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黃河途中作

此詩在藝術上全用白描。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語言自然樸素,不加藻飾;真情真景,如在目前。其次,感情極為深沉凝重。既有“深覺農夫苦”的猛烈迸發,又有敘事中的深沉悲痛,還有報國無門的憤懣不平。總之,詩人憂國憂民之情無不一以貫之。這首詩共十二句。開始二句:“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指出自己由北到南的遊歷路線,為下文的描寫拓展出廣闊的空間,暗示出他所寫不是某一地之事,而是從北到南,滿目所見皆是如此。詩人沒有依次敘述他和農民談話的內容,而是以深摯、沉痛的語言抒發自己強烈的感慨:“深覺農夫苦!”這不但使詩的結構顯得異峰突起,具有先聲奪人的作用,而且在整個開元詩壇上,也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這樣通過天災、人禍及造成的惡果的逐層揭露,就既使前面“深覺農夫苦”的強烈感慨真實可感,又表現出作者對人民苦難的高度同情。

概述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是唐代邊塞詩人高適的詩作。這首詩作於開元(713-741)末年高適從河南北部的淇河南遊,渡過黃河途中。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

作品信息

【名稱】《自淇涉黃河途中作》
高適像高適像

【年代】盛唐
【作者】高適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
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
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
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
園蔬空寥落,產業不足數。
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1]

作品鑑賞

這首詩共十二句。開始二句:“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指出自己由北到南的遊歷路線,為下文的描寫拓展出廣闊的空間,暗示出他所寫不是某一地之事,而是從北到南,滿目所見皆是如此。這樣,自然引出三、四句:“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因為他一路所見良多,心潮難平,故才有“試共野人言”之舉。詩人沒有依次敘述他和農民談話的內容,而是以深摯、沉痛的語言抒發自己強烈的感慨:“深覺農夫苦!”這不但使詩的結構顯得異峰突起,具有先聲奪人的作用,而且在整個開元詩壇上,也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去秋雖薄熟”二句,指出去年收成本來就不好,而今年由春到夏,一直天旱不下雨。兩句中各用“雖”“猶”二虛詞前後關聯,強調天災不斷的程度。面對災害的肆虐,“農夫”們除了努力“耕耘”,終日“勤勞”,還要遭受官府的盤剝。“舄鹵”,即今所謂鹽鹼地,土質極差。“兼舄鹵”三字,沉實有力,感情凝重,深刻揭示出“農夫”所遭受的慘重剝削。如果說“去秋雖薄熟”二句是寫天災,那么這兩句就側重在寫人禍。而且,是以對比手法寫出:一方面是“農夫”在天災面前“耕耘日勤勞”,一方面是統治階級冷酷無情,“租稅兼舄鹵”。突出了農民苦難和官府殘暴。“園蔬空寥落”一句,不僅說明收穫少,也描寫了人們因饑荒厚斂而逃亡,田土荒蕪的殘破景象。而“產業不足數”,則反映了唐初推出的均田制,由於地主階級的盤剝兼併,“農夫”的授田數已大為減少的現實。
這樣通過天災、人禍及造成的惡果的逐層揭露,就既使前面“深覺農夫苦”的強烈感慨真實可感,又表現出作者對人民苦難的高度同情。這就自然引出“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二句收束全文。
“獻芹”,典出《列子·楊朱》。野人獻芹(一種苦菜)雖不辯美惡,但稱獻之意出於至誠,後世以“獻芹”作為以物贈人之謙詞。高適引此典,意在說明自己有濟世救民的良策,欲獻之君主。但“無因見明主”一句,筆峰突轉,以委婉而深沉的筆調抒發自己報國無門的憤慨,在激憤的對比中顯示出詩人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與前面“深覺農夫苦”相呼應,使自己的感情得到進一步拓展和升華。
開元、天寶年間,正是史稱的“盛唐”時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一般人都沉浸在這表面的欣欣向榮的氣氛中,但高適卻能透過這表面的繁榮,深刻揭示出在“盛世”掩蓋下的尖銳矛盾,農民所受的苦難生活,也使讀者看到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必然。和他同時的其他詩人相比,高適的頭腦顯得格外清醒,他以現實主義的筆法,形象揭露出盛唐社會腐敗的另一面。所以說“在開元時代詩壇上,高適是首先接觸到農民疾苦的詩人。”(游國恩等編《中國文學史》)。
此詩在藝術上全用白描。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語言自然樸素,不加藻飾;真情真景,如在目前。其次,感情極為深沉凝重。既有“深覺農夫苦”的猛烈迸發,又有敘事中的深沉悲痛,還有報國無門的憤懣不平。總之,詩人憂國憂民之情無不一以貫之。[2]

作者簡介

高適 (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後客居梁、宋等地,曾與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任侍御史,諫議大夫。肅宗時,歷任淮南節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節度使,大都督府長史等職。代宗時官居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高適為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