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瀾蠻木

臨瀾蠻木,是雲南可以茶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古樹茶品牌!
品牌詮釋:雲南臨滄境內,瀾滄江流域,種植於蒲蠻時期的古茶樹。
中文名稱臨瀾蠻木所屬公司雲南可以茶業有限公司
所屬行業茶飲 創立時間2014年11月
創始人楊名先

瀾滄江流域臨滄境內的茶樹資源

臨滄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瀾滄江過境而得名。臨滄地處瀾滄江和怒江兩水系之間,中部貫穿南汀河,與緬甸山水相連,境內山巒重疊,河谷縱橫,海拔差異大,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海拔450米,地形地貌複雜,立體氣候突出,具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和中溫帶等不同氣候類型。

一、世界茶樹起源的核心地帶

臨滄被中國氣候學家呂炯稱為“生物優生地”,大自然賜與臨滄當今地球上存活著的樹齡最長和最粗壯的野生和人工栽培古茶樹。如:雙江縣勐庫幫罵分布的連片原生古茶樹群落1.2萬畝,經國內著名茶葉專家考察組鑑定,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種群密度最大、能制茶飲用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其中1號大茶樹基圍3.25米,株高15米,冠幅13.7米×10.6米,樹齡已在3000年以上;鳳慶縣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樹根頸基圍5.8米,株高9.3米,冠幅7米×8米,經中國農業博物館專家初步鑑定,樹齡高達3200年。雲縣漫灣鎮白鶯山古茶樹類型多,規模大,栽培時間長,顯示了從野生型到栽培型的進化過程,是茶葉栽培史的縮影;白鶯山及其周圍地區的古茶資源被專家定義為銀生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種質資源庫。這些豐富的古茶樹種質資源,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產茶國家和地區都沒有的,是雲南古茶樹種質資源系全、種多的有力見證,它對進一步確立茶樹原產於我國以及研究茶樹的起源、演變、分類和種質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珍貴遺產。這些古茶樹種質資源是世界茶樹起源、馴化、培育、利用、傳播的最原始的種質資源,堅實地鑄就了世界茶樹起源中心的地位。現存活著大量最粗、樹齡最長的古茶樹的客觀事實充分證明:中國是世界茶樹的原生地,雲南是世界茶樹起源的區域,雲南西南部的臨滄是世界茶樹起源的核心地帶。

二、古茶樹資源存量最大區域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茶組植物4個系,37個種,3個變種,雲南茶區分布有4個系,31個種,2個變種,占世界已發現茶種總數的82.5%,其中臨滄市共有4個茶系,8個茶種,其中大苞茶為臨滄市獨有種。
1、鳳慶縣古茶樹群落。
雲南省臨滄鳳慶縣,茶馬古道跨過瀾滄江兩岸,從緬甸到鳳慶縣城至古鎮魯史到魏山到達昆明都要從這裡經過。鳳慶宜茶自然環境得天獨後,屬於本部型季風氣侯類型的中間地帶,年溫差小,雨量充沛,境內最高海拔3098.7米,最低海拔919米,是天然茶葉的生長環境。鳳慶縣有野生古茶樹群落17個,面積31600多畝。野生古茶樹群落主要有詩禮古墨古茶樹群落、魯史團結大尖山古茶樹群落、魯史羊頭山古茶樹群落、新華牛尖山古茶樹群落、魯史古平古茶樹群、魯史沿河古茶樹群落、小灣錦秀古茶樹群落、腰街星源古茶樹群落、洛黨四十八道河古茶樹群落、洛黨瓊岳古茶樹群落、大寺大河古茶樹群落、大寺岔河古茶樹群落、大寺平河古茶樹群落、勐佑阿里侯山古茶樹群落、三岔河柏木古茶樹群落、鳳慶萬明山古茶樹群落、三岔河柏木和雪山鎮黃竹林箐古茶樹群落等。鳳慶縣共有栽培型古茶樹群落6個,面積3100多畝。這些古茶樹群落是小灣香竹箐古茶樹群落、魯史龍竹山古茶樹群落、三岔河柏木古茶樹群落、小灣梅竹古茶樹群落、大寺岔河古茶樹群落、大寺平河古茶樹群落。全縣有百年以上到千年之間的古茶園8大片,分別生長在小灣鎮香竹箐、溫泉箐口村、箐中村,大寺鄉平河村、羊頭山,德樂村、大河自然村、魯史鎮團結村、三岔河柏木村等地。這次普查,鳳慶縣已普查到鳳慶大葉種古茶在百年以上至千年之間樹齡的古茶樹一萬多株。這些古茶樹,當地百姓叫真家茶,採回來後,作為飲料每天飲用,餘下部分拿到街上賣。這些真家茶,最大的有四株:第一株是大寺鄉羊山大茶樹,直徑1.27米,樹高7.9米,生長在黃土壤上;第二株是鳳慶大葉茶種,生長在小灣鎮桂花村大田村民小組姚文禮的耕地坎上;第三株叫白岩大茶樹,屬特別優質型鳳慶大葉種茶;第四株生長在小灣鎮箐中村魯華軍家路坎上。
2、勐庫野生古茶樹群落。
該群落於1997年被當地村民發現,2002年12月臨滄市政府組織國內知名專家考察組,對該群落進行了科考鑑定。該群落位於雙江縣勐庫鎮五家村幫罵雪山原始森林中,幫罵雪山山頂海拔3233.5米。茶樹群落海拔2200?觸2750米,集中分布面積1.2萬畝,植被類型為南亞熱帶山地季雨林,茶樹類型為南亞熱帶山地季雨林,茶樹分布較集中的地段,每隔5?觸10米就有株高15米以上、基圍1.5米以上的野生茶樹生長,株高3米以下的茶樹隨處可見。勐庫野生古茶樹群落有五個顯著特點:一是分布海拔高,海拔上限達2750米,是世界上發現的茶樹最高生長海拔;二是群落分布面積大,居已發現的野生古茶樹群落之首;三是茶樹種群數量大,密度高,為群落中的優勢種群。群生茶樹的生長密度平均為一個樣方(62m2)19株,其中直徑大於25cm的有8.3株,小於10cm的有10.4株;四是茶樹種群結構明顯呈增長形,說明該群落正朝著有利於茶樹種群的方向演替;五是群落中的野生茶樹為可以飲用的大理茶,其鮮葉製成的茶葉回味甘甜,口感甚佳。
3、永德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
永德大雪山古茶樹自然群落,分布在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原始森林中,海拔1900?觸2600米。北起烏木龍鄉蕨壩村銀廠街組的水分心,南至大雪山保護區的淘金河、大雪山鄉螞蝗箐村新寨組的亞花廠,東起大雪山螞蝗箐村的大麥地、二茶山,西至亞練鄉黃草山組,分布總面積10.05萬畝,分布海拔1900?觸2600米之間,茶樹種為大理茶種,樹幹基圍40厘米以上的庫存量達30?觸45萬株,平均樹高5米左右,樹幹基圍最大一棵達215厘米,樹幹最高一棵達25米。
4、雲縣白鶯山古茶樹群落
白鶯山古茶園處於雲縣大丙山(主峰海拔2834米)中部,背靠大丙山野生茶樹群落,位於海拔1800米至2300米之間,南北縱距6千米,東西橫距1.6千米。白鶯山古茶園目前仍保留自生、半野生和人工栽培古茶園180多萬株,分布在12400畝山地和村落中。現存最粗的古茶樹位於海拔2191米,株高10.5米,寇幅9.0米×9.6米,基圍3.7米。白鶯山古茶樹種類多樣,變異繁多,不僅是茶樹種質資源的寶庫,而且展示了野生茶樹成為栽培作物的不同階段,是茶的起源的歷史見證,是開展茶樹起源與演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蒲蠻

鳳慶原名順寧,古為百濮地,為土著蒲蠻所居,故古時順寧以“蒲蠻”之諧音亦稱為“蒲門”。1954年改順寧縣為鳳慶縣。縣治駐鳳山鎮,故縣以鎮為名。鳳慶位於東經99‘31,--100‘31,北緯24‘3l,--25‘02’海拔在919至3098米之間,為低緯度高海拔的生態環境。瀾滄江橫穿其間,趾山巒起伏,層林疊嶂,原始密林茫茫蒼蒼,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樹成林成片,為我們考究茶樹原產地提供廠最好的實證。
據歷史文獻記載,鳳慶在商周時期濮人就種茶以作貢,並將其運用到醫藥、祭祀、食用之中;三國兩晉以後得到規模發展,到唐朝已形成主要流通商品;茶葉中國商品社會的初期—直充當特殊貨幣,對促進商品流通和社會發展起廠重要作用。由於茶葉的廣泛運用,茶葉的價值日益表現出來,茶葉的種植、製作、品飲巳成為鳳慶先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在鳳慶境內野生型、栽培型茶樹、茶園隨處可見。在徐霞客著的《徐霞客遊記》、王昶的《滇行日錄》、張泓的《滇南新語》、檀萃的《滇海虞衡志》等書籍中都溯及鳳慶的茶葉歷史。《徐霞客遊記》1087頁—1090頁記載:順寧者,舊名慶甸,本蒲蠻之地...
清朝未期,順寧知府琦璘倡導種茶,引進外地優良品種,民間大興種茶之風。民國三十五年(1946),順寧縣長張問德在其撰寫的《前順寧府琦公璘殉難記》中這樣寫到:“清末,滿洲人琦璘,知府事。到官,勤政愛民,有聲。倡種茶,先由鳳山試辦,既效,戶戶種,遂成山山茶,劂後愈推愈廣,幾成全縣之山皆茶,此公之惠,於今不忘。”
琦璘倡種茶之後,與順寧城貢生陳維寅各捐銀50兩,委派實業團長甘自東、木正明到雙江勐庫學習種茶,歸時購回大葉茶籽1500克,開地育秧分植,3年後採摘,稱之為鳳山茶,此後鳳慶茶葉大興。
可以說,正是琦璘對茶樹不遺餘力的推廣,才奠定了鳳慶作為雲南產茶大縣的基礎,一個新興的茶業大縣的雛形在上世紀初已經形成。
如今,茶葉已成為鳳慶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各類名優產品暢銷國內外,年最高創匯達900多萬美元。茶,不負鳳慶文明的象徵。人們以茶而生,以茶待客,以茶論世,以茶歌吟,以茶奮進。從徐霞客吟“太華茶”,琦璘廣種大葉茶,“滇紅”遠銷歐亞,黃國光、姚依林贊“太華茶”,吳儀稱好“百抖茶”,“滇紅”贈送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國家、省、地領導、國內外專家相繼來鳳考察觀光茶葉產業,可以看出琦璘對鳳慶茶業的卓越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