。
(10)“眾人”二句:言眾人喜歡他,他也就成了和眾人一樣的人了。
(11)菁華爛熳之章:華美的篇章。菁華:華茂。
(12)排纂:編排,編纂。
(13)“此其”句:指有些人寫文章,自己的東西很少,儘管動筆則儘其所有,寫出的文章還是空洞無物。枵(xiāo削):空虛。(14)泊:同“薄”。
(15)町畦(tīngqí):原意為田界,引申為程式法度的限制束縛。
(16)鉛華:鉛粉,古代女子的化妝品,這裡指語言的雕琢粉飾。
(17)叢薄:草木叢生之處。
(18)跬(kuī傀)步:半步。
(19)與:助詞,無意。
(20)頃:不久前。
(21)渾淪:混沌。這句形容天水相接,渾然一體。
(22)惝(chǎng廠)恍:迷濛。
(23)治生:謀生。
(24)無以托一日之命:一天也不得安生。託命:託身、寄身。
(25)磋陀(cuōtuó):空度時光。
(26)可與於斯文:可以從事於文學之事。與:參預,從事。
(27)料檢:整理檢查。
(28)丙辰:1676年(康熙十五年),戴名世時年二十三歲。丙寅: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
(29)曩昔之志:指前邊說的“年二十,即有志於文章之事”。酬:實現願望。
(30)未敢必也:不敢肯定能夠事現。

作品賞析

此文論為文之旨,力主“率其自然”。以“自然”為旨,是自王充以後中國歷代許多文學家和文論家所強調的藝術觀點,它的含意,一則指文學創作要表現作者的自然真性,即表現真情實感而不矯情偽飾,不無病呻吟;一則指藝術表現的自然天成,不假雕削,更不去模擬抄襲。此文所強調的,也是這兩個方面。作者還認為,從事散文創作要讀書,但創作不是掉書袋,讀書而又能棄書,才能獨抒性靈,自出心裁。因此,作者強調:“文章者,莫貴於獨知。”
對“自然”之文,作者又主張“淡泊”,即不以雕飾為工,不以菁華燦漫為美;擺脫了形式的束縛,作者就能進入海闊天空,無掛無礙的境界,於是,真情實感就能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這就是文中所謂“無所有,乃其所以無所不有者也”。戴氏之文,大多直抒胸臆,洞見心靈,行文自然平質,淡泊之中有雄奇開廓之勢,是對其理論觀點的很好的實踐。

作者簡介

戴名世(1653—1713),清代著名文學家,字田有,一字褐夫,世稱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1662—1722)進士,授編修。年少有文才,散文中尤長史傳文學。所作傳記,有
戴名世戴名世
不少記述抗清志士和遺民事跡,表現出他對明王朝的懷念,而對明末農民起義則持仇視態度。他的山水小品,也很清麗。後因所著《南山集》用了前朝永曆(1646—1683)的年號,被判處謀反罪,後被殺。其書也遭到禁毀。百餘年後,才有人收輯他的遺稿流傳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