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城赴官上京

830年(唐大和四年),杜牧隨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僚於宣城,到839年(唐開成四年)杜牧內調為左補闕,在宣城時達十年。這年春天,杜牧告別宣城,踏上赴官上京的途中,正巧又遇見從舒州回宣城的好友裴坦。杜牧是個重情誼的人,和故人的再次邂逅相遇,又要匆匆離別,回首自己十年兩度在宣城的幕府生涯,詩人感慨唏噓,寫下了這首《自宣州赴官上京》,贈好友裴坦。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自宣城赴官上京
【作者姓名】杜牧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522_11
【創作年代】晚唐
【創作地點】宣城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自宣城赴官上京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①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②
千里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③
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把蹉跎訪舊遊。④

作品注釋

①瀟灑:不拘謹的或無拘束的;不矯揉造作。明 高攀龍《與卞子靜書》:“兀坐家中無事,襟懷雖得瀟灑,而觸目民艱,未免時復攢眉。”
②謝公:謝朓(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著名詩人,495年(建武二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謝宣城”之稱,後稱謝公。
蘇小:蘇小小,南齊時錢塘一帶的著名歌女,才情獨具,容貌絕美,其家門前種植著很多楊柳。那些春風楊柳在浩瀚時空中飄拂了三百多年.此泛指名歌女。
③襟韻:襟懷韻致。
休:指吉慶、美好、福祿。《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鄭玄箋:“休,美也。”
④塵冠:塵,六塵,佛教所謂色、聲、香、味、觸、法。引申為塵世。冠,帽子。塵冠,在世做官時的官帽。
掛卻:掛,懸掛:卻,退卻。掛卻,表示推卻,即辭官。
蹉跎:指時間白白地過去;虛度光陰。 《晉書·周處傳》:“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三國 魏·阮籍《詠懷詩》:“白日忽蹉跎,驅馬復來歸”。

作品賞析

830年(唐大和四年),杜牧隨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僚於宣城,到839年(唐開成四年)杜牧內調為左補闕,在宣城時達十年。這年春天,杜牧告別宣城,踏上赴官上京的途中,正巧又遇見從舒州回宣城的好友裴坦。杜牧是個重情誼的人,和故人的再次邂逅相遇,又要匆匆離別,回首自己十年兩度在宣城的幕府生涯,詩人感慨唏噓,寫下了這首《自宣州赴官上京》,贈好友裴坦
這是一首七律,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 首聯兩句,作者概寫在宣城的十年美好生活。“ 瀟灑江湖十過秋”,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後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833年(唐大和七年),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闢為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遊。835年(大和九年),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837年(唐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839年(唐開成四年)杜牧內調為左補闕,春天告別宣城,整整十年。這十年間,杜牧公務之暇,呼朋喚友,天天喝酒,遊山玩水,賞曲聽歌。“酒杯無日不遲留”,是說作者沒日無不飲酒賦詩,“不遲留”,即“不停留”。十年美好生活,值得回味。詩“蕭灑”兩字領起,具有統領全篇的作用,也為全詩定下了自由自在的基調。
第二層,中間四句,對宣城十年美好生活的具體回憶,表達離對宣城的不捨之情。頷聯“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寫詩人在宣城遊山玩水、拂柳踏歌的歡快生活。自唐以後,宣州城區以紀念謝脁命名的建築還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雲齊(以謝脁《游敬亭山》“合沓與雲齊”詩句命名)、綺霞(以謝詩“餘霞散成綺”句命名)、澄江(宋時建,以謝詩“澄江靜如練”句命名,故作者說“謝公城”。蘇小小,南齊時錢塘一帶的著名歌女,才情獨具,容貌絕美,其家門前種植著很多楊柳。那些春風楊柳在浩瀚時空中飄拂了三百多年.此泛指名歌女。作者在謝公城盡情遊玩,並在宛溪、句溪嬉戲,醉臥溪邊,夢驚游迥,並出入歌樓,把歌問盞,時有“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溪柳有感》)的景象。頸聯“千里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道出了作者對這自由生活的無限懷念。“千里雲山何處好?”是一個疑問句,“雲山千萬里”,哪裡好呢,說是“疑問”,實際上詩人心中早有答。 “幾人襟韻一生休。”這是一個感嘆句,是對上句問題的回答,說是沒有多少人的襟懷韻致而能與山河一樣開闊、美好。而我,在宣城的十年,算得上啊。作者在這裡用否定來作肯定。
第三層,尾聯兩句,寫對自己前去做得如不如意,還是要回來重遊故地的,進一步表達自己對宣城的念念不捨。“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把蹉跎訪舊遊。” “塵冠掛卻”是指辭官的意思。作者說,假如將來有一天,官做得不如意,辭去官職,拋開政務,還要來與人們促膝談心,家長里短。到那時,我還會回來的,再來和大家相聚,故地重遊。
這首詩自始至終,表達詩人對宣城的眷念、不捨之情。在寫作上詩人首先將現實生活中許多事物的形態和生動形象,加以概括,表達主觀上的情感波讕,集中而凝練。中間引興托喻,借物抒懷,抒發自己宣城許許多多的美好記憶,進一步表達對宣城的眷念。最後,作者的思路開闊,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想像豐富,自由灑脫,又不偏離主題,再一次表達對宣城的不捨。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陝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828年(太和二年),擢進士第,復舉賢良方正。沈傳師表為江西團練府巡官,又為牛僧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擢監察御史。移疾,分司東都,以弟顗病棄官。復為宣州團練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內供奉。累遷左補闕、史館修撰。改膳部員外郎。歷黃、池、睦三州刺史。入為司勛員外郎,常兼史職,改吏部,復乞為湖州刺史。逾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卒。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樊川》詩四卷,《外集》詩一卷,《別集》詩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