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關係

臟腑關係

髒與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陰陽表里關係。由於髒屬陰,腑屬陽,髒為里,腑為表,一髒一腑,一陰一陽,一里一表相互配合,並有經脈相互絡屬,從而構成了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繫。

簡介

髒與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陰陽表里關係。由於髒屬陰,腑屬陽,髒為里,腑為表,一髒一腑,一陰一陽,一里一表相互配合,並有經脈相互絡屬,從而構成了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繫

心與小腸

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因而心與小腸通過經絡構成表里相合的關係。
表里相合的關係在病理情況下,表現更為突出。例如,心經實火通過經脈可以下傳於小腸,引起小腸實熱。這種病理變化稱之為"心移熱於小腸",表現為小便灼熱、赤澀,甚則尿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熏於心,使心火亢盛,表現為口舌生瘡等。在治療時,可採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

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的經脈互相絡屬,從而構成臟腑相合的關係。
在生理方面,肺與大腸互相配合,協調一致。肺居上焦,其氣肅降,肺氣降則有利於大腸的傳導,使大腸傳導排泄糞便的功能正常。大腸屬腑居下焦,大腸腑氣通暢,則有利於肺氣的肅降,保持呼吸平穩。
肺與大腸不僅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又常互相影響。例如,肺有病時,其肅降功能失常,氣機不利,津液不能下達,則大腸失其滋潤,傳導失職,從而出現大便乾結,排出困難等病症。反之,如大腸功能失常,傳導不利,則會影響到肺的肅降功能,使肺氣不降,甚或上逆,表現為胸悶、咳喘、呼吸困難等。
治療肺與大腸的病變時,就應兼顧肺與大腸。治療肺病,應注意通暢大腸腑氣;治療大腸疾病,亦應注意宣降肺氣,這樣,就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有經絡互相絡屬,從而構成臟腑相合的關係。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屬燥,脾屬濕;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脾胃兩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如果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出現食少、嘔吐、噁心、脘腹脹滿等症。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響及脾的升清與運化,出現腹脹泄瀉等症。

肝與膽

肝居右脅,膽附於肝之短葉間。肝膽經絡互相絡屬,故相互為表里。
膽汁來源於肝,肝主疏泄,肝之餘氣生成膽汁,而膽貯藏並排泄膽汁。因此,肝與膽在膽汁的分泌、貯藏和排泄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並都與消化功能有關。
肝與膽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例如,肝病,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膽道不利,膽汁的排泄受到影響。如果膽腑疏泄失職,膽汁排泄不暢,可致肝的氣機不暢,產生胸脅脹痛,口苦等肝鬱病症。在臨床上,肝膽的辨證往往不能完全分開,二者臨床表現常同時出現,如表現為黃疸、口苦的肝膽濕熱證。
腎與膀胱
腎居腰部,膀胱位於小腹,二者經脈互相絡屬,構成表里關係。
腎主水液貫穿於水液代謝的始終,為主水之髒。膀胱貯尿、排尿,為主水之腑,而膀胱的開合作用,取決於腎的氣化動能。腎的精氣充盛,固攝有權,膀胱開合有度,則排尿功能正常。如果腎的精氣不足,氣化不利,膀胱開合失司,則使水液代謝紊亂,出現排尿困難,小便失禁或遺尿等症狀。
從臨床實踐來看,腎與膀胱的病變,往往互相影響。因此,治療腎與膀胱疾病,就應互相兼顧。一般說來,實證者,多責之於膀胱,以治膀胱為主;虛證者,多責之於腎,治療常從補腎入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