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性關節炎

膝骨性關節炎

膝骨性關節炎,又稱為增生性、肥大性或退行性骨關節炎等。由於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緩慢的病理髮展過程,代表著關節的衰老,臨床上多為中老年人患病,故又稱為老年性骨關節炎。研究認為:人體的各關節中,以運動量多、負重量大的關節易發病,如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等。據有關文獻報導,膝骨性關節炎約占全身各骨性關節炎的31%左右。從年齡來看,50歲者約有80%、60歲者90%、70歲以上者100%都有X線影像學的病理表現,但出現臨床症狀者僅占18%左右。在性別上的差異表現為發病率女高於男。

基本簡介

膝骨性關節炎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關節軟骨退變,關節軟骨是由特殊的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包括軟骨細胞、膠原纖維、凝膠樣基質組成。其中凝膠樣基質由硫酸軟骨素、角質硫酸鹽、糖蛋白、鹽和水組成;膠原纖維正常為三層排列,表層由膠原纖維的中段構成,緊密排列,與表面平行,光滑平整,此層約為全層厚度的10%,可提供合適的負重面。中層的膠原纖維呈切線方向排列,此層約為全層厚度的30%。底層纖維呈垂直狀排列,約為全層厚度的60%。

膝骨性關節炎膝骨性關節炎

在關節受到壓力下,軟骨壓縮伸展,產生墊子分散壓力的效果,保護軟骨下的骨骼不受破壞。軟骨中的膠原纖維具有彈力,可迅速恢復原狀。因此,膠原纖維的彈力作用,在青年或斷續壓力下,作用較強,緩衝效果亦佳。但是,在老年或持續壓迫下,彈力減弱,延伸能力減退,且恢復時間延長。

臨床表現

1.發病緩慢,多見於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勞累史。

2.膝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其特點是初起疼痛為陣發性,後為持續性,勞累及夜間更甚,上下樓梯疼痛明顯。

3.膝關節活動受限,甚則跛行。極少數患者可出現交鎖現象或膝關節積液。

4.關節活動時可有彈響、磨擦音,部分患者關節腫脹,日久可見關節畸形。

疾病分類

病變部位分類

綜合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即可診斷此病。但僅有病名診斷是不能制定正確治療方案的,必須對此病進行進一步分析,明確病變部位、性質、程度等,判斷疾病的主要矛盾,才能據此制定出正確的方案。

1.股髕骨性關節炎

病變僅局限於股髕關節,而膝關節的股脛關節未被侵犯或病變表現輕微,症狀、體徵等都集中於股髕關節。

2.股脛骨性關節炎

病變集中在股脛關節。由於股脛關節有內、外兩部分組成,臨床上又以內側股脛關節多發病。所以,此型又可分成內側、外側、全股脛關節三種類型

3.全膝骨性關節炎

病變侵犯整個膝關節。與本型相對,又把上述兩型稱之為局限性膝骨性關節炎

病變程度分類

膝骨性關節炎的中心病理變化是關節軟骨的退變,關節軟骨破壞程度與病變程度是平行。據此將本病分成5度:

1度:關節間隙變窄

2度:關節間隙消失

3度:關節端輕度骨磨損

4度:關節端中度骨磨損,伴關節吻合失衡

5度:關節端嚴重骨磨損,伴關節半脫位

診斷標準

美國風濕病學院(ACR)制定的骨性關節炎分類標準如下;

(一)手關節標準 有手關節痛或僵硬,伴以下四條中至少三條者。

1、雙手第2、3指的遠指和近指關節和第一腕掌關節,此13關節中有2個或更多的關節呈硬組織的肥大。

2、有至少2個遠指關節呈硬組織的肥大。

3、掌指關節受累(腫脹)少於3個。

4、上述10個關節中至少有1個出現畸形。

(二)膝關節標準 有膝痛及該膝X相示有骨驁,是伴有下述任一條者。

1、年齡>50歲。

2、受累膝僵硬<30min。

3、有骨摩擦音。

(三)髖關節標準 髖痛同時有以下三條中至少兩條者。

1、血沉<20mm/第1h。

2、X線示股骨或股骨頭有骨驁。

3、X線示至少有關節腔狹窄。

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變引起的一類老年性的關節疾患。膝內翻繼發膝骨性關節炎,最早出現症狀是膝關節內側腔(股骨內髁和脛骨內側平台部),隨之產生髕骨與股骨髁之間的疼痛和磨擦感,症狀時好時發,關節也常常出現腫脹,局部皮溫升高,勞累或著涼會引發症狀出現。這種病理變化是由於膝關節的應力分布不均衡所造成的,久而久之,也會出現韌帶、關節囊纖維層和滑膜層張力不均衡,軟骨退變日益加重,關節間隙狹窄,關節失穩,使病變日趨惡化。

孟氏療法外固定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矯正膝內翻,是降低膝內側腔的應力集中,使脛骨結節前移,放鬆了髕韌帶,減少髕骨在股骨髁面上的應力集中現象,此時,症狀消失。這是一種病因學的治療。可使患者免受膝關節置換之苦,手術創傷小,痛苦小,恢復快,費用低。該方法也被稱為“人文綠色療法”,也是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

必要措施

1. 增強體質,加強抗病能力:平日應加強鍛鍊,提高耐寒能力,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2. 及時治療鏈球菌感染:常見的鏈球菌感染的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中耳炎、鼻竇炎、皮膚丹毒或膿皰疹,還有猩紅熱等。一旦發生這些疾病,要及時應有有效抗生素(一般應有青黴素即可)治療,療程約7~10天。

3. 長期藥物預防:對於反覆發生或遷延不愈的鏈球菌感染患兒,以及初次發病的風濕病患兒,可套用長效青黴素注射液每月肌注20萬單位,或每兩周肌注60萬單位。前者為了預防風濕病的發生,後者為了防止風濕病的復發,都有一定效果。

清除慢性病灶:如有慢性扁桃體炎、齲齒、慢性鼻竇炎等,應及早清除,如做扁桃體摘除術、修補或拔除齲齒等。對於已經得了風濕病的孩子,應在無疾病活動性時實施手術。

危險信號

膝骨性關節炎一種發病率很高的風濕病,與衰老、創傷、炎症、肥胖、代謝障礙和遺傳等因素有關。北京興和骨傷醫院專家提醒:膝骨關節炎的自我診斷,對於及早發現病情、採取防治措施,十分重要,而疼痛、僵硬、腫脹、發出摩擦音等均為發病症狀。關節病變早期如能採取措施,治療效果會更理想一些。但病情惡化後,很可能會發生永久性的活動功能喪失。因此,以下一些症狀應十分留意:

一、關節活動是否受限一、關節活動是否受限。如果遇到身體某個或某些關節,開始顯得運轉不自如時,應該想到可能患上了骨關節炎,而且還有可能正處於早期。

二、關節是否僵硬二、關節是否僵硬。骨關節炎患者時常會感覺手腳僵硬。有的人久坐後突然感到有些關節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這種情況在早晨起床後,以及較長一段時間不運動後特別明顯。

三、關節活動時是否會發生喀嚓聲三、關節活動時是否會發生喀嚓聲或其他的摩擦音。骨關節炎發展到後期,由於關節軟骨退化、剝落,會使軟骨下的骨質暴露。當關節活動時,兩端軟骨下的骨頭裸露,互相觸碰時會發出聲音。

四、關節是否腫大變形四、關節是否腫大變形。當關節蛻化時,關節滑膜就會常常發炎。由於滑膜上分布著許多神經末梢作為疼痛感覺器,這些疼痛的信息傳送給大腦皮層後,滑膜會分泌更多的滑液以潤滑與滋養那些損傷的滑膜組織。關節間隙積液增多,造成了腫脹,使疼痛加重,甚至關節難以轉動。

特別提醒

雖然從理論上講骨關節炎會影響全身關節,但危害最大的還是活動多、負重的關節,如手指、膝、髖、頸椎、腰椎、踝等部位。上述關節出現不舒服、不靈活、疼痛、僵硬、腫脹時,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