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1806一1880)提出的概念。指嬰兒在判斷和行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與感情的強烈影響的傾向。

自我中心主義

正文

貫穿並統帥J.皮亞傑早期著作的一個關鍵概念。皮亞傑認為,年幼兒童和成人的思維之間存在著質的差別,幼兒不能區別自己和別人的觀點,不知有別人觀點存在,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事物,事物就是他看來的樣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例如,一個幼兒若覺得自己的湯是熱的,就認為別人的湯也是熱的。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自我中心。皮亞傑用這個概念時,含義還要廣些。幼兒對自己的主觀性是意識不到的,否則自我中心也就減少或消失了。這種認識上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義毫無共同之處。
自我中心是由於缺乏認識上的去中心化。在皮亞傑的理論中,“去中心化”和“自我中心主義”是緊密聯繫著的概念。自我中心的減少,就是去中心能力的增加。兒童的注意很狹窄,去中心使兒童不再只集中注意情境的一個方面,而能同時注意到幾個方面,並能從一個方面轉移到另外一個方面。這樣,兒童就能從多方面看事物,能覺察到別人的觀點。在皮亞傑的早期著作中,主要用自我中心主義的逐漸減少來說明這一轉變過程。後來,他越來越重視去中心化的思想,就經常使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這樣的術語了。
皮亞傑認為在兒童的發展中,存在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感覺運動階段的發展是一種從極端的自我中心的最初狀態逐漸去中心化的過程。嬰兒出生時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客體的宇宙里,沒有自我意識。隨後,和外界發生了分化,才知道自己是置身於眾多的永久性客體和人們之間的。在前運算階段,幼兒運用語言,形成了表象,並與別人交際,出現了第2種形式的自我中心。幼兒不能區別自己的和別人的觀點,分不清主觀和客觀。自我中心思想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在對世界的看法上,幼兒表現出幾種原始思想模式:將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認為風、河、雲、太陽都是有生命和意向的;看到父母親製造的各種東西,就認為湖、山、樹、月亮都是人造的;相信在他看來真實的東西必有客觀實在性,認為夢來自屋外。到了具體運算階段,去中心的能力得到發展,兒童認識到別人的觀點,能將自己的看法和別人的調和起來。但並不是都客觀化了。事實上,有些成人的思維方式仍是自我中心的。發展到形式運算階段,又出現第 3種形式的自我中心。兒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將來的理想上,要再經過較長時間的去中心化,才能認識客觀現實和集體對他的要求,變得較為符合實際。(見認知發展階段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